分享

学医路上,知行合一

 为什么73 2017-05-23



引子

文章之始,想说点题外话。回想课程最初,纯理论的内容,教学还未涉及互动,老师滔滔不绝两天,站着教学,却看不出精气神丝毫退减,再考虑到年龄,这番观察引起我极大好奇,只因这在其他老师并不多见。


引发我跟潘老师请教的,是一句我颇为认同却又心下存疑的话——“ 任何手艺,都是积累神经反应的经验,培养手感、体感、涉及到气血。气血不到,技术粗糙。气血不调,妄谈技法。”这句话,出自《武人琴音》。

那么,问题来了,我自知自己气血不足,也自认为是个敏锐有觉知的人,按照这句话的理解推演,在气血都虚的情况下,似乎不可能有敏锐的觉知,又如何谈觉知,谈开慧? 

潘老师如是回答:你提的气血不足是量的问题,但气还有一个质的问题,这才有气质或灵气之说。看过你的文字,灵气十足,与你的觉知敏锐相配。至于气血的量是否足,则涉及到续航能力问题。古代著名的才子才女有几个气血足的?但气却是灵的。武夫们倒是气血足,但灵气却不够,如果够,必然是顶尖的武者。佛家的高僧们也不见得个个气血足,因为这是道家的追求而不是他们的追求,但似乎并没太多影响他们的觉知,所以在觉知这一点上,气之“灵”更重要。当然,如果再有量上的支撑就更好了。觉知敏锐是好事,但觉知过于敏锐就易识神过用,神过用则耗气损精。所以学中医应该是第一步,学会内修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续航能力。

这番解读令当时的我五体投地。现在看来,却觉得意味深长,调理好精气血神,关照好这个身体,才入得真境。


言归正传

一年前,我刚进入中医一年通课堂,常被小伙伴称有仙气与出尘感。我知道自己素来偏瘦,彼时又身体抱恙,大概是晄白的面色,和虚弱得一阵风就能刮跑的病态,更加重了瘦弱缥缈感。却也暗下决心,要将自己调理得有烟火气,更踏实地生活、接地气。


课程的前半段,我看重的是中医框架、理论、视野与境界,有感并作文一篇《我见青山多妩媚》(点击查看文章),发表在正安公众号上,记下了当时的体会与理解。现下一年通的学习已近尾声。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也差不多学完,这后半段课程开始,正是我用来践行所知的阶段。现主要分享自我诊治的案例,记录由知渐到知行合一的过程。

病案:自己

当时的症状:平素畏寒,易感冒、头、颈、肩部极易受风寒、易出汗,对气味变化特别敏感,肺系统易受异味刺激,易胸闷,常有疲惫感、精神不振,易头身重,且有胃病底子,饮食不耐生冷,食寒凉则胃脘易有阻塞感,易便溏。舌淡苔白微腻,脉细略滑无力。

辩证:心、肺、脾(胃)阳虚为主基调,兼有湿,兼气滞。

分析:阳虚则寒。症见畏寒、易受风寒,为寒象。日久则虚,虚寒即阳虚。余症大抵定位在心(精神不振)、肺(易感风寒)、脾胃(食不耐寒,寒则胃塞便溏)。头身重,苔腻为湿征。胸闷是局部气滞。

治法:温补阳气兼化湿行气。

自处方:制附子、干姜、炙甘草(四逆汤)+生黄芪、白术、防风(玉屏风散)+五味子、五指毛桃、乌梅、桔梗、枳壳、荷叶

方解:以四逆汤温阳散寒。其中制附子大热纯阳,通行十二经,走而不守,温一身之阳;干姜守而不走,助附子温阳同时将附子之热限于身内而不外越;炙甘草一解附子之毒,二可延缓姜附之药力使其持久。

玉屏风散实卫固表。其中生黄芪、白术均可补气固表;防风即可祛风于外,亦可防风之入,更可宣芪术之气于表以固卫气。


想来是因体内之气虚而外浮外溢,故对异于自然之气味敏感于常人,则以五味子、乌梅收敛肺气,同时亦可敛虚汗。五指毛桃又名南芪,有健脾益气化湿之用,亦有强壮之效,联合荷叶之祛湿升清以应对湿。桔梗、枳壳行胸中气滞,且桔升枳降使胸中之气太极运转。7剂,煎两次,日服两次。


药后症虽未全解,但明显发觉:畏寒感大减,平时穿衣量与常人无异,且体力好转,甚至一度觉得有些许强壮感了。


可惜得意没几天,大概是饮食不洁,一场急性胃肠炎来势凶猛,上吐下泻(清稀),判断是寒湿所致,忙艾灸中脘、神阙自治,配合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散,症虽大缓,但人即刻虚弱下来。后又因误饮阴寒的奶制品,致泄泻反复,气随津脱,等吐泻再次收拾停当,元气已伤,几乎打回原形,坐立行走再次感受到虚无缥缈的无力感。


好吧,那就重头来过。


再次以上方加减。因当时胸闷感已不太明显,故减去桔梗、枳壳;然而多了手足易麻的症状,故加当归、鸡血藤、桂枝以养血温经通脉;又因胃脘时有胀感,加上擅行中焦之气的木香;畏风寒则以头部为主了,故加善上行祛头风的川芎;再加炒薏苡仁增强祛湿力。

处方即为:制附子、干姜、炙甘草(四逆汤)+生黄芪、白术、防风(玉屏风散)+五味子、五指毛桃、乌梅、荷叶、当归、鸡血藤、桂枝、木香、川芎、炒薏苡仁。7剂,煎服法同上。


药后诸症得缓。再以上方做底,加生姜、大枣、白芍(倍原方量),和上方中桂枝、炙甘草组成桂枝汤。取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表和营卫;内证得之,调和阴阳之意涵,增强调节效应。仍7剂。

虽不能说所有证全消,但精气神状态已与之前迥然不同。后来上课,听到小伙伴说,“一舒你长胖了,一舒你气色不错嘛。”不免小有得意。


再简略说说学习过程中,

调理父母亲的体会。

我还曾用桂枝汤作主打,调和营卫,发汗解肌疏风,治疗母亲由后腰起,蔓延至全身的风疹,因其遇热加重,更显其痒,配合赤芍、丹皮凉血;防风、蝉蜕、荆芥祛风止痒,而荆芥又更善祛血中之风;再加地肤子、土茯苓祛湿泄浊以应舌苔微腻之征,三剂药后疹退身安。我亦曾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治疗父亲几十年的过敏性鼻炎而获阶段性疗效,因其中加减变化较多,恐太占篇幅,这里都从略。

以上治案,均有桂枝汤身影,皆因所治均有营卫不和或风之征,但其在综合证中的主次位置不同。母亲一案中它是主打,父亲的治验中它与玉屏风散是合作,在我自己的案中它是辅助,体现了处方的设置需因机而变的思维。

用药如点兵点将,这番试练手,让我体会到不拘一格灵活变通的乐趣。岳飞的这句:"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是提纲挈领!知行合一的意义,就在于将知道的用于当下,才有了实际的价值。学习中医,由理法方药练习知行合一,从调理好自己身体开始,再到精神内守,而后利益他人。这个过程,有波折反复,但总在进步。





看完同学的分享,你对中医一年通这门课程感兴趣吗?

想要深度了解它

请咨询


【深圳】

蕴萁老师


【广州】

梁淼老师


【上海】

琳森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