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提示 1、知识分为两类见解,第一类评论性的见解(你都对,我也拿你没办法,但是你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解决问题),第二类叫工程学的见解,就是(面对一个具体的目标,我们能不能拆解为具体的行为,一张张的图纸,一颗一颗的钉子,我钉上去,能够把这个工程建造出来)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的身心,立身处世,有用的见解。 2、成为高手的通道——刻意练习。 3、练习的基础=基本功,基本功的本质=套路。 套路:把前人已经搞明白的东西,抽象为一个非常简洁的东西,然后,拿来就用,这就叫套路。 4、快速学习成长的两种套路 1、跟同行高手学习:行业前辈总结出来的最值钱的经验,跟同行、行业老司机把这些东西学来,这个在书本上找不到。 2、打磨掌握最根本的基本概念,一个人在积累自己的知识的上,一定要学这些概念,把它打磨清楚,这就也是叫学套路。 练习: A、什么叫真正的练习,是把大的那个知识体系拆碎成为一个一个小模块,成为一个一个小的知识罐头,然后分头去练,这叫练习。 B、顶级高手的成才之路,就是学别人成型的套路,把整座大厦,拆成一个一个的砖头去训练,这样精度更高。 C、除了套路,还有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反复的重复。 D、练习的本质=针对性重复练习! 核心:想学习,没有舒服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清晰地分成两种人: 一种人,甭管他摆出的架势是不是在学习,只要他在舒适区,这就不叫学习,这叫享受生活。 另一种人,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在学习,是在进步,那对不起,永远没有什么乐子,你永远是在进步的路上品尝那份艰难。 刻意 1、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四个字,叫“刻意练习” 2、所谓的刻意,就是持续的做你不会做的事,持续的做你不会做的事,持续的做你不会做的事。 3、心理学中学习的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4、学习的本质:永远不舒服,你在做你不会做的事情 a、下象棋:图个舒服与刻意练习 b、打游戏的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图个爽,游戏在玩你。 第二个境界,为了赢,这种人永远成不了专业游戏高手。 第三个境界,刻意练习,永远做不会的事情。把地图里所有细节扣清楚,挖掘隐藏的数据算法。写论文,做大量测试,一定要把算法拆解出来,看看这个数值是怎么涨上去的! C、读书:读心灵鸡汤(图个爽)和读对自有挑战的书 5、对于一些简单的技能,经过长久训练,形成肌肉记忆,将所有动作变成下意识的,这样也能呈现高手的状态!(失控) 6、高手的训练:经常找一些高难度的情形,变着法让自己挑战一些高难度,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动作,他都不允许它进入舒适区,进入失控的状态,他都要控制它。(永远在挑战各种各样的意外,永远不会允许自己失控) A、赛车手,在比赛的过程当中,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意识的,绝不会允许它进入下意识的状态。平时我们开车,就开着开着觉得已经很熟练了嘛,全部是下意识状态。 B、运动员,普通的运动员,就会拼命练自己已经掌握的动作,舒适区的,而高手就会挑战那些高难度的动作。 C、游泳运动员,教练就干一件事,就是跟他捣乱,除了指定其他的训练计划之外,因为那个教练跟他情同父子,就给他制造各种意外,什么游泳衣破了呀,水道出现问题呀等等,这就导致菲尔普斯对于所有的意外情况,从来都不慌,而且后来还练出了一个本事,就是一旦遇到意外,反而更加兴奋。 D、中国教育:高分低能的原因,在舒适区待久了,对新知就没有欲望了。 工作能力=学习能力。 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他的行为方式,就是不断挑战非舒适区。 2010年是学中文。 2011年呢,是他只吃自己亲手杀死的动物。 2012年呢,是要自己重新学习编程。 014年呢,是每写一份小便签,感谢一个人。 2015年呢是每两周读一本新书。 2016年,做一个人工智能来做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助手,全年要跑365英里。 普通人在特定领域成为高手的法门: 让自己进入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即被动脱离舒适区。 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提供即使反馈的环境。 即时反馈:你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会给你反馈,是对了还是错了,是已经够了还是得继续练。 一个反馈如果变得很稀疏,人马上就会觉得,嗯,我是对的,你们都错了,你们给我的反馈,对我的否定,都是对我的迫害。 大学篮球的教练的做法: 就是发不同的指示,他有75%的话,都是在非常具体的给你反馈,这个动作怎么样,做,改,下一个动作去做什么?这个人在训练场上的话,永远很短,从来没有一句话,心理学家在旁边掐表,没有一句话超过20秒。这反而是最好的教练。他不是在给你鼓劲打鸡血,给你做长远的安排,而是不断的对你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提供反馈。 贝尔实验室的做法: 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在这里面甭管你多牛,你是教授,你是大师,你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你有一项义务,就是这个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问你问题,你不能回避,你必须给个回答。 导师,这个词在英文里就叫adviser,另外一个含义是顾问,顾问就是不断地给我们做的事情提供一些即时的反馈。 真正有效的互联网课堂不仅有网上的学习资料,关键要有线下的反馈。 人类学习总方向:是我们互相之间去切磋学问,你的任何一点增长,任何一点疑问,都能获得我的即时反馈。 美国学历史:哥伦布当年发现美洲的那艘船,那船也不大。我们这个学期全班同学,我们就再造一艘这个船。站在我们既时反馈系统的角度,因为造一艘船,这是一个工程学,他有特定的目的。工程倒拆回来到每一个细节,什么都能给你及时反馈。 因为我们得研究,哥伦布当年那船到底多大呀? 那个时代的造船工艺是什么样的呀? 那个木头,啊,它从采伐下来,他要做什么样的处理才能去造船呢? 那个船上的船帆是怎么升上去的? 绳结有多少种打法呀? 那个船舱的结构式什么样的? 得带多少食物多少水呀? 那个时代,保存食物的技术到了什么程度? 你一旦回到特别具体的事,造这艘船,无时无刻,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会给你大量的即时反馈。而应对这种及时反馈的过程其实不就是学历史的过程吗? 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学习的有效方法 1、互联网这个工具:信息结构。 对于学习者和读者来说,就有很重的决策负担,要不断的选择。 对于谷歌公司,搜索引擎公司来说,就是让你快进快出,影响你的决策。 商业的角度:互联网,让我们的决策变得更快。 2、决策,是前额叶,只负责理性的选择,不负责学习。 学习,是由记忆+视觉的区域负责的。 3、在选择的时候,我们没有学习,真正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与就知识做链接的过程。 4、所有的高手的特点是什么? 就是他看到任何新的东西,马上就和自己脑子当中已经长期存储的那些记忆,它是一个群,能迅速同时激活。 高手的世界: 围棋高手。他可以同时和很多业余棋手下棋,你看他面前可以摆一排,然后他一边走一边落子,落得又快,基本上还都能赢,当然他赢了,水平高咱服。 外行记得是一个一个子的位置,他作为专业棋手,他看到的是一片一片的形,而且他脑子知道,每一个形在历史上有多少种变化,目前这个形他应该怎么样去处理有利于他赢。这就是高手的记忆方法。 高手的记忆库存是长出来的一个弧体结构。 1、渔民看鱼: 外行只会吃鱼的人,我们眼里的鱼只能分形状,扁的,圆的。 专业渔民看到每一条鱼,他的分类方式是巡游习惯,在哪出没和市场价值,因为他要打鱼。所以每一个鱼的信息,在他脑子里是活的,且有关联的,而且和他的实践操作是有关系的。 2、油漆工,专业的,它能分辨十几种白色。我们是从颜色上来记忆,可是油漆工他知道每一种不同的白色,他是怎么实现怎么调配出来的。 3、科学家,他脑子里的那个结构,是这个学科各个分支上都有哪些人,这些人各自的江湖地位怎么样,参加过哪些学术会议,得过哪些奖,发表过哪篇论文,在他的领域里面那些人已经推动正研究到了哪一步,所以任何新东西再出现,你让这个领域的科学家来看,他都会对接到原来的研究成果上,来判断他靠谱还是不靠谱,是不是需要亲手去验证。 高手的结构,学习的过程,就是把新东西,和自己原来的结构缝在一起。 看书:真正学习的高手,往往家里没书,但是有什么,有笔记。 钱钟书家里据说就没什么藏书,他一生,大概英文材料的笔记,178本。,笔记本其实是一个人大脑的外挂。 印象笔记网易云笔记,我一旦看到网上的文章,立即把它存入,我存的文章,哪怕写一个字,我都得写一个心得,这个心得不是为了将来出版什么样,是为了跟这个知识形成一次互动。 学英语:看美剧学英语,你学不会的,你是在很爽的一个流程当中,你没有进入非舒适区。第二种人,我就抱个笔记本,看美剧,每看到一个生词,我就记下来,每看到一个句法,我都记下来,那就叫学英语 关键看你的主动方式,知识的学习是你要不断地跟它互动的。 新工具正在把人类,又分成两大拨,大部分人躺在那个越来越开阔的舒适区里面去享受,可是总有一小部分人,带着满身的伤痛,龇牙咧嘴,痛苦不堪的向那个非舒适区,也就是学习区进发。 人与人的差别不在于智商,在于认知,认知是学习得来的,你通过不断地练习,不但获得正确的反馈,然后,你的认知是不断蹿高,把绝大部分人留在身后,而在认知上,高手和低手的差别那就是判若云泥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