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6岁孩子应该学会什么?|让孩子与家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徒步者的收藏 2017-05-24

0-6岁孩子应该学会什么?|让孩子与家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2015-05-12 亲子时光
亲子时光

qinzishiguang

感谢您关注亲子时光!亲子时光是一波儿搞儿童教育的父母们打造的平台。她拥有深入心灵的育儿分享;优秀图书的免费试读;精彩绘本的在线连载;海外育儿的精心分享;海外游学的细致指导;真诚,真心!欢迎加入qq群一起畅聊:115212364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二十年多来,一直从事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教育评价等领域的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教育部、北京市等重大课题,在心理、教育相关的各类中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著作及教材二十余本(套)。其新近编写的《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丛书总结百年来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基于我国儿童青少年发展特点,结合作者本人教育实践经验,对家庭教育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边教授为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等开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类讲座百余场,其研究和实践成果已被《中国教育报》、《父母必读》等二十多家报刊以及中央电视台(七巧板栏目)、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人民网、新浪网、腾讯教育等多家电视台和网络媒体报道和宣传。

分享内容:
“我的孩子识字不如同龄小朋友多,对孩子上学有影吗?”
“朋友的孩子都报了英语班、钢琴班、奥数班,我需要给孩子报吗?”
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抢跑”,超前学习各种知识,“拔苗助长”。过早知识化对孩子的发展不利,会降低孩子大脑的可塑性,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会使孩子错过某些能力的最佳教育时期。孩子的学习内容需要遵循其发展规律。
本期讲座,边玉芳教授将从心理学、脑科学的角度出发,与广大家长朋友分享孩子6岁前最应该学什么。

正文

0-6岁,是孩子出生的头六年,是孩子身体和心理发展最为基础的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0-6岁的发展情况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如同在孩子生命之画染上鲜明的底色。

0-6岁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有价值,因为:

首先,0-6岁孩子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强

我们来看一下人类在各个阶段的大脑发育特征:



由此可见,0-6岁是大脑发育最为活跃的阶段,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

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0-6岁阶段的重要性。


---这表明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如思维、记忆等)和低级功能(如感知和语言)都在0-6岁之间发展最快。

其次,0-6岁孩子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最高。

Carneiro等学者对每个年龄段教育投资所换回的回报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投资0-6岁儿童的发展和教育,所获得的回报率最高!

美国研究人员做了进一步的测算,发现每投资1美元在0-6岁儿童教育上 ,就可获得4-16美元的回报,相当于人民币24-96元的收益。

再次,在0-6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长存在很多误区:

1、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忽视了孩子心理成长发展规律,通常会步入如下几个误区,或者会走弯路,从而影响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2、抢跑思想普遍。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总想抢跑,教育孩子喜欢朝前压、往前赶,比如提前让孩子识字、读书、数数、算术、英语等,结果看上去是学了一些,但反倒对孩子产生了不利影响。

3、内容不够明确。对于孩子应该学会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家长们心中往往缺乏判断,要么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要么是效仿别的家长,摸着石头过河,拿孩子当试验品,到最后通常是什么都抓,什么都没抓好。

4、方法不够得当。0-6岁孩子有其自身发展特点,比如形象思维、游戏中成长等,如果忽视这些特点,一味按照成人的方式去教育,比如说教、灌输等,往往很难起到预期效果。

相信在座的家长们大都能意识到这个话题的重要性,有的家长甚至还表现出了心切的心理,恨不得提早下手,力争为孩子的一生打造最完美的开端。也正是我们多次听到的说法——“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基于此,我们在我的“边博士直播间”微信公众平台上曾推出过“0-3岁孩子需要完成的5个重要发展任务”和“3-6岁孩子需要完成的5个重要发展任务”系列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我们今天进一步聚焦,重点围绕“最该学会”和“怎么学会”,为广大家长提出以下四点,望在座的各位妈妈能够重视和关注。

一、让孩子与家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三、通过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基本能力

四、培养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

一、让孩子与家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是的,相信很多家长都体验过这种甜蜜的负担,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依恋”,是指孩子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联结。

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关系的建立始于出生,正式形成于6-8个月,在8个月至3岁之间得到稳定和发展。也就是说,6个月至3岁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0-1.5岁的孩子,正处于“建立信任”的阶段,这个阶段如果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如果不能及时出现,则会影响孩子建立信任感,从而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很可能缺乏安全感。


实际上,三种类型中,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最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这种“安全”也包含“适度”的概念在里面,孩子与父母太粘,始终离不开妈妈,或者太过疏远,都不是这里所说的安全依恋关系。

其他类型也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安全的依恋关系,可使孩子获得心理安全感,能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从而更能主动探索外部世界,促进大脑和智力发育。

同时,婴幼儿时期建立的安全依恋关系,还能影响孩子长大成人后能否与他人建立信任或亲密的关系,进而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和家庭。

对于0-6岁孩子来说,与家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那么,就像有家长说我并不是安全型依恋,那么在日常家庭教育中,怎么建立这种依恋关系呢?我们给出如下四条建议。

1、安排固定的监护人或抚养者

很多家庭由于各种原因,频繁地更换孩子的抚养人,如经常更换保姆;父母工作忙,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托儿所;父母外出打工,轮流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管等。

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需要稳定的陪伴和时间的积累,如果频繁中断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则很难建立起来。
我们建议:一方面,在孩子出生后的前几年,尤其是0-5岁,尽量由稳定的监护人照料,为孩子营造安全的、可信赖的生长环境。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天然的建立情感的基础,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中,孩子最能获得心理满足,也最能形成良好的互动。
因此,如无特殊情况,孩子的监护人最好由孩子的亲生父母承担。

2、多与孩子身体接触和情感交流

我们一定要知道:孩子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照顾日常起居,才依恋于父母的!

孩子的安全感不仅来自于“吃饱睡好”,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包括身体接触、眼神交流、语言沟通等,这些方面如果被忽略,通常会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疏远、冷漠,难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恒河猴实验” 。看看下图的两个模拟母猴的两个装置,左侧是铁丝母猴,胸前有奶瓶;右侧是布母猴,胸前没有奶瓶。大家猜想一下,小猴子会愿意呆在哪里呢?大家可以猜猜看,回复“左”或“右”示意。


对,其实很多妈妈都猜对了,我们来看接下来的这两个场景。


看明白了吗?

小猴子愿意一直依偎在布母猴身上,即便在饥饿的时候,也只是横跨到铁丝母猴身上获取食物,完全不愿呆在铁丝母猴身上。

那么,为什么是右侧的布母猴呢?对于小猴子来说,虽然铁丝母猴能喂养它,但却无法提供小猴子成长所需要的安全、温暖的环境,无法给予小猴子触摸与安慰。

“恒河猴实验”中的猴子如此,我们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家长除了保证孩子“吃饱穿暖睡好”之外,还需要多与孩子充满感情地接近、接触。比如多对孩子微笑、目光接触、逗玩、说话,或模仿孩子说话,或给予抚摸和拥抱,而不应是履行公事式的换尿布、塞奶瓶等。

这种积极的情感表达,丰富的社会性刺激,能使孩子体验到信任的心理状态,获得被爱、被尊重、被承认的感受,满足迅速发展的好奇心的需要,从而建立稳定的安全依恋关系。

3、家长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景,理性地做出分析和判断,随后迅速做出适度的反应,是该即时满足、延迟满足,还是不予满足?

照顾孩子是件“苦差事”,尤其是在前三年 “拉扯”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都身心俱疲,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在这种“超负荷”的状态下,家长们往往顾不过来,通常让孩子“多睡”,或者“哭就哭吧”,很难做到及时响应孩子的需求。


在孩子0-1岁时,孩子的需求更多是生理需求,孩子的哭闹、吸吮、笑、抓握,或是咿咿呀呀、嘟嘟囔囔都是有意义的,是孩子在表达情绪或是以别样的方式传递信号。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生理方面,家长也要关注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比如孩子探索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好奇心等,因此也要鼓励孩子积极的探索,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在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宽松的拓展空间,这也是形成安全依恋的条件之一。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分离,让孩子了解家长的去向,让其认识到离开是暂时的而非抛弃,有助于形成安全的依恋。

比如,妈妈要去上班,孩子不肯,妈妈应该适当的安抚,微笑地告诉孩子“妈妈要去上班,晚上就会回来陪宝宝”。然后离开家正常上下班。晚上回来后,再次重复“看,妈妈上班回来了,又可以和宝宝在一起了”。几次重复的意义在于告诉孩子,每天早晨的分离不意味着永远见不到妈妈,同时也要让孩子认识到妈妈离开时的承诺是可信的,减少孩子的不安全感。
4、学会无条件接纳,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调皮”和“不听话”,都经常说这样的话:“宝宝听话,妈妈喜欢”、“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常把“如果…..就”、“只要……就”等句式挂在嘴边。


这样虽然可能会一时控制孩子的行为,但其实已经在对孩子的爱中添加了条件和要求,这对孩子通常会是一种伤害,一旦孩子没有达到附加的条件,就会担心父母是否真的不爱我了,从而造成孩子“被抛弃”的担忧,影响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

无论孩子做的怎样,仅仅强调事实,告诉孩子做错事情后的现实结果,而不是以爱作为诱饵,强调获得爱要如何做。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做到:不论宝宝是男,是女;大眼睛,还是塌鼻梁;是“乖孩子”,抑或“调皮鬼”,都应激发出亲情,让孩子沐浴在爱的光辉中,接受爱的滋润。

我们之前在我的“边博士直播间”第二期在线讲座“给孩子自信人生”中探讨过到“无条件接纳”话题,其中提到的方法对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同样适用。其核心要点为:父母要学会将孩子的“行为”和“个人”区别开来,纠正行为,但不能否定人,更不能轻易说出“不要你了”、“扔出去”之类的话语,要发自内心地呵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好文分享】

不管你在哪里读到有知识价值的好文章,请记得随手发给舞宝。 3160676123@qq.com

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