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度测验

 徒步者的收藏 2017-05-24

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度测验

原创 2016-08-01 樊范 绘本作坊
绘本作坊

huibenzf

绘本作坊。我们以绘本为原材料加工各种有用好玩的东西。

这里是绘本作坊,儿童亲子阅读平台,
推荐经典绘本+亲子阅读指导,乐意帮孩子们推荐绘本;
分享儿童心理学文章,喜欢为家长们解决困惑。
欢迎关注,互动,留言



你知道吗?幼儿时期养成的孩子——父母之间的情绪联系的心理系统(依恋模式),对往后孩子处理亲密关系影响深远。


开篇有点小学术,“依恋”,什么意思呢?

听起来很熟悉——大部分育儿书籍都会援以“亲子依恋关系”来解释某条育儿大法,哦!这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涉及爸爸、妈妈还有孩子的系统。

然后更深一步的了解呢?
依恋有几种依恋模式呢?
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何种功能呢?
似乎懵懵懂懂不知其所以然。

本期,小工基于依恋、亲密关系、儿童成长相关的研究给大家细细地讲一讲“孩子——父母”之间的依恋模式。坚持看下去,本期的内容绝对不失望~


“婴儿期的依恋类型,是我们一生亲密依恋的起点。”
——赖慧临



发展心理学对于“依恋”的一般解释认为,依恋(adult attachment)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第一倾向于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情绪)连结,被看做是孩子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所以一些文章会习惯性地使用“母子依恋”,但这里小工特别提示,除了母亲,孩子与其他亲人的社会化交往也影响着其依恋模式的养成,不可过于亲疏有别。

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学者是一名英国的精神分析师,John Bowlby。
他带领研究团队在一项以哺乳动物为实验对象的“母子分离”实验中发现,哺乳动物幼仔存活下来与父母互动有密切关联,被迫与父母分离的幼仔存活率更低,因此,幼仔往往通过哭泣、尖叫、等多种方式来表现对母子分离行径/事实的拒绝。
并将这一现象迁移到人类客体——幼儿往往害怕与父母的分离,为被父母抛弃而感到恐慌。 


而后儿童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设计了大名鼎鼎的“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来测量幼儿不同的依恋模式(这个方式爸爸妈妈们也可以用来推测自家宝宝是哪种依恋模式喔):

1、实验者将幼儿和抚养者安排在实验空间内,离开;
2、幼儿开始探索空间,抚养者无所作为;
3、陌生人1号进入空间,第一分钟保持静默而后开始与抚养者说谎,再过一分钟,陌生人接近幼儿;
4、抚养者小心翼翼离开实验空间,幼儿和陌生人独处;
5、抚养者返回安抚幼儿,而后再次离开;
6、幼儿独处空间;
7、陌生人进入空间,开始和幼儿玩
8、抚养者返回,陌生人离开。

以上两个实验实验很好地阐释了“依恋”的核心关注——喜欢依附的人是否:在自己身边 / 对自己投入关注 / 容易被确认。

如果是,孩子在变会天然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
如果否,孩子便会焦急地使用各种方式寻找自己的父母;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无论如何都找不回,这时候,孩子便很容易陷入抑郁和绝望的消极负面情绪。



安大妈上述结果还贴心地做了类型分离,也就是后辈学者常乐道的依恋模式/类型。

安全型依恋:
此类型婴孩对重要抚养者(以父母为实验对象)的产生的依恋自带安全感。当父母离开房间的时候会有片刻的沮丧甚至大哭,但当再次见到父母返回时,能够迅速被安抚,表现出十分开心的情绪状态。研究显示,日常生活中此类型孩子占60%。

回避型依恋:
此类型婴孩对重要抚养者的离开并没有太大反应,当父母离开房间时,他们也会表现出不高兴或者有压力的状态,但当父母二次返回时,他们并不像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那样,反而倾向于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如专心于地上的小玩意儿等。研究称此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占20%的比重。

抗拒(焦虑)型依恋:
此类型婴孩对重要抚养者的离开反应剧烈。当父母离开房间时,他们往往变得极度抓狂、崩溃,而且当父母去而复返时,也不会像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一样容易被安抚,而是表现出矛盾纠结的心理:既渴望父母的安抚、怀抱又想要惩罚父母的突然离去。研究显示,日常生活中约20%的孩子属于抗拒型依恋模式。

此外,应用心理学近年来补充安大妈的研究结论,提出第四种依恋模式——
混乱型依恋:
从名称的字母理解,我们也能推测此类型婴孩的模式没有固定范式,他们往往害怕主要抚养者,并对他们的亲密行为感到迷茫和不安,研究显示,童年时期经受虐待或间接虐待(如目睹家庭内家暴等)的孩子往往呈现出混乱的依恋模式。


小工说:正如开篇写的一句话“婴儿期的依恋类型,是我们一生亲密依恋的起点。”

研究已经证明,婴孩时期的依恋类型和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模式具有可信的沿袭特征。

儿时和父母相处而养成的依恋模式很有可能影响长大后的亲密关系(友情、爱情、亲情等)处理方式,比如择偶和交友等。
因此,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安全型的依恋模式对其成长好处颇深!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呢?

小工给大家整理了下面一些小建议:

1、母亲在孕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2、主要照料者要提高敏感性,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尤其是婴儿期的生理需求和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需求(微笑、肢体动作交流等)。
3、多增加与孩子的“爱抚性肢体接触”,如拥抱、轻轻拍打后背、说悄悄话等。
4、正确处理孩子哭闹。详见文章《孩子哭了,要不要哄》
5、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形成了消极依恋模式,别沮丧,依恋模式是可以调整的。
6、适当多元化重要照料者,不要形成只亲母亲,疏远父亲的局面。
7、正确处理家庭矛盾,争吵打闹远离孩子视野。
8、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亲子沟通必要且有效。
 
关于依恋,小工就和大家谈到这里啦,依附眷恋,这是牵绊我们一生的情感需求,值得每位爸爸妈妈们细细思量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