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时候,带二宝去理发,回来的路上二宝在妈妈的臂弯里睡着了。妈妈准备把二宝送到奶奶家,还有事情要办理。下车后,把二宝递给奶奶。本以为他睡着了,也不会因为看到妈妈离开而难受。但是一下车,二宝就醒了,还是要眼睁睁地看着妈妈离开,不禁放声大哭起来,边哭边喊“找妈妈”。而且还特别生气,一个劲地用拳头砸门,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特别激烈。 看到二宝的样子,心疼不已,但也感觉二宝太粘人了,怎么还不懂事。快速办完事情,一个多小时后回到二宝身边。二宝正坐在沙发里吃东西,看到妈妈,马上笑脸相迎,开心地说着“妈妈要接宝宝回家了”。看到宝宝这种情况,那颗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很庆幸,二宝虽然会在妈妈离开时哭,但是情绪会很快平稳下来,在看到妈妈时也能表现出开心的样子。从心理学上来说,二宝已经和妈妈建立起了安全依恋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Ainsworth将婴儿和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后两种类型都是不安全依恋类型。 安全型的孩子和母亲感情融洽,和母亲分离时悲伤,积极寻找母亲,而与母亲重聚时能很快缓解悲伤和不安,并能重新积极地玩耍和探索。 越来越多的父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儿童期、青春期、成年后的诸多心理问题都和幼年时的成长经历有关,所以我们要关注孩子幼儿的情感发展,对孩子以后很好的适应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建立安全依恋关系有助于提升幼儿发育商盖泽尔认为,年龄幼小的婴儿谈不上“智力”,只能提“发育”,这是针对婴幼儿的身体、心理发育而言的,用这种方法对婴儿进行评价叫发育评价,所以用发育代替智力,其结果用发育商来表示。 发育商表现好,也就是智力好,通俗来讲就是孩子很聪明。 北京市朝阳区煤炭总医院儿科健康体检中心曾经做过一项测试,随机抽取200名1~2岁幼儿 ,这些幼儿均住在北京城区,生长发育正常。调查发现,有137人符合安全型依恋类型,有63人符合不安全依恋类型。同时得出安全性依恋的幼儿在发育商方面表现更好的结论:
所以,和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是妈妈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不要错过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关键期1969年,Bowlby系统创建了依恋理论,并将儿童早期依恋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属于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不能对不同的人做出区别,不管是对母亲还是陌生人,在受到高兴刺激的时候都会微笑。二宝在2个月的时候,有好多朋友来看他,他就没有畏惧感,不管谁逗引他,他都会报以微笑。
属于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这时婴儿开始认母,如果看到母亲会特别开心,见到陌生人会因为感到害怕而大哭。有句古话叫3月认母,他这时能够区别母亲和别人的不同,看到母亲,能够追视,直到看不见为止,但是对其他人就没有这种表现。
属于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更加关注,如果母亲在会高兴,母亲离开会大哭,期待母亲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如果此时有固定的人照料婴儿,婴儿会与其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这个阶段是建立亲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 这一点在二宝身上表现也很明显,平时主要是妈妈和奶奶照料他,如果其他人和他在一起时间久了,他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尤其是在晚上,他喜欢和妈妈、奶奶在一起。
属于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如果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他能够懂得母亲的情感、需要和愿望,知道母亲爱他,还会调整情绪和行为取悦母亲。如果孩子能达到这个状态,爸爸妈妈们就该放心了。 从不同阶段可以看出,孩子在2岁左右看到妈妈离开还会大哭,不是他不懂事,而是他正在建立安全依恋关系。 建立安全依恋关系要注意7个法则
研究表明婴儿在吸吮母乳的过程中不仅满足生理需要,同时获得安全感。母乳喂养对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很多不能建立起安全依恋关系的幼儿,就是因为母亲为职业女性,在他6个月之前回到工作岗位,无法实现纯母乳喂养。 所以,要坚持母乳喂养,至少纯母乳喂养6个月,如果有条件可以喂到2岁。如果是职业女性,也不要急于断奶,可以采用背奶的方式,在早上和晚上时亲喂,平时也让宝宝喝妈妈给准备好的母乳。
研究表明夜间与父母同睡的幼儿,出现睡眠障碍的几率比与祖辈或保姆同睡的几率低,与父母尤其与母亲同睡的幼儿更易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良好的睡眠可以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利于身心健康。 所以,在2岁前,妈妈尽量和孩子同一个房间睡觉,让孩子感到安全。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也经常醒来,同一个房间睡觉,更方便照顾。至于是同床还是孩子的单独睡小床都是可以的,只要保证孩子安全都没有大的妨碍。
据研究,母亲平均每周大于21h的高质量陪伴是建立安全型依恋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陪伴孩子,但不是说你在孩子身边就是高质量陪伴了,如果你陪着孩子,孩子自己玩,你在玩手机,这肯定不是高质量陪伴。 正确的高质量陪伴是一心一意投入地陪伴孩子,和孩子进行亲密的肢体接触,用深情的眼神进行交流,用温柔的声音和孩子说话,和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游戏互动。孩子在这样的陪伴状态下,才会感到充足的安全感,才能建立安全依恋关系。
要识别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回应,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关爱。比如孩子在只能用哭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不要使用所谓的哭声免疫法,认为孩子哭一哭就好了,而是马上给予回应,检查孩子的身体,是否存在吃喝拉撒痛的问题,解决孩子当前遇到的问题,孩子才能迅速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
现在很多父母因为考虑到安全问题,会让孩子在限定的空间中活动,不舍得让孩子探索,凡事都给孩子准备好,孩子容易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当面对新的环境时,孩子容易胆小害怕,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所以,要经常带孩子外出接触更多的人和事,让孩子提前适应不同的新环境,激发孩子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平时还要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吃饭、穿衣、上厕所,让孩子减少对父母的过度依赖。
父母难免要和孩子分离,分离的时候,孩子会不开心,会用哭闹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不要偷偷溜走,不要不管不顾地直接走开,也不要训斥孩子,这些做法都会让孩子心灵受到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妈妈要出去一下,大约1个小时就会回来!”让孩子知道妈妈不是永远不回来,而是消失一会儿还会重新出现。孩子开始有些半信半疑,还会哭闹,经历过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发现妈妈没有欺骗自己,真的在约定的时间回来了,也就会习以为常。
家庭成员要对孩子保持一致的教养方式,不能是妈妈做一套、妈妈做一套、奶奶做一套,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时间长了之后,他会把对自己有利的人当作自己信赖的对象,不利于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 比如当孩子想要妈妈陪他睡觉的时候,妈妈在忙,爸爸就训斥了孩子,让孩子自己睡觉,妈妈听到孩子哭,立马回来陪孩子睡觉,孩子就会对爸爸有排斥心理。有很多家庭是妈妈照顾孩子多一些,爸爸很少照顾孩子,孩子就会和爸爸疏远。所以,要想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爸爸妈妈都要多陪伴孩子。 @凝妈悟语: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有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发育商,孩子更聪明。孩子在2岁之前是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父母同心协力,给孩子高质量陪伴,让孩子健康发展。 点击加入婴幼儿养育指南圈,第一时间获取科学育儿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