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少年得志,25岁就率领诸侯军推翻了秦王朝,可就在短短的5年间,项羽就从高高在上的楚霸王直线下滑落得一个乌江自刎,整个一高开低走;反观刘邦,从一个乡村小混混到汉王,再到最后统一中原大地,建立汉王朝,是个低开高走的局面。很多人都对项羽的速胜速败感到惋惜,项羽自刎前高喊“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然而失败的原因真是如此么? 一先天政权不稳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拉开推翻秦朝的序幕,到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秦军最后一股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战败,短短两年间秦朝就灭亡了,要知道当初秦为灭六国用了十年时间,这还不算,秦国积蓄力量的时间。秦朝的灭亡显得那么的不真实,可是,就这么发生了。胜利来得太快,秦朝灭亡后遗留下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项羽最后的失败留下了伏笔。同时项羽在进军咸阳时,只想着和对面狭路相逢勇者胜,人是越打越少。在正规战中,这个一点问题没有,可是反观刘邦军,基本上能招降的绝对不打,军队反而越大越多。 二霸王太抠门 项羽这个人过于抠门,咱们楚霸王平时给士兵们一点小恩小惠时,一点也不心疼,可是到了给将领们赏赐时就不尽如人意了,赏赐之后就想东西是不是给多了啊?这里面我也有功劳,是不是少给点?人家将军给你卖命,你连奖金都不想发,项羽过于小家子气,没有一种上位者的气。典型例子就是刘邦,本来约定“先破秦入咸阳王之”,刘邦捡个便宜先一步进咸阳,鸿门宴上表忠心推项羽为王,鸿门宴上项羽一念之仁放了刘邦,范增在分封时为了政权稳定强烈要求封刘邦为王,项羽直接把刘邦甩到川蜀之地守边疆去了。刘邦有怨念也不足为奇了。 三政治目光短浅,性格缺失 项羽基本上属于不懂政治,“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响应这个口号,推举雄心为楚义帝,本是一步好棋。明眼人也都知道楚义帝不过是一个工具,只不过都不愿把话挑明,但是在灭秦后,项羽就派人把楚义帝给灭了,这就有点说不过去,兔死狗烹的道理都知道,可你这翻脸比翻书速度还快就让人接受不了了,就造成了楚义帝的被杀就成为了刘邦讨伐项羽的最佳理由。 项羽这孩子也是个愣头青,不会用人,自己的叔叔有点才,可是开头鸿门宴前被张良和刘邦刷的团团转,之后再定陶之战时轻敌,被章邯的军队弄死了。范增是项羽的头号军师,知道刘邦将会是项羽最大的敌人,可是项羽始终刚愎自用,不把刘邦当回事,陈平用了一个离间计轻松地就让项羽上当,猜忌范增,范增最后辞官归家,病死途中,何其凄凉。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我们挑重要的翻译一下,就是孙子兵法说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楚霸王政治上目光短浅;天时和地利上上,垓下之战后楚军10万人全军覆没,天下大部对于刘邦,就算项羽回江东,以江东为根据地再图发展,刘邦也不会给项羽时间的,同时江东,大概包括今天的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省、江西东北部、上海市,这些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几乎无险可守,刘邦大军过境,只会落得一个寸草不生。 将领上,项羽好猜忌,赏赐将领小家子气,所以手下的将领基本上跑了大部分;制度上,项羽只知道打仗,玩文的基本上被吊打,同时项羽过于残暴,灭秦时动不动就屠城,本身老百姓就对暴秦充满恐惧,你项羽又老爱屠城在老百姓心中没留下好印象,反观刘邦知人善任,很会发动舆论攻势,同时要求手下严明军纪,不得欺负老百姓,百姓心中仁义之师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所以由此可见项羽自刎前说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这句话说对了后半句,楚霸王在用兵上确实没错,他很会打仗,可是天之亡我就不对了,他的失败是自己的性格决定,换句话说是自己亲手葬送的,就算项羽当年过了江东,她还是会失败。毛主席说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话很是正确,性格决定成败,凡是不可刚愎自用,开言纳谏会好过闭目塞听。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中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