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祥环绕的蒙古贞

 潇潇雨ekg9m5f4 2017-05-24



“乌力吉江嘎”——吉祥结


  在蒙古贞地区,如果说生活中最普遍使用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图案是什么?当属吉祥结。


  吉祥结在蒙古语中被称为“乌力吉江嘎”。“乌力吉”这个词来源于古蒙古语,早在13世纪的《蒙古秘史》中就普遍使用,而且字义与今蒙古语相同,指“ 一切美好、吉祥完满”之意。“江嘎”就是“结”的意思。从这个名称来看,吉祥结的产生应该由来已久,蒙古族群众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掌握了这种编结工艺。同时,吉祥结也被称为“乌力吉贺”,“贺”就是指“图案”的意思。因此也可以看出,吉祥结同时也作为一种图案而被使用。它是蒙古族中流传范围最广的民间图案之一。同时,它也是种类、变体最多的图案之一。


  相关资料显示:吉祥结以其结的数目分类,可分为双眼结一直到46个结,甚至更多的结;吉祥结以其外形分类,可分为完整型、半型、单线型、双线型、封闭型、半封闭型、敞开型等;吉祥结以其形状分类,可分为蚂蚁结、耳环结、鲜花结、坠子结等;吉祥结以其使用、绘制的位置分类,可分为边角结与中心结。蒙古族群众广泛地运用乌力吉贺这种图案来表达他们的美好愿望,即希望人民之间没有矛盾,能够团结友爱、凝聚力量,并以此来抵御灾祸。


  如果说,吉祥结被广泛运用到蒙古族群众的服饰上或者房屋装饰上等等,不足为奇。那么,吉祥结图案被运用到村落建设的整体布局上,着实让人深深体会到蒙古族群众对吉祥结的挚爱。


  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境内的佛寺村有着300 多年的历史,“佛寺”之名源于村里坐落着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瑞应寺。古村不仅宗教文化底蕴深厚,而且蒙古族民俗民间文化保留完整。早在1999 年就被列为我市八大旅游景区之一。


  佛寺古村面积1050亩,村北有阿贵山,西至查干苏力德山,东至白花娘娘山,南有宝旗山。最神秘,也是令村里人最自豪的,就是置于小盆地中心的古村整体布局。如果从空中俯瞰整个古村,古村格局就像一个大大的“乌力吉”图案形状。东西走向的13条胡同与5条南北走向的窄胡同相交,时有时无,交错有致,盘绕着古老的瑞应古刹。




吉祥数字——“十三”


  在蒙古族群众心目中,“十三”被视为最吉祥的数字。


  佛寺古村有著名的13条胡同。这13条胡同错落有致,各具特色,而且每条胡同都有着各自的故事。


  “我们这儿的胡同都有名字。比如,隔扇胡同,就跟家里的隔扇一样,走进胡同拐个弯,对面看不见人。听过裤裆胡同吗?就像我们穿的裤子一样,从东走进去,中间有个分岔,西头有两个胡同。还有一条接生胡同,即寓意着生命延续之意外,还包含接着往生、生命无止境的意味。”从小生活在佛寺村的54 岁村民齐学峰告诉记者,透过这些胡同的名字,也可以领略到古村的文化和古村的民风民俗。比如,买卖胡同现今就是个小的集贸市场;由999块大条石铺成的条石胡同,其实是一种“ 谦受益,满招损”观念的体现,并以此来提示村民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


  据蒙古贞民俗专家暴风雨介绍,奇数是蒙古族的吉祥数字,而在成吉思汗一生的征战中,十三翼之战最为著名,自此,蒙古族把“十三”视为本民族最吉祥的数字。比如,佛寺村除了13条胡同之外,还有13盘大磨和13个石碾子。村里的“三山”、“三泉”、“三坡”、“四沟”,不仅赋予了古村的美丽,加在一起也恰好是“十三”。再比如,蒙古贞地区敖包众多,其中较著名的多是十三敖包。




特色民居——“前出狼牙后出梢”

  

  在蒙古贞地区,特别是蒙古族聚居的村落里,至今保留着一批特色鲜明的老房子。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四梁八柱”的“马鞍式”滚水顶海青房。


  “四梁八柱”,是指3 间房屋框架结构由四架梁、八根柱子构成。之所以设计成“马鞍式”滚水顶,是为了有效解决夏天屋顶积水的问题。而“前出狼牙后出梢”,指的是3 间房子前面,有两根明柱与两侧山墙头支撑前出一檩的房檐,有一种奢华的感觉,更主要的作用是防雨。此外,房屋东西山墙以及房屋前墙两窗中间墙壁上,都会镶嵌着各式砖雕,砖雕上雕刻着带有蒙古族特色的各种吉祥图案。


  暴风雨介绍,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蒙古贞地区最奢华的民居当属“ 角门三舍双进院”。“角门”,如同北京四合院门房位置的一个“ 小角门”;“三舍”,包括正房和东、西两侧的厢房;“双进院”,是指“小角门”外边还有一个院落,而院落最外面还有一个“ 大门”。据说当年的官府有明确说法,只有梅林(旧时一种官职名称)级别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盖5 间正房,而对于普通村民,正房最多盖到3 间。当然,“角门三舍双进院”的大房子,其装饰更加讲究。砖雕、木雕、石雕往往一应俱全,花、草、禽、虫等均雕刻得栩栩如生,各种彩绘的吉祥图案也都格外精细。




待客礼仪——敬茶,敬酒,献哈达


  “没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飞翔;没有礼貌,再好看的容貌也被人耻笑。”这句谚语,是蒙古族人民崇尚礼仪的真实写照。


  献哈达和敬酒,是蒙古族礼仪中一种隆重的礼仪方式。遇到重要庆典活动或欢迎贵宾、馈赠礼品等场合,为表示敬意和祝贺,要给在场的身份地位较高的宾客献哈达和敬酒。


  蒙古贞人视哈达为最圣洁、最崇高、最吉祥之物。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5 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为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送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斟酒敬客,是蒙古贞人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百姓,也不论在交际场合或在家里,无不以茶为待客佳品。家中有客来,敬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款待。

  


记者 王子明 刘丹 

摄影 齐学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