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教你认识化验单

 负鹏载舟 2017-05-24

【分享】教你认识化验单

harriet1234



    每当来到医院作化验时,对得到的化验单总是看不懂。现在好了,化验单全是用电脑打印出来的,而且还给出了标准值,就是外行人一眼也能看出检测项目是否正常。但这些检测结果到底代表什么临床意义?恐怕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明白。下面就一些常用的检验项目作一介绍,以嗣广大读者。
血常规检验
    1.血红蛋白检验(HGB)
      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升高:① 生理性升高,如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② 病理性升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青紫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脱水)。
                降低: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及大量失血。
    2.红细胞检验
    ⑴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男(4~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7)×1012/L。
        临床意义:一般情况下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之间成正比关系,但在部分患者,同时检验二项对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
    ⑵  血细胞比容检验(HCT)
        正常参考值:男0.42~0.49L/L;女0.37~0.43L/L
        临床意义: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等。
                  降低:各类贫血时随红细胞数的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⑶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正常参考值:82~95μ㎡(fl)
        临床意义:增高:大红细胞性贫血。
                  降低: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血色素性贫血。
    ⑷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正常参考值:27~31pg。
        临床意义:增高:大红细胞性贫血。
                  降低: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血色素性贫血。
    ⑸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临床意义:增高:大红细胞性贫血。
                  降低: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血色素性贫血。
    ⑹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正常参考值:<15%(11.5%~14.5%)。
        临床意义:① RDW较客观、准确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参数。常以所测到的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CV%)来表示。
                  ② 用于鉴别诊断小细胞低血色素性贫血:轻型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IDA)时MCV均可降低。但IDA时RDW升高,而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RDW正常。
                  ③ 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缺铁性贫血RDW升高。IDA早期MCV尚处于参考值范围内时,RDW则成为早期缺铁的重要指标;MCV减小时RDW增大更为明显,当给予铁剂治疗有效时,RDW将较给药前增大,以后便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因为补铁后造血恢复正常,生成正常红细胞释放入血,与给药前的小红细胞共存,故RDW先增大,随着正常红细胞的增多和小红细胞的减少,RDW则逐渐降至正常。
    ⑺  网织红细胞计数(RC)
        正常参考值:成人0.5%~1.5%;新生儿3%~6%
        临床意义:增高:表明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各型贫血网织红细胞数量均增多,以溶血性贫血最为显著;在缺铁性贫血或恶性贫血应用铁剂或维生素B12治疗后网织红细胞显著升高,表示治疗有效。
                  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⑻  红细胞沉降率检验(ESR)
        正常参考值:男0~15mm/h;女0~20mm/h
        临床意义:血沉加快见于:
                  ① 生理性:见于月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幼儿等。
                  ② 病理性:见于活动性结核、风湿热活动期、结缔组织病、急性炎症、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组织严重破坏、重金属中毒等。
    ⑼  Bessman MCV/RDW贫血分类法

--------------------------------------------------------------------------------

      类    别                      MCV                  RDW

--------------------------------------------------------------------------------

    正常                            正常                正常

--------------------------------------------------------------------------------
   
    溶血性贫血                      升高                升高

--------------------------------------------------------------------------------

    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常                正常

--------------------------------------------------------------------------------

    缺铁性贫血                      降低                升高

--------------------------------------------------------------------------------

    铁粒幼细胞贫血                  正常                升高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升高                升高

--------------------------------------------------------------------------------

    单纯小红细胞性贫血              降低                正常

--------------------------------------------------------------------------------

    3.白细胞检验
    ⑴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成人(4.0~10.0)×109/L;儿童(5.0~12.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白细胞数增加:
                  ① 生理性:见于胎儿及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分娩期、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暴热、严寒及极度恐惧等。
                  ② 病理性:急性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尿毒症、传染病、严重烧伤、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手术创伤后、急性出血、白血病等。
白细胞减少: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自身免疫性疾病、黑热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疟疾、极度严重感染、肿瘤化疗后、X线及镭照射、非白血性白血病脾功亢进等。
    ⑵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AN)0.5~0.7
                    中间细胞(百分率)(MID)0.03~0.08
                    淋巴细胞(百分率)(LYM)0.2~0.4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GRAN)(1.8~6.4)×109/L
                    中间细胞(绝对值)(MID)(0.2~0.7)×109/L
                    嗜酸粒细胞(EC)(50~300)×106/L
                    淋巴细胞(绝对值)(LYM)(1.0~3.3)×109/L
        临床意义:分类计数增多:
                  ① 中性粒细胞:主要见于急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重金属(如汞、铅等)中毒。
                  ② 嗜酸粒细胞: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病、某些白血病、手术后、烧伤及药物过敏等。
                  ③ 嗜碱粒细胞:主要见于骨髓或骨髓外增殖性疾病和白血病、霍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等。
                  ④ 淋巴细胞:主要见于病毒性感染(麻疹、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肝炎等)、某些细菌感染(百日咳、结核、梅毒、鼠疫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⑤ 单核细胞:主要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结核、伤寒、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感染恢复期等。
                  分类计数减少:
                  ① 中性粒细胞: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抗癌药物化疗、化学药物中毒、X线及镭照射、再障、粒细胞缺乏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极度严重感染、脾功能亢进等。
                  ② 嗜酸粒细胞: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③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4.血小板检验
    ⑴  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100×109/L)见于:
                  ① 血小板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放射病等。此情况常见血小板的平均体积(MPV)减少。
                  ② 血小板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此情况常见MPV增大。
                  ③ 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MPV则正常。
                  ④ 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ernard-Souleir综合征)等。
                  血小板增多(>300×109/L)见于:
                  ① 急性反应: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感染等。
                  ② 骨髓增生综合征:真性红细胞性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③ 其他:脾切除术后。
    ⑵  血小板比容(PCT)
        正常参考值:男0.108~0.272;女0.114~0.282
        临床意义:① 增高:见于慢粒、骨髓纤维化、脾切除等。
                  ② 减少:见于再障、血小板减少症、肿瘤化疗后等。
    ⑶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正常参考值:9.4~12.5μm3(dl)
        临床意义:① MPV增大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征: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造血功能抑制越严重,MPV越小;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增大常先于PLT升高。
                  ② 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a.当血小板分布异常致血小板减少时,MPV正常。
                  b.当血小板在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MPV增大。
                  c.当骨髓造血功能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减少。
                  ③ 其他:
                  a.MPV增大: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纤维化、脾切除、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慢粒等。
                  b.MPV减少: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脾亢、再障、肿瘤化疗后等。
    ⑷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正常参考值:15.5%~18.1%
        临床意义:PDW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差异程度的参数,以血小板体积变异系数CV%表示。PDW增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脾切除、慢粒、急非淋化疗后、血栓性疾病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