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美力的缺乏,是一种新的无知

 7秒钟的金鱼 2017-05-25


中国为什么满大街的厕所?


有一个德国的朋友跟我一起回江苏老家旅行,我们开车途经了很多中国的小镇,从河北到山东到江苏。


一路上他总是心事重重却又欲说还休的样子,最后在我的老家小镇上吃饭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问我:“为什么中国的城镇临街全部都是厕所?”


这个问题把我问傻了。


讨论了半天,我才弄明白,他的问题里有个巨大的乌龙,他说临街的厕所实际上是我们城镇居民的住房,他误认为厕所的原因就是那种临街的民居都贴着一种竖长条的瓷砖。


他说在德国,只有厕所的外墙上才帖那种瓷砖,当时我就瞬间石化。


他又接着问,为什么从北京到河北到山东到江苏,城镇居民的房子都长得一模一样,都是那种两层小楼,临街落地门窗,二楼住人,贴一样的瓷砖,做一样的装潢。


其实,这个问题其实也在我内心萦绕了很久。


就连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曾经搜集过各地民居的邮票,那个时候的各地民居是各具特色的,而且饱含当地的风土人情、建筑科学、美学体系。


但是为什么这几十年,全国各地城镇的民居却不知不觉地趋同了呢?而且这种审美不是一个高水准的趋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研究欧洲工业化进程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才找到真的的原因。


就是工业化是一个去部落色彩的发展逻辑,人们因为工业化大规模的生产的需要打破了原有的农业文明部落,将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都整合到城镇。


所以在服装、建筑以及文化艺术的流行上出现了大规模的趋同,这也造就了欧美工业文明以来无数大规模流行的文化现象。


中国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正是在经历这样的历程。这种“厕所式”的民居,实际上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建筑的流行文化。


然而这种文化不仅仅没做到有效地继承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系统,而且也没有学到西方建筑的精髓,洋不洋土不土的“厕所式”的民居就如同病毒一样流行遍了中国大江南北。


大部分中高度发达省市无一例外地中了这种低水平流行的毒,它里里外外散发着城乡结合部的尴尬乡土气息,这也是我面对德国友人的尴尬。



为什么我们长期处在“闰土”的氛围里?


那么这种缺乏对美的认知的——土的意识,究竟为什么那么根深蒂固地植根在中国当下社会呢?其实,我们不妨来重新认识一下什么叫美。


其实,美其实就是对好的认同程度,所以人们常常说:美好。它是一种对事物有好的要求的生活态度,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甚至包含着对待他人的态度,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体验,以及服务的精神等等一系列的好的要求。


土,就是因为对各种事物没有要求,或者是对一种错误的要求进入了偏执的阶段。


洋气,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洋,而是因为美,美就是对好的认同程度。


好,是Good,Better,Best,Great……的一种进阶。



Good是常识,就是做到还不错,需要对一件事一个行当需要有常识性的认知。


Better是技术,需要做到一定程度的复杂刻意训练才能把一件事做到优良品质。


Best是秘密,需要洞察一些隐秘的逻辑和关系,才能发现做好一件事的真正秘密。


Great是艺术,就是能够随心所欲地协同要素,道法自然地做出真正伟大的作品或者服务。


由此看来,实际上,土,就是我们连Good都不知道,这种认知的缺陷与Great的艺术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那种戴着大金链子喊麦的中国嘻哈风,那种满大街飘荡的最炫民族风,那种翠花绿翠花红搭配的色系背后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穷,是因为内心对美与好的认知是彻彻底底的匮乏。


在人的诸多能力中,审美是一个完全靠后天习得的能力,它的确不在基因里遗传,但却极易受到群体性的裹挟影响。


这就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不堪回首的“闰土”童年照片的原因。为什么后来大家逐渐进入大学,再走向国外,就变得原来越洋气了呢?实际上不难看出,只有看过很多美好的事物之后,我们才真正会懂得美是何物。



审美力的缺乏,是一种新的无知


从60后到90后,无一例外,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审美养成滋养,就连书本上的优质的美育素材都没怎么接触过,要不然为什么到今天为止,我们中小学的教材教辅乃至课外读物,还是那股浓重的挥之不去的乡土气息。


原本内敛静好的中国东方审美哪里去了呢?


我们的视野范围内,那种不讲究的、偷懒的、庸俗的设计真的让人无话可说。


美术、音乐等一切与审美有关的课程,始终被官方和民间公认为一种叫副科的东西,这个现象直到今天才有所好转,但是三四代人挖的坑,一两代人真的是填不完。


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刚刚工作白领,作为初为人父母的青年,我们如何避免过去曾经的无知,泅渡进入未来的世界。


我们总是想着给孩子吃好、用好,给他们一个好的教育,如果我们对好的教育本身的定义出了问题,那么我们就无异于在努力地犯罪。


在今天看来,好的教育并不是简单给予他们学习所谓新知的能力和教会他们高效学习的方法,因为掌握某种确定性的存量性知识已经不是未来的竞争力了。


审美这种复杂变量的教育在这个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简史》里多次强调,在未来,知识=体验×敏感度,这也是是对知识的一种重新定义。



我们大部分的记忆能力和存量知识的存储将被云存储所取代,甚至代表逻辑思考的算法也将因云计算变成开源的基础设施。


就像数千年前快速奔跑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存活,而今天的交通设施不仅重新定义了效率,还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存方式。


这里说的体验里包含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上升到同理心与分别心的敏感性问题。


体验能力是基础能力,而敏感度是这个能力效应的系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体验和敏感度方面欠缺,将在未来成为一个无知的人。


如何获得面向未来需要的体验和敏感度,有一种“捷径”,就是艺术。


这里所说的艺术,并不是要成为“艺术家”或“专业艺术工作者”才行,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活方式。


它并不是一种普通人必须通过学院的系统学习才会习得的技术,而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之中,是一种时刻伴随的思考方式。


它包括用精美的器皿而不是一次性纸杯子喝水,将家里万年不败的假花换成有生命的真花。


以及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条件让我们自己,让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孩子和朋友,跟他们一起常去去一个城市最好的美术馆,去亲眼目睹那些来自全球甚至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艺术品的真迹。


我们才有机会通过一幅幅画框的窗口直抵那些曾经创造过美好的心灵。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为什么土,又怎么能洋气起来?


最近,世界插画大展——安徒生终身成就奖50周年展在上海开展。



横跨两个世纪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的近三百幅插画作品将汇聚上海,这些画作也是50年来丹麦女王赞助的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办的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获奖画家作品”,相当于获得了插画界诺贝尔奖的终身成就奖的画家作品的原作。


26位获奖者,其中有9位已经遗憾离世。



这是全球第一次把这些散落在各大美术馆和艺术家继承人手中的画作真迹集中在一起,在台北进行全球首展之后中国大陆的首展,其珍稀程度可见一斑。


我一直都相信,在主办方的信念中,一定在想在这样的土壤滋养下新一代公民,未来的内在的审美素养就一定不会太差,而这种对自己有要求的思考方式,就足以让我们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致且美好。



世界插画大展宣传片





部分作品展示

1988年大奖得主 杜桑·凯利(斯洛伐克1948-  )作品《野天鹅》


《卖火柴的小女孩》 杜桑·凯利作品(斯洛伐克1948-  )



万众期待的世界插画大展·安徒生终身成就奖50周年展


时间:2017年4月29日-7月28日  

地点:上海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



给怀揣安徒生童话梦的你

一份最有意义的礼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