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失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狂傲;“我佛慈悲救苦难,愿遁空门度众生”的慈悲……人类情绪的图景,是如此五彩斑斓。人类与情绪息息相关,朝夕相处,乃至有时受其控制。古时周瑜气极而亡就与受情绪牵制有关,而现今的“激情犯罪”,就是指人在某种外界因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而在瞬间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也是与情绪失去控制有关。 可见,控制情绪而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是件极其重要的事情。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60年代为人类管理和调适情绪创设了“情绪ABC理论”。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对这一事件的信念(beliefs),C是指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s)。人们通常认为,是诱发事件引起了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而ABC理论认为,A并不是引起C的关键原因,B才是。 譬如说,一个女生身材丰腴,但同学嘲笑其肥胖,随后她变得自卑消极。在这个事件之中,女生身材丰腴是诱发事件(A),女生变得自卑消极是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C)。深究起来,女生的自卑消极源自于她潜意识地接纳和认可了嘲笑她的人传递给她的信念(B),即丰腴是不美丽的。一旦她认可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自卑的情绪。假如女生建立起合理的信念,如“我觉得丰腴是一种美”或“一个人美丽与否不仅仅体现在形体上”。那么,她还是那个丰腴的女孩,但并不会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 对一个诱发事件(A),不同的信念(B)产生了不同的行为后果和情绪反应(C)。如果信念是合理的,那么相应会产生适应性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若信念是不合理的,那么自己就会受到困扰,这时候,需要改变的不是那个诱发事件,而是避免那些不合理信念的干预,从而形成合理的信念。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