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触目惊心的现实:盘点戏剧影视中的那些扭曲的母女关系

 向太阳挥手 2017-05-25

有人戏言,鼓楼西剧场近期的戏可以这样概括:

11.09—20的《丽南山的美人》是“去死吧,妈妈!

12.07—25的《晚安,妈妈》是“我去死了,妈妈。

玩笑归玩笑,“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是我们从小唱到大的歌谣

然而长大以后的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一个复杂的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不都是母慈子孝的幸福美满

还有着爱恨交织的复杂纠葛,甚至是血亲相残的人生悲剧

触目惊心,落笔成殇

这样的写实无可回避,不如到剧场里来直面真相



话剧《丽南山的美人》又在演了,又想起关于母亲和女儿的主题。

 

有评论者说马丁·麦克多纳这部剧作影射的是爱尔兰的处境,可我却无法把关注焦点从母女的相处关系上移开。


玛格有三个孩子,两个嫁去外乡,只有莫琳留在她身边,照顾她20年。可是一同在爱尔兰偏僻山庄中生活的她们,却像一对仇人。专横的玛格烧毁男士写给莫琳的情书,把尿撒在洗碗池里,百般控制女儿的生活;而女儿莫琳对母亲玛格,也是满满一腔怨恨。如此强烈的冲突,导致这个家庭最后发生了悲剧。



《丽南山的美人》剧照

 

这样的情节,在各类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电影《钢琴教师》中的母亲和《丽南山的美人》中的玛格一样,把中年未嫁的女儿拴在身边,相处模式也几乎一样,相爱相杀。女儿Erika在临出门前和母亲口角撕扯起来,转而又和好抱头痛哭:哎呀,我把您头皮扯破了,对不起啊妈。

 

这个妈的高压政策也很典型,她内心里嫉妒女儿Erika的音乐才华、恨女儿,因此表现出的一切口头嘲讽和刻意抬高,事实上都是心理学上的“反向形成”。

 

她对身为钢琴教师的Erika说:“不要把你的学生教得超过你,你是最好的,没人能超过你。”这句话与其说是对女儿的肯定,不如说是恨意在以吹捧的方式表达出来——她是以母亲的身份,在使用恶意腐败女儿的人格。而Erika对这把从母亲的手中递来的裹着棉袄的刀子,终究迟疑着接下了——她从对这一意志不以为然、不愿搭理,到潜意识里接受了这个观点,直至在醋意大发时伤害了自己的学生Ana。

 

此外,母亲对Erika的恋情、性生活等,全都进行着绵里藏针的反向干涉。



伊莎贝尔·于佩尔女神主演电影《钢琴教师》剧照

 

这在苏童原著的电影《茉莉花开》中表现得更清晰。电影讲述茉、莉、花三代妇女的爱情人生,每一代都经历被男人抛弃独自抚养女儿长大的过程,犹如轮回。而每一位女子年华衰去,女儿长大开始恋爱时,她们也都萌生出并不实实在在希望她们爱情美满的嫉妒,总是有意无意地冷嘲热讽,在紧张、冲动又渴望母亲意见和认可的女儿面前,给予负面的心理暗示。



章子怡、陈冲主演《茉莉花开》剧照

 

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玻璃动物园》里的母亲阿曼达倒是一心想把女儿劳拉嫁出去,然而强势唠叨的她,却几乎要把细腻敏感的劳拉给逼疯。不过,与《丽南山的美人》类似的是,这里的母女关系,更多地被认为隐喻美国南方种植庄园主那种精致生活方式随时代更替而逝去,粗放式的人类被认为更能适应生存。


尽管田纳西·威廉斯本人也有一个与劳拉很像的姐姐,而《玻璃动物园》也被认为有自传成分。然而,写作动机更多是释放童年记忆,还是表达对一个时代的眷恋,我不知道。



《玻璃动物园》剧照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


对于女性处境的轮回,国内女作家也有过表达,比如张爱玲就是一位对母女间情感障碍有相当执念的作家。

 

王安忆曾说张爱玲一辈子觉得母亲比自己漂亮,此语被许子东盛赞。事实上,张爱玲的确经历了对母亲由又敬又爱到又怕又恨的过程。

 

16岁时,张爱玲从吸食鸦片又囚禁她的父亲家逃跑,奔向“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以消化的东西”的母亲家里。

 

这位母亲黄逸梵,出身名门,祖父黄翼升是长江七省水师提督,在清末各种思潮与家境变迁的冲击下,她自身也存在强烈的自我冲突,因此面对女儿的投奔,她很快显现出力不从心的冷淡。当张爱玲捧着香港大学给予的800元奖学金、“最值钱的钱”,交给母亲时,却第二天就被黄逸梵轻描淡写地输在了麻将桌上。

 

又经历了种种磨折,张爱玲到底没有母亲的巧笑浅嗔的交际花天分,心觉是被嫌弃了,因此一生对母亲抱有欲依赖而难依赖的敬恨夹杂之情。想来以她通透并非不理解母亲的苦衷与挣扎,但以她敏感的体质,又实难从母亲浇过的一盆盆冷水中停止颤栗。

 

她写过一大堆小说,来讲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女性对女性代代相传的隐害。

 

《金锁记》中,曹七巧本是“麻油店西施”,为着自己一些小小的野心,嫁给了患有软骨症的姜家二少爷,而心仪的三少爷又是个玩世不恭的渣男。她的情与性相错位,爱欲一生不得释放,致使性格扭曲,仇恨郁结。她破坏儿子的婚姻,儿媳被折磨至死;并亲手拆散女儿的爱情。她像是戴着一把黄金的枷锁,不仅锁了自己,也劈了别人。



《金锁记》剧照 焦媛饰曹七巧

 

另有一部叫做《心经》短篇,以更为极端的方式,揭露了中国封建文化下家庭模式中的变态的污垢和龌龊。小说写了一个女儿许晓寒爱上父亲许峰仪的故事,直接戳穿一个家庭中母亲在父亲与女儿的性别张力之间必会面临的尴尬位置。而许晓寒与母亲从竞争到和解的过程,或多或少也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言的人在3-5岁之间的俄底浦斯期会经历的心理状态。

 

女儿与母亲间犬牙差互的情感状态,一方面或可从性心理学层面分析,另一方面在张爱玲眼中是东方文化中男性强权的结果,而有“现代电影”教父之称的英格玛·伯格曼,则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处境:忧郁、绝望,人与人之无法沟通。——或许应当一提的是,英格玛·伯格曼有一位任性而孤僻的母亲、苛刻到残忍的父亲,致使他的童年在严峻、压抑的气氛中度过。

 

伯格曼在《秋日奏鸣曲》中描写一对无法相爱的母女。伊娃怨恨母亲只顾事业,没在她童年时给予足够爱护,两人之间有道深深的感情鸿沟,七年内没有任何交流;而母亲夏洛特也有着自己的心病。两人在多年后尝试同住后,也依然矛盾重重,难以和解。



《秋日奏鸣曲》剧照 英格丽·褒曼

 

另一部《呼喊与细语》则讲述各怀心计和缺失的三姐妹之间,一直试图和解又一直相互隔绝直至死亡也不能使她们彼此原谅的心碎人生。



伯格曼《呼喊与细语》

 

对于曾坦承“拍电影就是跃入自己童年的深渊”的伯格曼而言,“爱是唯一能够拯救人类的力量,但是爱的匮乏是人类在文明过程中付出的代价。”

 

倘若说,母女关系之中礁石重重,那么父子关系,显然也不是一片坦途。拒领诺贝尔奖又实验了开放关系的萨特,贯来口出惊人。他曾说:“一个父亲能给儿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自己早点死!”

 

不必瞠目,这话其实是“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的高三个八度的尖叫版本。

 

恼人的当然不是父亲母亲本身,而是社会意识中理所当然的固化了的“父权”和“母权”的遗毒,以及历史长河中所有“爱”与“恨”的力量相互缠绕、转化、聚散,最终总量却似乎没有改变的事实。



萨特

 

现在我想回到开头,《丽南山的美人》的作者马丁·麦克多纳——他曾在另一部伟大的作品《枕头人》中,也点出了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受害本质。

 

主角卡图兰在听说傻哥哥迈克尔杀了人后,诅咒他说:“你要去一个小树林中的一座小屋中的一间小房中,从此以后,照看你的将是一个叫妈和一个叫爸的人。”

 

不管是看舞台演绎还是读剧本,每次看《枕头人》到这一段我都会哭。

 

这句诅咒被迈克尔认为是世界上第二恶毒的话。而第一恶毒的话是“我过去那么爱你。”

 

马蒂尔德问里昂: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里昂回答:Always like this.


《枕头人》里“枕头人”的工作,是找到那些将要面临未来痛苦人生的孩子,将他们杀死。而最终,当“小枕头人”知道自己将来的人生是要担任“枕头人”这样的工作时,他自杀了。

 

《枕头人》是这样一部黑色童话,马丁·麦克多纳显现的态度是原生伤害是人生之苦的一个源头,而人生的本质就是悲观的。



《枕头人》剧照


那么假如是这样,这个LIST可以无止境地列下去,永世轮回。毕竟早在西周伐商时代,哪吒就曰过“割肉还母、剔骨还父”了;未来扭曲的亲子关系的案例也会延续……

 

可是心头还是难免会有一丝小小的盼望:一个家庭,可以像《成长的烦恼》那样温馨和睦,该多好。盼望父亲和母亲能够充实自己的灵魂,在人生的海洋上,自由地驾驶自己的那一艘帆船,那么我会远远地望着扬起的帆,用相机拍摄下他们每一瞬美丽的身姿……


当然,我知道,这很难。



《成长的烦恼》



拓展阅读:

(点击标题即可跳转)

《丽南山的美人》剧评:缚心囚

《丽南山的美人》剧评:这样的写实无可回避

《晚安,妈妈》剧目简介

《晚安,妈妈》主创访谈


关注剧有趣公众号,

即可购买鼓楼西所有演出票


11.9-20《丽南山的美人》(14号休息)


《童年》2016.11.23-2016.12.04


2016.12.7—12.25(12/13/19/20休息)

《晚安,妈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