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一门成熟的戏曲艺术开始全面繁荣! 豫剧以她漂亮的旋律,独有的中国风姿,丰实的传统剧目和艺术家的精深扮演而深受广阔观众的喜欢,特别在中原这块戏曲热土上,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和桑振君六位巨匠级名旦的产生,使豫剧这朵艺苑奇葩愈加绚烂多姿,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六位艺术家的演唱作风不同,各具特征而自成一派,深受广阔观众的赞誉和观赏。接下来我想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下豫剧的艺术。 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传统剧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大祭桩》、《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李双双》、《小二黑结婚》、《倒霉大叔的婚事》等。《风流才子》、《试夫》、《能人百不成》、《王屋山下》、《红果,红了》、《都市风铃声》、《蚂蜂庄的姑爷》、《老子?儿子?弦子》等现代戏剧,都分别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全国各地剧种那么多,为什么河南豫剧却超越了地域限制,赢得了那么多的“粉丝”呢?我个人以为,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行头”。金黄色的龙袍,紫或蓝色的官服,女孩的裙子像裤子,男孩的裤子像裙子。生角中,凡是达官显贵,均脚蹬一双白色高底黑靴,而平民百姓则一律是一双圆口布鞋;旦角中,凡是王妃贵妇人,三寸金莲上皆穿一双花头鞋,普通民女则是一双普通的绣花鞋。最有趣的是在女人头上缠一根布条,那就是表示有病了;而男性角色只要象征性的将马鞭一挥,十万八千里就算到达了。 其次是“浓墨重彩”的妆容。不论生旦净末丑何种角色,他们一律都用油彩上妆,而且画得很浓很浓。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线都快挑到了耳根;樱桃嘴,都是那么一点点。生角画的各有不同,各种各样的脸谱更是五花八门,惟妙惟肖。即使是那些看着素面朝天的白面书生,其实脸上也还是抹了一层厚厚的肉色油彩呢! 再次是他们铿锵有力的唱腔。我觉得这应该是天南海北的广大观众一致喜欢豫剧的深层次原因。和国粹京剧相比,虽然豫剧的唱腔也是一句十八弯,但京剧的唱腔节奏太慢,有时甚至如丝如缕,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而豫剧基本上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唱到关键或高潮处,甚至有不换声气,一气唱出好多句的“绝活”!这种唱腔,既符合河南人民忠厚朴实的性格特点,又彰显中原地区节奏明快的文化底蕴,就像一个标志性的“中”字就囊括。 豫剧的行当早期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即是:大红脸(须生)、二红脸(马上红脸)、边生(二补生)、小生;四旦即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彩旦、老旦:四花脸即是:黑头(净)、大花脸(净)、二花脸(净)、三花脸(丑)。豫剧的生、旦、净、丑各角色行当在演唱技巧上各有特色,用不同的音色和韵味表现了各类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 豫剧的每个行当在演唱技巧上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同一行当的不同演员在演唱细节的处理上也各有韵味,形成独特的风格和唱腔流派。多种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使各个角色行当有着丰富、变化的声音色彩。豫剧各行当的划分和其它剧种类似,但在演唱技巧上,每个角色行当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演员的唱腔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构成了豫剧唱腔特色的重要因素。 豫剧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中原文化中的许多宝贵精神财富在豫剧剧目中都有所体现。如广为流传的愚公移山、木兰从军、岳飞刺字等剧目表现了顽强斗志和献身精神,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中原文化在发展实践中,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在各区域文化中传播接受,那些能够广征博采、顺应时代发展、受到群众喜爱的剧种均能扩散发展。长期以来,豫剧塑造了一大批为广大戏曲观众所熟知和喜爱的戏曲人物形象。热情向上、充满理想的王银环、热心肠的二大娘、稳稳当当的栓保娘、老实巴交的栓保爹;质朴又狡黠的孙喜旺、心直口快、急公好义的李双双,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已经成为豫剧艺术的象征和标志。这种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使豫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这里我也不得不说一下豫剧面临的尴尬局面。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到了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变得日益丰富。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因缺少相应的改进而变得日益陈旧,年轻的观众已不再被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所吸引,而老一辈的观众群也在不断地萎缩,传统的戏曲艺术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戏曲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豫剧作为戏曲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同样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和人们审美需求的评判。《梨园春》以电视文艺媒体的方式出现,它的出现给河南戏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使豫剧艺术在艰难地奋力拼搏中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梨园春》的成功,为振兴发展豫剧带来新的思考。豫剧想要突破这种瓶颈式的发展,必须推陈出新,寻找出一条与时代接轨,易于被大众接受,符合大众审美欣赏标准的道路。 我从2000年学习豫剧,到现在已有十一年的时间,从最初的懵懂到现在对豫剧的深刻认识,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豫剧艺术,从唱腔到表演,手眼身法步,样样都有讲究,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我在07年也特意去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在表演和唱腔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提高。想成为一个好的豫剧演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豫剧里面的学问深奥莫测,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唱、做、念、打,短少哪一门都不行。要搞好豫剧工作,无论从哪方面说,最主要的离不开“理论”二字。从重复理论中积聚经历、深化生活、控制人物性格,用本人内心的冲动去打动欣赏者,从而达到生动鲜活、令人难忘的艺术情境是最终目的。豫剧艺术扮演程式的一招一式不只具有线条美和节拍美,而且它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也是有生命的。许多艺术界前辈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扮演手腕,塑造了漂亮生动的舞台形象,获得了精深高超的艺术造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