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字润腔 豫剧唱腔中的字是依据河南语言的声调、语势、语气、语调的特征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的。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书记载,中州韵的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调值阴平走高,阳平走低,上声高平,去声走低而有转折。中州韵的声调反映了宋元两代中州地区(今河南一带)北方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开封是宋代京都所在,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豫剧依其源流以河南开封一带语言为标准音。 如豫剧《花木兰》中“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的第一句“这几日”,按照中州韵的语音声调应为“这”(zhě),把去声走低并转折上去,“几”(jī) 上声高平,“日”(rǐ )去声走低再转折向上。这样的字音声调的调值才是河南话,唱起来才有豫剧的风味。此外,有些字的韵母很有地方特色,如把“棉花白”的“白”(bai)唱成(bε)。“咱两个在学校”的“学” (xue)唱成(xuo)等,都可增加吐字的地方色彩。 豫剧表演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唱腔吐字的基础上,准确、熟练地掌握了河南地方语言的特征。他们对唱腔中每一个字韵和腔湾的处理,无不渗透着浓厚的乡土之音。为表达剧情内容和思想感情而运用语调上的高、低、强、弱,节奏上的疾、徐、舒、缓和各种不同的语气、语势,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唱腔风味。如豫剧《红娘》中的一句唱腔: “我就说呀,张先生的病疾不轻啊……”一句中,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演唱时将前半句用说话的语调念出,后半句用一些装饰音把字的声调、节奏校正好,与河南话生活中语言的声调、节奏贴近,句尾时带出的笑声,令人感到妙趣横生、活泼生动。完整地欣赏这段唱腔,会令人感到自由跳荡的流水节奏、优美动听的声腔旋律、富有表情,准确清晰的地方语调及演唱中根据情绪需要而带出的幽默的笑声、诙谐的叹息声,将红娘活泼、热情、正义、风趣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吐字润腔是豫剧唱腔风味的基础,通过润腔唱出感情、唱出艺术、唱出风格。一个有经验的演员在演唱中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构思、创作,采用具体的表现手段,如字态 (喷、吞、吐、送的吐字方法)、声态 (声音的真假、浓淡、曲折多变)、动态 (节奏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构成千姿百态的声腔织体,使演唱达到表情达意、动人心弦的意境,使观众与演员之间感情得到交流,使观众听其声、思其字,完全沉浸、陶醉于艺术规定的情景之中。 二、音调润腔 (一)装饰因素 装饰音的运用,是音调润腔的主要表现手法。在豫剧的唱腔织体上,不论哪一个流派的演唱都大量使用装饰音来美化旋律、协调语言、突出韵味,使唱腔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味。一个曲调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但通过有经验的演员根据唱词内容和感情加上丰富多彩的装饰音的处理,就会使唱腔添色生辉。明代戏曲家王骥德在《方诸馆曲律》中说:“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①豫剧界亦有死曲活唱之说。豫剧唱腔旋律并不是呆板的、机械的,它有着微妙的灵活性。有曲谱之后,还须经过演唱者运用多种装饰音,对唱腔的基本旋律进行润饰、加工,方能成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光彩个性的艺术品。唱腔中所运用的装饰音根据其作用与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曲调性与字调性两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