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渴的中医辨证与茶疗

 负鹏载舟 2017-05-25

消渴的中医辨证与茶疗

  

消渴,主要包括口渴、喝的多,善饥、吃的多,尿甜、尿多等症候。西医称糖尿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基本病理是绝对或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高血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前人为了有利于辨证和治疗,根据表现症状的不同,具体地分为上、中、下三消。如消而多饮为上消,主病在肺;消谷善饥为中消,主病在胃;口渴引饮,多尿,小便浑浊如膏,为下消,主病在肾。若多饮、多食、多尿俱见者,称为三消或总名消渴。

 

这个病在内经中已有不少记载,以后历代各家对本病更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在认识上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常见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过食甘美:由于多食厚味甘肥,恣食炙煿,饮酒无度等所致。

2.体质虚弱:古人认为内脏脆弱,精津不足,阴虚内热,也能内灼津液,外消肌肉,形成消渴。

3.房室过度:房室过多,恣意纵情,致使阴精不足,肾气耗散,燥热滋生,发为消渴。

4.精神刺激:精神情绪的波动,如过度的喜怒悲哀等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综合以上原因,说明发生消渴主要是由于虚和热所致。虚主要是阴虚,热是内热,而其中阴虚是根本,内热是标症。当然,两者也可以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如肺胃热盛,消炼津液,可以加重津液的耗损,而阴津越亏,内热也会更加炽盛。

 

其上、中、下消的证候:

1.上消:病在上焦,肺热津伤为主。主症是,大渴引饮,随饮随渴,口干舌燥,小便频数,大便如常,舌苔薄黄、质红,脉细数。

2.中消:病在中焦,胃热津伤,与脾脏往往有一定关系。症状是,能食消瘦,亦称消谷善饥,虽然饮食倍增,而身体日益消瘦,渴而多饮,小便数甜,舌苔黄腻,质红少津,脉濡滑数。

3.下消:病在下焦,肾亏为主。症状是,饮一溲二,尿如膏油,浑浊不清,舌质嫩红,脉沉细数。

总结以上证候所述,消渴的主要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尿甜、消瘦等,现称之为“三多一少”。

 

消渴的常用茶疗方供糖友参考:

1.消渴茶:绿茶、五味子各5,葛根、知母各15,天花粉、麦冬各12捣碎或研粗末,水煎或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一剂,有生津止渴,降糖养阴的作用。

2.二皮花粉茶:西瓜皮、冬瓜皮各16,天花粉12,水煎代茶饮,每日一剂,有清热,补阴,养血的功效。

3.丝瓜茶:新鲜丝瓜200切成2毫米的薄片,加盐水煮熟,去渣取汁,加绿茶5沏茶饮用,每日一剂,有滋阴解渴,生津补虚的功效。

4.萝卜汁:红皮白肉萝卜洗净捣碎取汁100500毫升,早晚各服一次,7天一疗程,可连服34疗程。有清热降火,生津补液,健胃清食,顺气解毒的功效。

 

临床所见,消渴多属于热证,所以多以甘寒清滋为治疗大法。至于温补,以慎用为宜,当然,也不可过于刻板拘泥,并且有时还需要用清补兼顾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