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来稀,电影艺术又何尝不是?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在北京时间5月18日凌晨开幕,迎来了自己70岁的生日。70年里,她因炮火戛然而止,又因和平重新开始,却也遭遇坎坷中途停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唯一不同的是,人死不能复生,然而艺术却可以重生。 上个世纪30年代末,德国、意大利法西斯气焰高涨。193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由纳粹出资拍摄的纪录片《奥林匹亚》强势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与由墨索里尼的儿子维多利奥·墨索里尼提名的《空军敢死队》一起获得“墨索里尼杯”最高荣誉。这样的结果激起了民主国家的强烈抗议,英国和美国同时宣布退出威尼斯电影节,并表示以后再也不会参与。 《奥林匹亚》海报 当时,法国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官方代表菲利普·艾蓝杰,坐在从威尼斯返回法国的火车上,开始思考创办一个能够自由展示创作意愿的中立性电影节。于是,他向时任法国教育与艺术部长尚·杰伊提交报告,在报告中他列举了在法国创办一个国际性电影节的重要意义,以及这样做可为法国带来的诸多政治与经济利益。但法国内政部却对这一提议并不看好,当时正值《慕尼黑协定》刚刚签订,在这种特殊的国际背景下,这样的举动相当于向意大利公开提出外交挑衅。 菲利普·艾蓝杰向时任法国教育与艺术部长尚·杰伊提交的报告 数个月后,几经沟通这一项目终于获批。事实上,美国在这期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当年,美国代表在威尼斯电影节颁奖礼上愤然离去,表达了美国对极权统治的政治抗议。 随后,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意大利政府通过了一项保护性法律,垄断了所有外国影片的进口与放映。当时的美国电影产业正在寻找渗入欧洲市场的新途径,因此支持法国举办国际电影节恰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1946年,法国与美国签订了《布鲁-拜尼斯协定》,意味着法国电影市场正式向美国开放,美国因此成为最大受益者。利益总是相互的,法国也通过电影节利用好莱坞的优势进驻美国市场。 1939年戛纳电影节海报 1939年6月,第一届戛纳电影节主席路易·卢米埃尔走马上任。紧接着的8月,美国片商巨头米高梅用豪华游轮载着一众好莱坞明星来到戛纳,开香槟、办派对!一时间,小城群星闪耀、风头无两,点缀着法国蔚蓝的海岸线。只待9月盛装开幕。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事事并非都能如期而至。9月1日,就在电影节开幕当天,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就这样,戛纳电影节还没来得及开始就被迫取消。 1939年的戛纳 历时六年,二战的阴霾终于过去,世界满目疮痍,灵魂万分不安,亟需艺术抚慰人心。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外交部、教育部、电影联合会的共同支持下,戛纳电影节迎来新生。 那年参加竞赛的影片有希区柯克的《美人计》,大卫·里恩的《相见恨晚》,雷内·克莱芒的《铁路战斗队》,让·谷克多的《美女与野兽》,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等等。通常,人们习惯把1946年重启的这一届电影节称为“第一届戛纳电影节”。这一年,米歇尔·摩根凭借《田园交响曲》获得最佳女主角,捧起了戛纳电影节历史上的第一座影后奖杯。 让·谷克多(左)、米歇尔·摩根(中)、让·马莱(右)在戛纳电影节 自此开始,小城戛纳就成了世界电影艺术泼墨留白的画卷。70年里,放映的电影,发生的故事,走过的明星说也说不完…. 群星云集戛纳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可以说是让戛纳电影节复活的十年。1953年,年仅19岁的碧姬·芭铎来到戛纳,她在海滩上摆出各种姿势,记者们可拍了个够。当年的她尚是一个十八线小明星,但因身上前所未有的气质而被称为“法国性感小猫”,从此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关注。 “法国性感小猫”碧姬·芭铎 三年后,碧姬带着由罗杰·瓦迪姆执导的《上帝创造的女人》重回戛纳,片中她以大胆的作风和纤细的胴体轰动全球影坛。 1956年戛纳电影节期间,碧姬·芭铎在毕加索画室 1955年,戛纳电影节历史上的第一座金棕榈奖杯颁发给了影片《君子好逑》。这座奖杯上镶着一枚由19片叶子组成的金制棕榈枝。同样是这一年,乔治·希顿的作品《乡下姑娘》入围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格蕾丝·凯利因此第二次来到戛纳,还邂逅了自己的丈夫摩纳哥王子雷尼尔三世,从此成为了摩纳哥王妃。 格蕾丝·凯利与雷尼尔三世 1955年,格蕾丝·凯利在戛纳 五十年代末的1959年,由台湾话剧导演田琛执导的《荡妇与圣女》走进戛纳,成为第一部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 《荡妇与圣女》 剧照 随即到来的六十年代,戛纳电影节在荆棘中前行。1968年“五月风暴”席卷法国,电影节再次受政治因素影响被迫停摆。但也是在这十年里,“影评人周”诞生,克里斯·马克、王家卫等一批优秀导演被陆续挖掘。“导演双周”推出,为一些不适合主竞赛单元的电影提供了去处。两获奥斯卡影后的传奇影星奥利维娅·德哈维兰成为了戛纳历史上首位评审团女主席。 奥利维娅·德哈维兰在1965年戛纳电影节 奥利维亚·德哈维兰手捧两座小金人 奥利维亚·德哈维兰 与此同时,华语影坛也没闲着。1960年,由李翰祥执导的《倩女幽魂》入围第1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是影史上最早的一版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奇幻电影,直接影响了之后徐克、程小东版的《倩女幽魂》。其后,《杨贵妃》、《武则天》也相继入围了主竞赛单元。《杨贵妃》更在1962年获得“室内彩色电影摄影特别奖”,是华语电影首次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 导演 李翰祥 《倩女幽魂》剧照 《杨贵妃》剧照 步入七十年代,经过日积月累,终迎天地人和。1972年,组委会将“推片制”改为“选片制”,作品完全由电影人、评论家和艺术家甄选而出。这一举措淡化了电影节的政治色彩,杜绝了电影强国可以向戛纳强塞作品的现象,为更多国家的导演走向世界提供了便利。 与此同时,电影节也开始重视市场和资本。戛纳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大家都喜爱这里,因为它不仅可以决定很多电影的命运和地位,还可以很容易地为下一部电影找到投资。 1971年,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在戛纳电影节,和毕加索一样他们也跟正装有仇 1972年,希区柯克在戛纳电影节 1979年,美国艺术世家/电影世家科波拉家族在戛纳电影节 1978年,电影节设立了“一种关注”单元,让更多类型的电影都能在戛纳找到自己的舞台。比如,今年由华语导演李睿珺执导的《路过未来》就入围“一种关注”单元。 《路过未来》海报 同年,吉尔斯·雅各布被提名为戛纳电影节董事会新任主席。从此,雅各布就成了戛纳电影节的代名词,在他掌门的38年中,戛纳电影节成为了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 吉尔斯·雅各布 之后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直至今天,一代代大师和明星辈出,循规蹈矩的少,“大闹天宫”的多。但不管怎么闹,戛纳始终拥抱这些“可怕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够在这里爱憎分明地表达观点,观众也因此如饥似渴地盯住了荧幕。 1980年,黑泽明在戛纳电影节 1983年,罗伯特·布列松与塔可夫斯基,戈达尔曾评价说“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犹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 1987年,金棕榈颁给莫里斯·皮亚拉的《在撒旦的阳光下》。面对嘘声一片,他举起右拳叫喊着“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我也一样不喜欢你们!” 1993年,《霸王别姬》夺金棕榈 1993年,张丰毅、巩俐、张国荣在戛纳电影节 1993年,巩俐在戛纳电影节 2017年,第70届戛纳电影节的海报上,意大利女演员克劳蒂亚·卡汀娜跳了起来,裙摆飞扬,开怀大笑!殊不知,这是一张拍摄于1959年的照片,封存了一代传奇女星最具青春活力的时刻,正如戛纳,至今依旧生机勃勃,像个少女! 第70届戛纳电影节官方海报 生命不息 | 观影不止 文:土豆蛋丹儿 编辑:福尔魔歌 撕纸小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