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设计师个人工作室搞不好,是因为你不知道《总裁米开朗基罗》【设计联·1646期】

 间空彧 2017-05-25



设计工作室老板在创业之前,通常是颇有才干的设计公司员工或经理,替老板打工十分出色,工作努力,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创立自己的公司。接着事情终于发生了。他们被公司某件事情点醒并决定为了自己,勇闯商海。终于可以自豪地向家人和朋友宣布,他们要辞去工作,自己开公司了。



设计师当老板,永远都是孤独的实干者!



业务要谈、图要画、合同要签、款要收、售后服务还不能拖后腿......他就是主角。没有他,生意和公司都不复存在。大多数室内设计师工作室越经营越底气不足,陷入困境,裹足不前。

很多年前就有业主议论说过,当一个设计师既谈业务、又做设计、还收款和售后服务时,他的格调是高不到哪儿去的。客户需要的是专业智力,而非劳力;客户想要的是专业,而不是汗水。从客户体验流程来说,专业服务与“打杂”有本质区别。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不能把宝贵时间浪费在芝麻绿豆的小事上。你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工作,通过组织的专业化和相互协作,从而让团队的每个人都能分享到进步的喜悦。

在设计行业“啃老本”是行不通的,还得与时俱进。大多数工作室无缘挺进下一阶段,因为老板不愿意做出必要的改变。他们深陷于自己的舒适领域,一再重复做着同样的事,从未改变。但是,客户的欣赏水平、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不断提升,接触的信息面在不断扩大,而彼此“气场”的不匹配、发展状况的落差导致相当多的设计师被客户们在进程中“遗落”,难以维系。更多的设计工作室止步于曾经的辉煌,无法提升与延续。


个人设计工作室 ≠ 个体户思维



当下很多设计师经营的个人工作室,其实还只是个“个体户思维”。


很少有设计师能成为卓越的管理者,因为,管理企业日常运作根本就不是他们的长项!业务环境好的时候,一个人的精力足以应付,反正有活干,有钱分,皆大欢喜;而当业务环境不顺之时,一个人就要疲于奔波,里、外应付了。


在各行各业中,运营能力更好的企业有更高的生产力、效率和灵活度,不断创造竞争优势。运营能力不像客户体验的改变那样能为外人所感知。其隐蔽性使其成为绝佳的竞争优势来源。


由重视经验直觉(个人经验和灵感)的企业风气转变为机制化的企业文化、由个人愿景到组织愿景、由资源逻辑转变到市场品牌逻辑的自运行体系的建立。努力提高每个员工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最大实力,强化组织力量,改变员工创造公司的氛围。


我们总是抓住“独行侠”的神话不放,浪漫的相信伟大的事物往往是由某个有传奇色彩的个人单独完成的。

每当看到西斯廷教堂圆顶天花板上的壁画,在我们心目中,我们只看到米开朗基罗趴在远离教堂地面的鹰架上,孤独地卖力作画;事实上,却有13个人帮他画这幅作品,此外至少有200名助手在大师毫不放松的监督下,在佛罗伦萨的洛伦廷图书馆(LaurentianLibrary)工作。米开朗基罗不单是画家,还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的领导人,这个企业以他的名义创作艺术。(传记作家威廉·华莱士(Williiam E.Wallace)发表在《纽约时报》的评论:《总裁米开朗基罗》)。


每个设计师心中都有一个“大师梦”,

我们都是浸润在“大师”的作品中成长起来的,

从过往的投稿和参赛作品中或多或少看见某某的影子;

再说了,早期的室内设计行业是一股脑儿“往外看”,

当然,做为媒体导向,多少也有助力之嫌。

如果他们没啥名气和成就,也犯不着漂洋过海去朝圣了,

咱们去学习或参观的这些大师和他们的工作室,都是在他们功成名就之时,而他们苦逼的画图、跑工地,年轻时的艰熬岁月,咱们是看不到的,也少有会拿到台面上来讲的;


格局,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的“局”



中国整体社会信任成本较高,行业组织也在不断健全必要的评估与保障体系,早年就有过装潢公司携款跑路。所以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有品牌、行业知名度和口口相传的“大店”,一则是在规避选择的风险;二则是面子使然,中国人好面子是不争的事实。当然现在“识货”的业主也越来越多,这是好现像。



往往大型家装公司是海陆空的广告轰炸,店面也是高档大气......否则怎会有“店大欺客”、“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之俗语了?!


纵观在国内经营得比较好的国外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其实也深谙入乡随俗的“场面功夫”之道,通常都选择了非常“接地气”的办公地段,营造高大上的办公环境。而一些港资公司会把商务洽谈放在香港,相信多少也是有这方面的权衡与博弈策略。

“没有梧桐树,何来金凤凰”,一个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设计品牌,更容易聚集上下游的产业链资源。当下,很多设计公司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些推广和曝光(很多设计师的潜意识会觉得商业与专业相背),最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力资源遇到瓶颈;而对于那些“默默无闻”、低调的个人工作室来说,就更难吸引优秀设计人才了。


专业协作体系



专业的工种协同意识、完善的市场配套体系,以及各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客户的成熟度,是国外设计工作室得以正常运转的技术基础,通过分解工作,任务可以被分配给具有最大相应能力的人员,包括企业内部或外部的人员,从而提高完成质量。各种事务可以同步完成,缩短了工作时间。在完成质量相近的前提下,成本却大大降低了。


坚持以生活顾问之专家角色,受邀为知名房地产及品牌完成千余套样板房,并为中国及世界知名家具集团进行软装设计师培训。


著名软装设计专家

  • 2013年,中英文双版《软装设计礼仪》面向国内外发行;

  • 2011年,出版中国第一本软装设计工具书《软装设计师手册》;

  • 2004年出版《中国知名楼盘软装设计》;

  • 1998年开始专著于室内空间陈设与软装设计;


面对各领域知识的日益膨胀、复杂化,一名设计师要想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开放、分享、连接、协作能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和品质发生改变;以更节省成本的衔接内外部资源、以更快速高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从“我能”到“我们能”,术业专攻,努力培养每个人成为团队运转机器上的螺丝钉。


要么创建平台,要么加入优秀的平台



在中国,仅仅有设计天赋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有商业化思维的帮助,

才能实现原创设计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专业影响力与协作体系来驾驭资源。


当下,很多设计公司所面临的困惑,对设计师型的领导者来说,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


在不缺少优质客户和市场资源的当下,平台化,是未来设计公司的发展趋势,需要在对的时间点、启用合适的人、采用正确的战略,建立一种富有弹性且具有吸引力的运营机制,以真正释放出每个人的价值:资源、时间、专业知识以及创造力。

室内设计行业

上半场的“红利期”已结束,

下半场正在上演,

每个设计从业者都有机会 ……

公司平台如何与个人的才能结合,从而带来比“个体工作室”单打独斗更好的结果?!


我们被已经无用但依然存在的思想和准则所控制,

那种过时的范式所造成的思维定式,
在错误的企业文化中模仿错误的榜样成长。

我厌倦了自己现在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但我也不知道怎样改变;
问题不仅仅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而是再接下去会发生什么。



如果我可以知道别人在怎样改变,
如何有决心地活得无愧于他们的潜力;
而我们余下的人也有勇气追随他们,
那么最终,
我们就可能找到脱离泥潭的出路。



ATTENTION

关于“设计经营顾问”服务

----辅助设计公司设计创新与经营模式创新



 我们定位 

我们会从品牌策略定位、客户服务到市场传播,从设计取费、商务谈判到财务系统建立,从员工应聘、团队建立到组织培训,从内部管理、效率提升到组织机制设计等方面提出专业建议,全方位帮助设计团队既追求对设计的热情,又能获得持续的收入报酬,使公司平台良性成长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协作方式 

1. 充分发挥“外脑”作用,从品牌运营的角度做行业信息、发展动态分享,提出针对公司发展思路和运营架构、方向的规划建议,策略步骤与实施细则等;

2. 业务资源和行业资源整合导入;

3. 对外品牌系统的规范和完善,媒介渠道资源衔接和导入、宣传主题策划建议等;组建品牌市场部门,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行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督促、完成阶段性的工作安排,保持经常性事务沟通、方向指导等;

4. 主要负责人的定期工作会议(视工作进度和项目情况调整沟通频次);


 工作内容 

1. 组建品牌行销部门(专人专事专训);

2. 建全和规范外发资料体系;

3. 传播通路体系的搭建与完善;

4. 重新定义作品价值(如何传播到如何拍);

5. 参赛评选与交流活动;

6. 主题性策划;

7. 公司内外的平台化建设;

8. 企业文化活动的策划实施;

9. 领导艺术、团队价值的重塑与提升;

10. 项目业务直接导入和产业链资源接入;


 服务对象 

1. 有志成为领先品牌的公司或设计团队

2. 合作要素:领导者理念、作品水准、团队规模等

 

 服务执行 





设计联 · 设计内外

与你所见略同,让你与众不同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重要的本质差别。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练工种。而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

设计联联手行业内外的精英给设计师提供培训和服务,但它的本质不是培训,而是用培训的模式、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关系做社群,在社群中相互学习、提升认知。


  设计之内的你很专业,我们会找到更牛的。

  设计之外的你不在行,跨界我们最最擅长。



在第一次设计内外中,设计联与王建军先生一起提供定制的设计经营顾问服务。



王建军

室内设计经营管理学研究


十五年设计行业·观察者,设略奕合(上海)设计师经营顾问,曾任10多家设计公司策略顾问 ,采访过100多位设计公司创始人,从头脑中的一个概念和一系列问题入手,通过理性分析,亦凭靠直觉推断,在最广层面、最深层次上探究设计企业管理体系,推动产业认知升级。


提交报名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