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润斋(1914—1991),名心泽,河北省宁晋县白侯村人。生前为宁晋县医院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孙家世代业农,至其祖父孙从福时,在白侯村开“天泰祥”商号,经营杂货,兼营中药。因常与医药行交往,久之,亦粗通医道和药理。其父孙群益~‘年轻时热爱医药技术,尤以中医外科见长.他把“’嘴大型中药铺,常亲自到安国等地采购地道二刁个人除主怡范疡痛疽外,也医洽一些常见杂病。
孙润斋自幼受家庭熏陶,聪颖好学。他眼见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及病家求治之难,立志习医救民。当时新学方兴,他在本村私塾启蒙后不久即进人“洋学堂”接受新教育。毕业后考人宁晋县师范学习二年,1930年毕业回家乡当小学教师。从教之余,潜心研究医道,阅读了大量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尤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熟读深思,精心揣摩。同时,虚心向周围乡村的名医求教,解疑释难,很快地掌握了较好的医疗技术。他既有研读古今名老中医们重要著述的扎实功底,又善于接受新思想、新医术,诊断能辨证探理,不墨守陈规,注意时变人异,灵活变通。年仅20多岁,就在内、外、妇、针灸诸科有了较探的造诣。他开出的方剂多见奇效,成为宁晋、柏乡、隆平三县交界一带农村有名的医生,上门求治者络绎不绝。
1937年,日寇侵华,兵慌马乱,乡村小学停办。他以医疗为业,在本家药铺坐堂开诊。次年春,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开到冀南,将宁晋县地方抗日武装赵勤甫的“联庄会”收编为“东进纵队平汉支队”。他于1938年春曾参加这支队伍从事医疗工作,不久即回村教抗日小学直到抗战胜利以后。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环境恶劣,生活和卫生条件十分艰苦,抗日游击将士终日尽宿野外,湿邪侵袭,多生疥疮,奇痒难忍,对战斗力有相当影响。他曾应邀深人部队为战士免费治疗,迅速解除了指战员的痛苦,为此,东进纵队二支队政治部主任贺亦然(离休前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书记)曾专程登门造访。二人在抗日学堂里纵论天下大势,畅谈古今兴废更替的规律,阐述抗战必胜的道理,这更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1943年,冀南大旱,灾疫丛生,霍乱流行。他应病家之请,不分昼夜,随叫随到,不分贵贱老幼,不避污秽,精心治疗。特别对贫苦人家,不讲报酬,广施医药,待病人如亲人,视人疾如己疾,使宁晋、柏乡、高邑、赵县、隆平、巨鹿等方圆百里的百姓广受其惠,挽救了数以百计的患者的生命。他的医德和医术,受到普遍称颂。
1947年至1954年他在本村开中医诊所,1955年联营。1956年他应宁晋县医院之邀,调县医院开办中医科。当时,他在县内外已颇有名气,但他仍像小学生那祥虚心好学,只要有机会总力争外出进修,业务上从不满足。他多次参加河北省卫生厅和中医学界举办的《内经》专修班、针灸师资班学习,使自己的医术精益求精。
他善于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早在1931年,他得知邻村(柏乡县北马村)擅长外科的中医王老增掌握一祛腐秘方有奇效,但一向秘不示人。他为得此真传,花了二年功夫,执弟子礼虚心求教,终于感动了王老增,把得之非易的“祛腐药”秘方传给了他。他以此方为基础加以改进救治患者,施惠多人(此事载入《孙润斋医案医话》第214一216页)。
他向来鄙弃门户之见,绝无同行相嫉之癖,对自己的医疗技术从不保守,帮助别人尽己之所能。他先后带徒弟30余人,如今绝大多数已升为主治医师,成了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骨干。他多次为县里举办的中医进修班讲课,先后培训学员达500余名,平时行医中向他求教释疑解难而受益的多达数千人次。
孙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准、细、德、重康复的医疗风格。每遇息者,都先从宏观的天时、环境、民风、习俗等方面探本求源,再从微观的病情上寻找症结,作到辨证准、查因细、用方稳、选药纯,因而治疗效果好。他既注意治病,更重视康复,开药方时兼列食谱,教给病家舒心神、活筋骨的体育疗法.这种把治病和康复有机结合的医疗方法,带有一定的独创性,加速了愈病的效果。他在临床治疗中特别重视调养脾胃,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无论内伤外感,总重视培植后天之本,常能速奏奇效。如:1972年治一靳姓患者,年老休虚,呕吐不止,蠃瘦过甚,曾多方求治不效。他审视前医处方,多用和胃止呕药且剂量甚大。他认为该患者呕吐日久,胃气甚虚,用药妙在轻灵,既能止呕,又以不伤脾胃为上,遂处以黄连1.5克、苏叶3克、生姜3克、灶心土(伏龙肝)半斤开水冲融,澄清代水煎药,徐徐呷下,呕吐于是立止。
他治疗妇科疾病以调养气血为主,认为女子以血为用,血为气之配,气血平则脏腑和,脉络通,冲任脉盛则病自除。他常根据病人的情况,注意药量的加减。他说:“用方之妙,加减为贵;中药疗效,剂量为要”。1967年,初涉医道的其六子平珍,治一24岁的张姓女子,患经前两目红肿,多眵,视物模糊,且伴有耳聋重听,每逢经前五六日发作,月经过后日轻自愈。查其脉象弦数有力,视其舌体红胀,舌苔黄腻此乃实热之症,方用“龙胆泻肝汤”,但连服六七剂而不见寸效,遂请示于他,他在前方基础上仅加桔梗、牛膝两味,服三剂而收全效。他说:“辨证、用药均无误,但欠引经升降之类的药,桔梗能载药上行,使药直达病所以驱上扰之邪,牛膝引血下行,疏通经脉,通导湿热。二者一升一降,使机体升降有序,上下兼颐,所以药到病除。”
他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次收到显著疗效。如柏乡县北黄泥村患者成改喜、宁晋县西里村息者蔡焕巧,均曾被石家庄的大医院确诊为此病,而久治无效来求医于他。他认为此病既系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疾患,即应以“补精填髓、养血滋阴”为主,他创拟了“补精填髓,养血再生方”,以此为基础随症增损,治疗多例均收到满意效果。上述二患者后均到省医院复查,被认为已经治愈且永未复发。
孙医生喜读书,但他不盲目崇古,不迷信前人。他常用现代科学观点检验、印证古人正误。他读的书多眉批旁注,这些批注合计不下50余万字。他对古代的典籍反复阅读,摘录其中的精华,故能烂熟于心,有些重点段落可背诵如流,并据此治愈过许多疑难杂证。如邻村一妇女得了种怪病,吃什么口感都是甜的,通体乏力,躁热不安,经过几位医生治疗均未见效。有说是糖尿病的,可化验尿糖又不高。他记得《素问》中有“脾瘅“的记载与此症类似,仅用佩兰叶30克治疗即愈。又如一小儿舌伸口外,三日不缩,乡村众医均束手无策。他忆起《本事方》中有以蒲黄治舌胀满口之方,即以蒲黄末研入冰片少许涂擦患处,果然药到病除。
他在治疗中十分重视药量的多寡,用多了有些病人承受不住,可能带来副作用;用少了则药力不够,难收实效。1981年治一17岁的赵姓女子,食饮即吐,石家庄某医院诊为“幽门痉挛”百药不瘥。他用《金匮》上载的大半夏汤(半夏30克,人参10克,蜂蜜60克)治疗,两剂而愈。病女家长拿石家庄市医院的方子给他看,说:“都是这几味药,为什么那先吃了六剂不见效?”孙老答:“方子不错,但剂量太轻,犹杯水车薪,药不达病所,就像浇地,水未流到田里就干了,岂能见效?”病家诚服,逢人就夸赞孙老医道高明。
孙医生很注意积累资料,留心总结经验,他一生中写的治疗心得、病历病案有上百册,达数百万字之巨。他向来重视与同行的交流,早在青年时期,他与邻近村的中医高辅汉、蔡月波结成莫逆之交,朝夕切磋医道。后二人调省医院工作,他们之间仍不断鱼雁往来,探究医理,讨论疑难杂症的处理方法。他的文笔功力深厚,写作喜用浅易的文言词语,读来简洁古雅。早在抗战前,他就曾在《国医砥柱月刊》、《文医半月刊》及山西省中医改进研究会主办的《中医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还被该研究会聘为特邀撰述员。解放以后,更为《河北医药》《河北中医》《陕西中医》及《
邢台医药》等刊物提供学术论文。他创拟或改进的验方及治疗心得,为《河北中医验案选》、《燕赵当代名医》、《北方医话》、《中国男科医案》、《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等书所采录。晚年虽疾病缠身,仍参加了《河北验方》一书的编选工作,并在其儿献珍、平珍协助下,整理了近40万字的专著《孙润斋医案医话》一书,于1980年由河北省卫生局和邢台地区卫生局联合主持出版了第一分册。他曾多次在省、地召开的学术交流会上宣读论文,重点发言,引起与会领导及同行的关注。他的事迹,先后在《邢台日报》、《河北日报》。《人民日报》(1979年3月23日第二版)及“河北电视台”作过报导,并被载入《河北科技群英》(1988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一书中。
孙润斋先生毕生以医学为专业,同时,对书法、篆刻、文学亦甚喜爱且有相当功力。他喜爱收藏,在民间收集和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和医学典籍。尽管他在多次政治运动中损失了相当一部分,而他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诸如傅青主、恽南田等人的书画真迹以及现代、当代名家的墨宝仍为数甚丰,耸本人珍藏的历代医历代医学著作就有三百余种。
1973年,他不幸患了脑血栓卧病在床,半年后,照顾他病中生活的老伴也不幸中风偏瘫。面对这接连的打击、他毫不丧气,仍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对待生活和疾病。由于治疗及时,他很快恢复到可以策杖行走和执笔处方。在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的情况下,开始上班,热心地为上门求泊的患者服务。晚年,他原来的高度近视又有所发展,戴两千度的近视镜仍辨衡不清,读书几乎以面贴纸、写字往往鼻尖沾墨,但每日仍手不释卷,读写不辍,亲友劝阻亦无济于事,见之者无不感叹动容。近年来,他又患白内障几乎全盲,半身不遂迫使他足不能出户,在此艰难情况下,他仍向儿孙进行医德医术教育,有时还凭着记忆口述药方为慕名而来的患者尽力。
孙家因祖上薄有田产,在土改时被错划为“富农”,由此,他多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不变。粉碎“四人帮”后,年近七旬的他被吸收人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他的辛勤劳动和热心服务精神也得到了应有的补偿,他多次被评为省、地、县级先进工作者,还被选任为县政协委员。
1991年11月,孙医生不幸病逝,但他的高尚医德,高明医术和丰富的遗著、藏书,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孙润斋先生有子6人,其长子成珍、次子怀珍,早年曾习医,后因多种原因弃医从农。其四子献珍,20多岁就成了有名的“赤脚医生”,如今更是家乡一带的名医。其六子平珍曾在河北中医学院师资班培训并留校任教,后调回宁晋县医院工作。他承其父风,诊脉之余,勤于读写,已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多篇,被宁晋县评选为科技拔尖人才。孙先生的长孙景林、次孙景辰,也都是卫生专科学校毕业,在用医术为人民服务。
〔说明〕笔者祖籍河北省柏乡县南马村,与孙医生家乡仅5华里之遥,早年即相识,70年代又曾在宁晋县任教,二人过从甚密,为忘年交。本文承蒙孙医生的哲嗣献珍、平珍及孙医生的生前友好赵焕一行政提供资料,谨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