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无意中,害死了哪三个人?

 快乐老年435 2017-05-25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名相,一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至病死在五丈原北伐前线,诸葛亮一生功盖寰宇,彪炳千秋,然而,诸葛亮无意中,却害死了三个人,他们都是蜀汉的栋梁之才,个个都是精英。可以说,他们三个人都是间接死于诸葛亮之手,非常可惜!他们都是谁呢?

诸葛亮无意中,害死了哪三个人?

这里说的是无意中害死,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并不是诸葛亮刻意为之。

第一个,魏延。

为什么说魏延是诸葛亮无意中害死的呢?证据在哪里呢?《三国志 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勇猛善战,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都要请求诸葛亮给他一万兵马,魏延想用子午谷奇谋,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就像当年韩信那样,但是,诸葛亮都没有同意。魏延常认为诸葛亮太胆小,叹恨自己的才能不能施展,也就是说,英雄无用武之地。

诸葛亮无意中,害死了哪三个人?

注意,这里说的很清楚,魏延多次向诸葛亮请兵从子午谷出兵,诸葛亮都没有同意。就算子午谷奇谋不能成功,有很大风险,确实不能实施,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向魏延解释,为什么不能用子午谷奇谋?史书记载,只说制而不许。这就造成了魏延心里不服,想不开,心里的结没有解开,怨恨从而越积越深。如果诸葛亮向魏延解释的很清楚,魏延肯定心悦诚服,不会再有怨言了。

还有,魏延和杨仪有矛盾,两个人水火不容,但是,诸葛亮知道两个人的才能,不忍心偏向任何一方,最终,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未能化解,导致魏延被杀。

《三国志 魏延传》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三国志 杨仪传》记载: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诸葛亮作为三军统帅,有义务解决内部将士们之间的矛盾,统一思想,统一战线,正是由于诸葛亮没有主动调节魏延和杨仪的矛盾,造成魏延被杀的严重后果。

如果诸葛亮调节好了魏延和杨仪的矛盾,魏延就不会死了,蜀汉也不会损失一员大将。

第二个,杨仪。

为什么说杨仪是被诸葛亮无意中害死的呢?证据在哪里呢?《三国志 杨仪传》记载: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

诸葛亮无意中,害死了哪三个人?

杨仪很有才,诸葛亮出兵,杨仪负责规划、筹度军粮,非常有条理,而且做事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但是,杨仪这个人性格不好,心胸比较狭窄,所以,诸葛亮向皇帝表明,想让蒋琬接自己的班。而杨仪一直认为他会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到了诸葛亮死后,果然是蒋琬接诸葛亮的班,而杨仪很失望,郁闷,发牢骚,诽谤朝廷,最终被抓,自杀而死。

诸葛亮既然知道杨仪心胸狭窄,应该把接班人的事,明确向杨仪说明,让他知道自己的短处,不适合接自己的班,让他心服口服。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最终导致杨仪因此而死。

如果诸葛亮事前做好了杨仪的思想工作,应该完全可以避免。

第三个,马谡。

为什么说马谡是被诸葛亮无意中害死的呢?证据在哪里呢?《三国志 马良传》记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诸葛亮无意中,害死了哪三个人?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很有才能。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出祁山,当时,有宿将魏延和吴壹等人,众人都说他们二人做先锋合适,但是,诸葛亮违众提拔马谡做先锋,结果,在街亭被魏国大将张郃击败,诸葛亮进退失据, 被迫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马谡因此受罚而死,只有三十九岁。

诸葛亮明知道马谡只善于谋划,不适合做先锋,而且,刘备临死前明确交代,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在,诸葛亮却偏偏这样做。

如果不是诸葛亮违众提拔马谡,马谡就不会兵败街亭了,也不会死了。

魏延、杨仪和马谡,这三个人其实是间接死于诸葛亮之手,非常可惜!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