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数诗词之城——扬州

 杏坛归客 2017-05-26


        扬州,是盛唐数一数二的城市。李白,中国独一无二的诗人。当李白遇上扬州,一首中国诗歌史上最具感召力的诗歌便诞生了!它如一颗明珠,一千多年来,万千诗人因之而对扬州牵挂、神往、流连。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扬州时间不长,却对我们的古城情有独钟。他有诗写道:

  “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琼花是举世闻名的天下无双之花,它出自古老而神奇的扬州,空前而绝后。本文借其类比,吟咏扬州这座天下无双的诗词之城。举目四顾,在动辄竞相争称第一的情势下,这会不会被怀疑为自夸之语呢?我想,读了下文应该可以作答。

  讲究格律规范的诗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唐诗宋词,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顶峰。因此,要考察诗歌与一座城市的关系,从唐诗入手,是最理所当然而令人信服的门径。那么,唐诗与扬州的关系如何呢?


  诗人子川在他的题为《诗歌与一座城市——唐代诗人的扬州情结》的文章中说:“一个城市的知誉度与诗歌如此密切关联,这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大约非扬州莫属。自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传诵开来,烟花三月,有如扬州的节日。烟花三月好时光。在这日子里,人们常会想到扬州,似乎好时光就该与扬州联系在一起。”文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大约非扬州莫属”的表述,与我的观点一致。在中国,在没有做过都城的城市中,诗歌与一座城市间的关系如此凸显,扬州是一个孤例。因此,我用“天下无双”来形容扬州这座诗词之城,理直气壮,心安理得。

  据子川的粗略统计,到过扬州的唐代诗人为数众多,“知名者有骆宾王、张若虚、孟浩然、祖咏、王昌龄、李颀、李白、高适、刘长卿、韦应物、丁仙芝、李端、孟郊、卢仝、张籍、王播、权德舆、陈羽、刘禹锡、白居易、李绅、徐凝、李德裕、张祜、杜牧、许浑、赵嘏、温庭筠、皮日休、姚合、方干、郑谷、韦庄等,几乎占了唐诗名家的半数以上”。有唐一代,确实是诗人们在扬州城最活跃的时期。

  与子川的文章相距不久,颜敏发表了《论唐诗中的扬州情结》一文。文中说:“扬州是唐代诗人心目中的天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繁华的经济、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唐代诗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扬州也因此成了诗人竞相歌咏的对象。有关扬州的唐诗,数目大,质量也很高。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50多位唐代诗人作了400多首与扬州有关的诗。”


  为什么唐代诗人偏爱扬州,纷至沓来?子川的研究成果是:

其一,隋唐是扬州历史的转折点,扬州成为都城以外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其二,繁华扬州包容了诗人们的失意诗心,使中国诗歌鼎盛时期最优秀的诗人群体与最繁华的扬州有了邂逅的契机;

其三,一个帝王(隋炀帝)、一个时代(隋唐)、一个诗人(张若虚),成就了一座诗城(扬州)。

 诗人子川的研究固然是一家之言,然而他打开了一条从诗歌来审视唐代扬州的重要门道。

  事实上,扬州诗词的繁荣,不唯在唐朝宋代,而是在历朝历代。古往今来,描写扬州的诗词数不胜数;历朝历代,生活在扬州的诗人词人不计其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扬州历代诗词》,煌煌四卷,收录了两千多位诗人近两万首诗词,其中唐代诗人150多位,诗作570多首。即便如此,编录者还是特别说明,这只是按照既定标准选录的作品,并且还不可避免有遗漏的情况存在。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最迷离的月亮诗人

  “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全唐诗》中仅26个字的介绍,使扬州诗人张若虚在诗歌的海洋中沉寂了近千年。但由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的一片奇光中,以及“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千古之问,最终使他及他的《春江花月夜》像跃出海面的月亮,光华迷离、清幽动人。于是,这扑朔迷离的月亮诗人和他的月亮诗,终成了“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文化风景,并为后世探询和景仰。清末学人王闿运对其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欧阳修——最具风范的诗人

 宋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由滁州太守转知扬州,不久便在蜀冈中峰修建了平山堂,并在堂前种竹栽花植柳,公暇之时,他常在平山堂举行游宴,以诗传情,以文会友,诗酒相和,演绎出许多风流韵事。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对琼花也是情有独钟,常邀请朋友聚于琼花树旁,赏花饮酒赋诗,其乐无穷。后来,他特地在后土庙琼花树畔建一敞亭,因为琼花天下无双,故取亭名“无双亭”,并赋诗云:

“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

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此后,诸多诗人又将无双亭与琼花相提并论了。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隋炀帝——最雄才大略的诗人

  隋炀帝杨广不但胸怀雄才大略,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写的《春江花月夜》清新明丽: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奠定了他在诗坛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人们有理由认为,杨广如果不当皇帝,一定是一名更为杰出的诗人。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最富深情的诗人

 “十年一觉扬州梦”,小杜在扬州的那点事,许多扬州人都一清二楚。其实,杜牧在扬州只两年时间,他留下的绝不只是“青楼薄幸名”,更有众多的诗词佳句,还有《罪言》那样的名篇。最为人熟知的有《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足以让扬州人永远感念它的作者,潇洒俊逸的杜郎。

  还有《扬州三首》: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

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

这首诗从历史、地理、人物诸方面截取扬州这个城市的纵横断面,勾画场景生动鲜活,因而成为唐代歌咏扬州的名作,这是其中的第三首。前两首中有甚为精彩的画面:明月朗照,扬州城深巷里转出三五成群的富家子弟,骑着骏马信步夜游;酒肆里,风流少年将紫裘外衣轻披于身。扬州的街道上,这边骑着骏马手擎猎鹰的一班人刚刚过去,那边乘着车仗出猎的一批人又旋风般赶来;码头上,满载的巴蜀红锦将船舷压得低低,装着上等沉香的袋子把货场堆得满满。这些生动的描述,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当初作为全国贸易中心的扬州城的繁盛情景。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苏轼——情牵扬州的词人

宋元祐七年(1092)二月, 57岁的苏轼刚在安徽颍州(今阜阳)任职半年,就奉朝廷之命知扬州军州事(习惯称扬州太守)。他匆匆到扬州上任,途中写下了题为《淮上早发》的诗:

“澹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

苏轼坐在船上,默默地回忆着:扬州,我已经来来去去经过十趟了。13年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进监狱。由于政治压力巨大,他的朋友几乎都和他绝交了。他被从湖州遣往御史台狱,路过扬州时,时任扬州知州的鲜于侁一人独自前往看望。面对挚友,苏轼既感动又担忧,劝鲜于侁将平时两人来往的书信和文字全部焚毁。鲜于侁说:“欺君负友,吾不忍为;以忠义分谴,则所愿也。”此等肺腑之言,何其难得。半年前苏氏路过扬州,曾在鲜于侁为他专设的宴席上,写过一首《西江月》: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一年中两次经过扬州,景况竟是如此不同。当时即兴之作,仿佛一语成谶。而世态炎凉,更让苏轼感慨万千吧。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最是深沉的词人

  大约在九百年前一个雪天,一位西风瘦马、布衣青衫的书生徘徊在竹西亭边、廿四桥畔,希冀找到当年杜牧的梦境。然而,他只望见满眼荒草,哪里有十里珠帘,因而叹道:“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个青衫书生就是姜夔。

  

扬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他是淳熙三年(1176)到扬州的。这年冬天,他从湖北沔阳顺江而下,因连日风雪,滞留鳌背洲十天。雪晴后继续东行,到达扬州。他看到惨遭战火的扬州,感触万端,写出这首《扬州慢》。写《扬州慢》时,姜夔不足二十岁。

  扬州素以繁华富丽著称,是文人士大夫风流俊赏之地。然而经过金兵数次南侵,扬州城遭到惨重破坏。姜夔写扬州本是名都,却见昔日璀璨的灯火都化作青葱的野麦,连毁废的城池和高大的树木都厌恶提到战争。天色渐晚,凄清的号角带来阵阵寒气,在空城回荡。料想杜牧重来也会惊愕,他纵有赞美豆蔻的词采、沉湎青楼的美梦,也没了当年的兴致。二十四桥倒仍在那里,一弯冷月却寂寞无声。桥边的红芍药年年开花如故,又有谁来欣赏呢?全词充满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感。

        “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以深沉的悲恸打动了读者的心。


【千家有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郑燮——最具有文人气节的诗人

    写清代扬州奢华风尚的诗句,最精炼的,莫过于郑板桥的“千家有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诗的题目叫做《扬州》,原有四首,第一首是:

“画舫乘春破晓烟,

满城丝管拂榆钱。

千家养女先教曲,

十里栽花算种田。”

后两句流传最广。

  一座城市里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家教他们的女儿唱曲呢?细想起来不外两种可能:一是大户人家闺秀借此消闲,一是小户人家姑娘借此谋生。崇祯皇帝的田贵妃是扬州东关街人,她就是从小受过音乐训练的,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入宫后倍受宠爱。

  郑板桥,名燮,扬州八怪之首。清乾隆十五年,六十一岁的郑板桥被罢官,随后便归来扬州,以卖画为生,日子过得虽说清贫,但却是他艺术上最成熟、最辉煌的高峰时期。


【便进湖船漾新碧,且看夹岸画为屏】

乾隆——最爱扬州景的帝王诗人

        乾隆是一个被公认为最会玩的皇帝,他与扬州的关系可谓亲密无比。扬州现存的历史风景名胜,少有几处没有出现过这位皇帝的身影。他六游扬州,足迹所至,无不留诗,构建了一座诗的长廊:瓜洲、高旻寺、天宁寺、红桥、倚虹园、净香园、趣园、小金山、平山堂、观音山、二十四桥、第五泉、香阜寺、莲性寺、慧因寺、上方寺、重宁寺、大观堂、康山、九峰园、蜀冈、竹西精舍……

        身为九五至尊的乾隆也是具有很高审美情趣的旅游行家

,他不但热爱美,而且善于发现美:

“春风行馆憩天宁,

早见平山黛色青。

便进湖船漾新碧,

且看夹岸画为屏。”

        二百多年前的扬州,无疑不会像今天这般物阜民丰,精致秀美,如诗如画,乾隆却能连篇累牍地写下讴歌扬州湖光山色、历史文化、风土民情的诗句,这缘于他爱美的热情与寻美的热切。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扬州最早的诗人,应当追溯到汉代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她为“和亲”远嫁西域乌孙国,日夜思念故乡,写下《悲愁歌》(又名《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刘细君是西汉遣往外番的第一位刘姓皇室宗室女,比昭君出塞早了72年,她用诗句记下了心中的悲苦哀愁,一唱三叹,感人肺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 ——最有号召力的诗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来扬州,写下了这首诗。其中“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传唱千年,被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潇洒的李白,一边喝着酒,一边作诗,壮游天下,所到之处,更留下诗篇与豪情。从李白的诗文看,他曾七次来过扬州。开元十四年(727)第一次到扬州时,李白才27岁,年少气盛,行侠仗义,一住就是一年。据他自己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他因此在扬州结识的朋友甚多,诗酒流连。就在与扬州朋友告别时,不知是在城里哪一家酒店,他醉醺醺地写下了那首《广陵赠别》:

“玉瓶沽美酒,

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

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

何须醉别颜。”

        他将坐骑系在垂杨柳下,并没有故意在朋友面前扭捏作态,而是豁达大度地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这才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李白,漫游天下,说走就走,下次还会再来。


【羡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间,楚尾吴头】

汤式——最早将扬州比作天堂的词人

  元人就曾把扬州比作天堂:“羡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间,楚头吴尾。”

曲词出于汤式《忆维扬》:


“羡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间,楚尾吴头。十万家画栋珠帘,百数曲红桥绿沼,三千里锦缆龙舟。柳招摇花掩映春风紫骝,玉玎珰珠络索夜月香兜。歌舞都休,光景难留。富贵随落日西沉,繁华逐逝水东流。”

        汤式是元末散曲家,字舜民,号菊庄,浙江象山人,一生落魄江湖。汤式以曲写史,开拓了散曲的题材范围。他的作品反映江山更替和黎民疾苦。他尤其感慨于元明交替时对生灵的杀戮与对江南的蹂躏,以表达兴亡之感。《忆维扬》前半部分写扬州奢华,最后诅咒战争给扬州带来了毁灭。


【不知今夜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

林章 ——最为忧郁感伤的诗人

  明人咏扬州的佳作甚多,都比不上林章的两句诗:“不知今夜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

  林章,字初文,号寅伯,福建人。万历间中举,后屡试不第。林章因反对贪官而受迫害,下狱三年。释放后入京十年,两次上书请朝廷奇兵剿灭倭寇,被置之不理。又上书要求停止矿税,并陈述兵制、盐务之策。不料权臣反将林章治罪入狱。林章忧愤交加,病逝狱中。

    林章的《渡江词》原作是:

“不待东风不待潮,

渡江十里九停桡。

不知今夜秦淮水,

送到扬州第几桥?”

        诗的本意是说不用等待是否顺风顺水,哪怕渡江十里停舟九次;只是不知道今夜秦淮河水,会流到扬州哪座桥下?可见诗人心情的苍茫与郁闷。后两句诗,得到诗坛的高度赞赏。 

  诗如其人。诗人词人们创作出绮丽篇章的同时,也用不朽的文字描摹出了他们自己的曼妙身影,构筑出一条丰富多彩、令后人目不暇接的人物长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