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百度都没有的关于老子的真相

 姓名学聂老师 2017-05-26

【老子】是谁?姓老吗?他到底是哪国人?为什么史书先后200多年都有记录他,他到底活了多久?《道德经》是他的著作吗?为什么每个专家的理解都不同?据说是在全球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本书,这是一本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书。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自己学的一团雾水,给别人说的云山雾绕。一个经典大家都看不懂那就是后人理解的问题了!因为古人没有那么多心眼,大道至简。

下面通过我的老师【南山空同】的传授理解,大概简单的给大家理清一下思路。还道德经本源。。

一:道德经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要想研究道德经,需要先了解老子。在周朝,“老“是姓,“子”在古代是一个爵位,而爵位是世袭制的。老子的工作就相当于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馆长,因此他也是受周公理论最深的影响。就像你父亲是黄局长,世袭给你,你也叫黄局长,你在传给你儿子,你儿子也叫黄局长一样。所以后人只知道黄局长,却不知其中有三个人 三个老子分别是: 1、预言西周要灭亡的:被称为伯阳甫(公元前780年)伯阳就是最出名的那个老耳,甫是尊称,也是父亲的意思。

2、道德经原著本人: 姓老,名耳,字伯阳,道德经一书就是他的思想。但作者不是他

3、孔子两次见到的老子:姓老,名聃(音同单)是老耳的远房侄儿,因为世袭,代替老耳的工作事物。

二、道德经是谁写的? 《史记》中关于老子那段开头讲:老子出周至关 后来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断错句子了,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不知道当时情况的后人断成了“老子出周,至关”,意思就是老子离开周朝,到了函谷关。其实,这是严重错误的。真实的情况是:周至关是一个地名,就是在终南山下楼观台就在周至关,那个地方现在叫周至县。楼观台是观星望气的天文台。尹喜就在周至关负责观测星象,来推测国家的运势。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子出周至关。当初老子看到西周要灭亡,不想当官了,于是就离开了。这时候尹喜就受人之托去接老子,然后和老子一起到楼观台观星望气,谈论思想。后来就一起离开了周至关,去了尹喜的老家,就是今天甘肃天水的伯阳乡兴仁村。他们在那里,一起生活了许多年,还一起和当地百姓修水利,受到当地百姓尊敬,所以那条渠到今天还叫伯阳渠,当地的地名也叫伯阳乡。《道德经》这本书其实是尹喜整理的笔记,当时尹喜向老耳请教,老耳就答复他,从这本书中,大家可以看到,只有答案,没有问题。这本书最初的名字叫《老子》

三:天下李姓的由来? 老耳和尹喜在兴仁村生活了十几年后,西周灭亡,东周建立,于是周朝的人就找到了尹喜家里,让尹喜重新去当官。他们在尹喜家里见到了老耳,就问他是谁。老耳不想再去当官,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刚巧看到院子中有一棵李子树,就顺口说哦,我姓李,我是来打酱油的。之后为了避免麻烦,让后人也开始姓李,这就是天下李姓的由来。李家的宗庙,今天都还在那里。

尹喜到了楼观台,就把老子经典理论整理之后,刻到了石壁上,后来去了楚国当官,在那里又修改了一点细节,产生了一个新的版本。都是一些细微的区别,例如把“道常道”改成了“道恒道”,因为“恒”比“常”表达的更准确点。不过这些都是小细节,整体上都差不多。

唐朝的时候,李家打下了江山,因为是靠野蛮夺权的,他需要给自己找一个好的说法,于是就在历史上找姓李的名人,最初找得是李广,李广名气太小了,只是一个将军罢了。于是李世民就安排史官,篡改《史记》,把“老子,姓老、名耳、字伯阳”这句话改成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然后历史从此之后就混淆了。 四:孔子和老聃谈了什么?老耳不出现,周朝就找了一个老耳的远房侄儿来继续当周朝的史官,这个人就是老聃(音同单)孔子来找老聃两次一见老聃:孔子想恢复周礼,孔子找到老聃,然后就鼓吹了一番自己对周公的崇拜,然后说当今社会,世道混乱,我们把周公的思想发扬广大就好了。

老聃一听,孔子只是太迂腐了。然后对孔子说:周公生活的年代是什么年代,几百年前的社会环境一样么?社会环境都完全变了,过去的思想能够推广开么?

周公思想的核心就是:敬德保民

这个思想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当时的王公贵族乱用权利,要让他们尽量遵守道德,保护老百姓,这样江山才能持久。但是到了东周,诸侯割据,混战不到,周天子就是一个摆设,谁都不听他的,他已经没啥实力了,现在还讲那些过去的大道理是很不适宜的。 孔子第一次会务失败告终二见老聃:孔子见老聃的真实目的 孔子回去之后,特别郁闷,因为他在老聃面前鼓吹周公只是为了和老聃套近乎,只是没套成功。郁闷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老聃太厉害了,因此直接把自己的目的讲出来。于是,孔子第二次去找老聃,直接告诉老聃,想让自己的著作放进周朝的图书馆。老聃又一次拒绝了孔子,因为周朝图书馆和档案室的内容是供天子和贵族学习的,而孔子不够资格,同时孔子的私心,老聃一眼就看出来了。

老聃说:我们先来说说你的两个偶像,周公和老耳,周公创了周易和周朝的制度,人家并没有写书,《老子》这一本书也不是老耳写的,只是尹喜的笔记,记录了老耳思想的精华,因为确实好,才放进了周朝图书馆。你要知道,圣人从来不会去钓名沽誉,今天我告诉你一句话:圣人述而不作!孔子没有成功,回去自言道:“圣人述而不作,从今天起,不写了,回去只讲,让弟子来记录!”

二、《道德经》如何看?

学习道德经大部分人都是把内容逐句逐字的认真看,然后再努力的揣摩和分析每一句话以及每一个词的意思,都是在瞎解、瞎讲、瞎学。“盲人摸象”“管中窥豹”一模一样。

先看这本经典的内容逻辑结构,然后对其做了一个梳理: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讲道、下篇讲德。

每篇开头是导引内容,然后分别用两9部分内容来阐述,每部分内容又分若干个小节来细谈。

每一部分到下一部分都有一个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 每一节到下一节中间也有一个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

道德经的通篇逻辑结构搞明白了,然后在入手学习内容,一切就变的清晰明了通俗易懂了。其实核心就是八字字:【生 长 收 藏 损 益 余 缺】的延伸

【道德经】和道德无关 道是一切规律 德是按规律做事情

众人读《道德经》,多是掰开了、揉碎了,一个字一个字的来解。

然而“执微者,必失其著”。

本图将以总纲的形式,将《道德经》上下两篇的内在联系展现出来。

人俗称,《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却不知,其上下篇各有九部分,每部分有各小节,展现给大家,权当导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