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历两朝的老子是末代彭祖老彭(二)

 修和 2015-03-24

 末代彭祖老彭祖简称老彭者,他在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国之前,是大彭国君。大彭国君称彭祖,他是彭祖。封在彭城地方,领有伯爵头衔,指国称彭伯。王师灭大彭国之后,他是大彭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和最后一位彭祖。我国古代最后称老,他是老君和老彭祖,简称老彭。我国民间最后的或最小的称老。例如:最小的叔父称老叔,最小的姑妈称老姑,最小的舅舅称老舅,最小的姨妈称老姨等。老君、老彭之称,亦同此义。进入周朝以后,他早已失去了大彭氏封国,也没有彭城封地了。此时再称老彭祖,已与事实不相符。于是,他就去彭字,改称老祖氏。此老字,是以老为姓氏,而不再是最后的意思了。老祖氏在周朝任柱下史官,为御史大夫,领有子爵衔,按例皆称子,加姓氏以别之,老姓加子爵,故称为老子,是为头代老子老祖老子。所以,老彭祖在进入周朝任柱下史之后,又有了新的称号,即:老祖和老子。也正是由于老彭祖在周朝有了新的称号“老子”之称以后,他在商朝成为大彭国的末代国君“老君”,就变为“上一个”称号了。“上一个”称“太上”,是相对于“其次”而言的。如果没有“其次”,就不能称“太上”。例如皇帝,没有“新皇帝”,就不能称“太上皇”。基于这一原理,末代彭祖老彭祖,他是大彭氏国的末代国君,称为“老君”。在他没有新的称号“老子”之前,他只能被称为“老君”。而在他有了新的称号“老子”之后,他的前一称号“老君”,就被改称为“太上老君”了。加上“太上”二字,是相对于新的称号“老子”之称而言的。“太上老君”之称亦同此义。没有“老子”之称的新称号,就不能将前一个“老君”之称的旧称号改为“太上老君”之称号。根据这个道理,可以知道,只有头代老子老祖老子一人,他既可以被称为“老子”,又可以被称为“老君”和“太上老君”。其余任何一位老子,例如:老耳老子,老聃老子,老莱老子,老儋老子等人,都不能被称为“老君”或“太上老君”。因为他们都不曾有过封国国君和末代国君的称号。没有“旧称”就不能称“太上”。现在有人将老聃老子称为“太上老君”,这显然是错的。老聃老子没有担任过末代国君,连“老君”都称不上,更不用说称“太上老君”了。

归结起来:末代彭祖老彭祖简称老彭者,也就是头代老子老祖老子其人,前后共计所有的全部称号为:彭祖,彭伯,老彭祖,老彭,老君,太上老君,老祖,老子等。只有老祖老子一人能够被称为老君和太上老君。其余任何一位老子,例如:老耳老子,老聃老子,老莱老子,老儋老子等,都不能被称为老君和太上老君。因为他们都没有做过诸侯国的国君,更不是末代国君。所以不能称为老君和太上老君。

                              三、       老祖老子的著《道德经》

《列仙传》说:“老子生于殷时,任周之柱下史积八十余年”。生于殷时的老子,那当然是头代老子老祖老子了,其他任何一位老子都不可能生于殷时。

1、两次西游终南山

末代彭祖老彭喜欢游山玩水,他在彭宅村安家时,曾多次游玩天目山。他在武夷山隐居时,更是深处此山中。因而使他对山有着特殊的感情,成为仁人。仁者乐山么。他在进入周朝担任柱下史官成为老子之后,是为头代老子老祖老子,还是忘不了山。《太平广记》和《中华文化源流》等书均说,老子于周成王和周昭王时二次西游终南山。能够于周成王和周昭王时西游终南山的老子,必定是头代老子老祖老子。其余老子均在周昭王之后数百年才出生,决不可能于周昭王时西游终南山。终南山古称太乙山,是整个南山的终端,南山终止于此,故称终南山。南山起源于新疆的于阗,而终止于西安的南面。其在西安市西面的周至县到西安市南面的这一端山脉,就是终南山。终南山是旅游胜地,有南山湫、金华洞、玉泉洞、日月岩等名胜古迹,自古有终南绝景之美称。老祖老子因为爱山,故两次西游终南山。

2、语之道德五千言

《太平广记》说:“老子将去而西出关,以升昆仑。关令尹执弟子之礼,敬请教诫。老子语之道德五千言。关令尹聆而书之,名曰《道德经》。”这里,首先要问的是哪位老子西出关的?要回答此问题,可以从引文“老子语之道德五千言,关令尹聆而书之,名曰《道德经》而知之。”这里,老子对关令尹是“语之”,而不是“著书”。什么是“语之”呢?《周礼·大司乐·注》说:“发端曰言,答述曰语。”即:提出问题叫言,回答问题叫语。有人发问,有人作答。《诗·大雅·疏》说:“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答。”语是答别人之所问。即一问一答。既然老子对关令尹是“语之”,则就是老子答关令尹之所“问”。即:先由关令尹提出问题(发端),再由老子进行回答(答述),然后由关令尹进行记录,成为《道德经》之书。这部《道德经》之书是由老子作讲述。叫做“述而不作”,或者叫做“以述代作”。那么,在我国历史上是谁“述而不作”的呢?《论语·述而第七》说:“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夫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种做法是我暗中学老彭的样。据此知,老彭是我国历史上“述而不作”的第一人。孔夫子正是学了老彭的样,也采取由他讲述,而由弟子作记录,“述而不作”,或者叫做“以述代作”的方式著成《论语》之书。这是孔夫子自己告诉我们的,因此可信。既然老彭是我国历史上“述而不作”的第一人,而老彭就是头代老子老祖老子,则为关令尹“语之道德五千言”的老子应该是头代老子老祖老子。而不是其他老子如:老耳老子、老聃老子等人。

3、首部《道德经》

头代老子老祖老子“西出关”,为关令尹“语之道德五千言”,而由关令尹“聆而书之”的“述而不作”,“以述代作”所著成的《道德经》之书,这是首部《道德经》,其著成年代是在周昭王之时,属于西周时候。因为,在周襄王之时,还有老祖老子的后代老耳老子,为关令尹“刀削剑刻”、“漆涂墨书”的“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第二部《道德经》,其著成年代是在周襄王之时,属于春秋时候。所以,《道德经》之书,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版本。一个是老祖老子所述,一个是老耳老子所作。老祖老子所述的《道德经》,由周昭王大夫护送,保存在周守藏室之内。为历代老子所观看。老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由周襄王大夫所保管,留存在关令尹家中,为历代关令尹家人所研读。

4、孔子所窃比的内容

孔子窃比于我老彭的内容,除上述的“述而不作”,“以述代作”,因而著《论语》之外,还有“信而好古”的求学问,也是学老彭的样。孔子学识的来源,来自于他的“好古敏求”。《论语·述而第七》说:“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在《论语》中,“好古”是和“信”连在一起说的,叫做“信而好古”。孔子自己说他的“信而好古”也是学老彭的样。即:“窃比于我老彭”。除孔子自己说之外,在刘歆《遂初赋》中也说:“求仁得仁固其常兮,守信保己比老彭兮。”这里,“求仁得仁”是指孔子学老祖老子和老聃老子之事。老祖老子爱山,孔子说:“仁者乐山”。老祖老子是仁者。《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与鲁南宫敬叔俱适周,问礼,见(老聃)老子。辞去,(老聃)老子曰: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仁人是老聃老子的自比之词,也是老聃老子的为仁精神。而孔子从学于老聃老子,问礼、求仁,助葬、闻道。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谈仁,以表达他的为仁精神,因而创孔子仁学之精义。“守信保己”刘歆已经在《遂初赋》中明确说了是“比老彭兮”。即:学老彭的“信守古训”,“好古敏求”的样,以保持自己的观点,不随世谷而变。这个“信而好古”,“守信保己”的做法,孔子自己和刘歆都说是“比老彭”。因而知孔子一生,事事都是以老彭为榜样,以老彭为偶像。这样,孔子“述而不作”的著《论语》,“信而好古”的求知识,“守信保己”的坚信念,都是孔子窃比于老彭的。即效学老彭的著书、治学、为人之精神。不仅如此,孔子在著书之后,也想效法老彭的做法,“欲西藏书于周室”。我国古代书藏王官,为守藏室之史所保管。末代彭祖老彭即头代老子老祖,他在“西出关”为关令尹“语之道德五千言“、而由关令尹“聆听”记录成为卷册,“述而不作”、“以述代作”,形成首部《道德经》。关令尹不敢私自藏书,而是将此卷册送往周守藏室保管。这一点也为孔子所效学,他在“述而不作”、“以述代作”著《论语》之后,也“欲西藏书于周室”而无有门路,想请老聃老子帮忙,而老聃老子不允许所请。因为此时老聃老子已经告老还乡,不在其位。《庄子·天道篇》说:“孔子欲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即子路)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可见,孔子欲藏书于周室,也是想效学老彭的做法。

5、老子所西出的关

《太平广记》说:“老子西出关”。前已述及这位西出关的老子是头代老子老祖,也就是末代彭祖老彭,他曾于周成王时和周昭王时两次西游终南山。终南山的西端风景优美,其地在周至县境内。周至县古称盩厔关。盩音周(zhōu),是山峦弯曲的地方。厔音至(zhī),是水流弯曲的地方。盩厔二字连在一起,就是山峦和水流都弯曲的地方,是为二曲。所以,盩厔城关也叫二曲。盩厔二字不太通俗,许多人不认得,后来改为“周至”。其地在西安市西面二百余里处,是我国古代由西域进入镐京的门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为什么要在这里设立关隘呢?

西周初年之时,我国西部地方的少数民族玁狁(也称猃狁或犬戎),时常向东侵犯,进行掠夺。成王之时,东平淮夷,西逐犬戎,在盩厔地方,设立关隘,以防戎患。理由是“先王耀德不观兵”。与其观兵以示威,不如设关以防患。于是,成康之际,天下太平,人不犯法,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其原因就在于周至关隘之建立。周至关在渭河平原的西南部,南依秦岭,北滨渭河,地势十分重要。所以,成康之际,在此设立关隘,以防戎患。老祖老子西出的关,就是此周至关。周至关在镐京的西面,老子自镐京出发向西行,故为西出关。

6、老子西出关的目的

头代老子老祖老子西出关的目的,《太平广记》说是“以升昆仑”,实际上就是游山玩景。也就是西游终南山。因为,周至关的终南山上,有一处风景最为优美的地方,叫“楼观台”,它是周至关的关令尹之家宅,自古有“终南绝景”的美称。

A、关令尹之名称

成康之际,在周至地方,设立关隘,以防戎患。康王之时,关建成后,周康王委派一名大夫,去管理周至关的事务。这位管理周至关事务的正职官员,就称关令尹。这里,“关”指周至关,“令”是官长的意思,“尹”则是指正职,副职叫丞。正职官员叫令尹,副职官员叫令丞。关于“令”字,《集韵》说:“令,官署之长。”即官长的意思。关于“尹”字,《传》说:“尹,正也。众正官之长。”尹是正官。令尹二字连在一起,就是官署之中,众正官之长。正职称令尹,副职称令丞。尹官,在商朝和西周时候是辅弼之官。尹也是管事、治理的意思。《说文》说:“尹,治也。握事者也。”《左传·定公四年》说:“以尹天下”,也就是管理天下。尹官也称相。应劭说:“天子之相称师尹,诸侯之相称令尹。”天子是全国之君,诸侯是地方之君。在中央管事的相称师尹,在地方管事的官(相)叫令尹。所以,尹有师尹和令尹之分。周至关的“众正官之长”,是地方上的管事之官,不是天子身边的相,当然称不上“师尹”。但是,他是周康王大夫,大夫称卿,叫卿大夫。薛瓒说:“诸侯之卿,惟楚称令尹,余国称相。”周康王大夫周至关的关令尹,是地方上的天子之卿,其地位比诸侯之卿要高,虽然称不上“师尹”,但是,称“令尹”却是绰绰有余的。这里,“令尹”之称,是相对于“师尹”之称而言的,并不是由于“楚国之卿称令尹”的缘故。可是,蒋伯潜在《诸子通考》中却说:“关尹,守关之吏。令尹,楚官。此非楚地,令字衍。”这是蒋伯潜错误地理解薛瓒的说法。薛瓒只是说“诸侯之卿,惟楚称令尹,其余称相”,并没有说“诸侯之卿,惟楚称令尹,天子之卿就不称令尹”了。周康王大夫是天子之卿,为什么就不能称令尹呢?要知道地方之官卿大夫相当于诸侯之地位,并且是地方管事者,其正职官员称令尹是理所当然之事。更何况“令尹”之称,是相对于“师尹”之称而言。没有“师尹”和“令尹”的分别,则“天子之相”只称“尹”就可以了为什么又要在“尹”之前加上一个“师”字呢?这说明在“师尹”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什么尹”,这另外一个“什么尹”,那就是“令尹”。它是天子所派的地方事务管理者。即:师尹、令尹都是周王朝的官名。并不是楚国发明的官名叫令尹。楚国也是周王朝的诸侯国,诸侯国管理其所封之地的事务。这和天子所任命的地方官管理其职责范围之内的事务属于同一性质,都用天子所命的官名。蒋伯潜认为“令尹”是楚国发明的官名,天子之卿的地方官都不能叫令尹,这显然是错的。

B、楼观台的缘起

在周至地方,终南山上,有“终南绝景”楼观台。这个楼观台是因何而有的呢?《楼观本起传》说:“楼观者,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其结草为楼,观望星气,因以名楼观。”这里,一方面得知,“关令尹”这一名称,在周康王时就已经有了。从周康王之时,一直到周襄王时,周至关的“众正官之长”,都是称为“关令尹”的。另一方面得知,楼观台是周康王大夫周至关的关令尹之家宅,建成于周康王之时。其作用是关令尹于公余之暇,在楼观台上“观望星气”之用。换句话说,楼观台是周康王大夫周至关的关令尹之私人天文观象台。周康王大夫周至关的关令尹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位业余天文观象学家。更由于楼观台是老子弟子关令尹之家宅住处,因而后来道家弟子之住处,即以“观”来命名,称为道观其原因即基于此。

C、首部《道德经》的特点

周昭王之时,末代彭祖老彭,也就是头代老子老祖,在周至关的楼观台,为周康王大夫关令尹“述说道德之经义”、“语之道德五千言”,“述而不作”,“以述代作”的著成首部《道德经》,有如下几个特色:

a、全书尊重女权

头代老子老祖老子是末代彭祖老彭祖,简称老彭者,他的先世自始彭祖篯铿开始,于帝喾时佐尧,而被尧帝所任用,形成彭祖氏族。其后代自夏至殷为大夫,直至殷之末世灭彭祖氏,末代彭祖老彭祖,进入周朝为柱下史,领有子爵衔,加姓氏以别之,老姓加子爵,故称为老子,是为头代老子。他在周至关所著的首部《道德经》,实际上是集历代彭祖经验之大成。其中也有尧帝时代、舜禹时代、夏商时代和周初时代各位彭祖之经验。而尧、舜、禹、夏时代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尊重女权这是自然之事。首部《道德经》尊重女权也就不足怪了。

b、西周语言特色

头代老子老祖老子是周武王时为柱下史的,其第二次西游终南山为周康王大夫周至关的关令尹“语之道德五千言”述而不作的著成首部《道德经》是在周昭王之时。周武王和周昭都是西周之时。西周时候著成的首部《道德经》,其所用语言应该是西周语言。更何况作记录的是周康王大夫,他是西周时候人,用西周语言作记录,更是理所当然之事。所以《道德经》多三、四言韵语,这是西周语言。蒋伯潜在《诸子通考》中用三、四韵语来否定《道德经》为老子所作,这显然是错的。

c、特殊的语录格言形式

老祖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虽然都是采用“述而不作”,“以述代作”的形式著成的。但是,《道德经》始终是语录格言形式,而《论语》则是一问一答形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主要是“语之”的内容不一样所决定的。头代老子老祖老子在周至关的终南山之楼观台为周康王大夫周至关的关令尹“语之道德五千言”,其内容是“集历代彭祖经验之总结。”其过程是由关令尹发问(提出要求)开其端,而由老祖老子作回答叙其事,再由关令尹执刀作记录。由于发问者只是关令尹自己一个人,不必记录是谁发问的。更由于是由发问者作记录,问语自知。所以,就只记录老祖老子之答言,不必记录关令尹之问语。因而就形成《道德经》之书这种独特的,一段一段的,语录格言形式的著作形式而且是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