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道德经天书之谜

 昵称30497893 2016-02-18


浩瀚人文里,能与道德经比肩的书恐怕寥寥无几,本号去年编辑过《道德经》部分人应该还记得?那么老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老子在灵界与上古中又是什么角色》?道德经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孔子见到老子到底说了些什么? 只负责讲故事,是故事,转载此故事令当得闻者得闻。

西周初年,周公留下<易经> ,留下周礼,留下敬德保民的正统儒家思想,离世而去。易经中饱含着伏羲教导世人认知世间变化的智慧,有着对生生不息,气灵相易,阴阳互存的认知,儒家思想中,有周公教世人如何认知自身行为与外界的智慧,周公的言行,更被进入周室的图书馆,教授给王公臣子,加以学习。

  那么,周代数百年,谁才是继伏羲与周公大成者?唯有老子一族。也就是说,在当时,真正能整体上和全面继续伏羲和周公思想的人,只有老子这一族的人。为什么说是老子这一族?因为受当时文化水平限制的原因,很多人都是以父为师,言传身教,以父为师的现状,决定了很多官职的世袭制,所以世袭制不是优良的一种政治制度,但在当时,是一种最为实用的文化和技能传递方式。因此,作为当时技术含量最高的官职之一,图家图书馆兼中央党校,一直由老子一家世袭继续,所以司马迁的<史记>中所说的老子,并非一人。

  老子第一次出现是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老子,字伯阳,这里面预测西周必亡的人,便叫伯阳甫,甫在古代有两层意义,一层是父老,另一层是对男子的尊称。后世之所以断定此人便是老子,是因此人与老子官职相同,字相同,至于那个“甫“,则是对他的尊称。

  其实错了的。

  此人为其人为老耳的曾祖父(祖父的父亲)。

  如果我很有名,但我父亲没怎么有名,别人记不住我父亲的名字,向别人介绍时会怎么介绍他?会说,XXX父亲说了什么。

  伯阳甫,其实说的人,不是伯阳(老子)本人,而是他的祖上,相当于说 XXX父亲。

  到这里其实我们会发现,老子之所以能有他活了二百多岁、一百六十多岁、七十多岁这三个不同的版本,是因统计口径的不同,表面上都是“老子“其实是指三个不同的人,让更多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三个人都叫老子。

  周代的官职是世袭制,比如说我爸是国家档案局的局长,大家就管他叫黄局长,我爸退下来以后,紧跟着我当上局长,大家仍然是称呼我是黄局长,但人其实已经换了。后来我再退下来,我的儿子接替,他还是黄局长。

  其实,老子,本姓老,子是爵位,也是一种尊称,相当于局长一类。

  这样一来,其实在历史上出现了三个叫老子的人,一个是预测周将亡的老子,一个是写道德经的老子,另一个是孔子去见时的老子。

  后世将这三个人混在了一起,我们分别看这三个人都做了什么。


  老子不是一个人

  前面说过,因为官职的原因,历史上有三个人,被世人统称为老子,我们以老耳为界,来理清三人的关系。

  第一位:《史记》中望周气衰言其不过一纪的老子,其人真名无人记得,但因后人因为老耳字伯阳,故世人将其尊称为伯阳甫,其人为老耳的太祖父(祖父的父亲)。

  第二位是我们常说的与《老子》(道德经)有关的老子,姓老名耳,字伯阳,出生于公元前约655——652年间,为周惠王时期,出生地为陈国苦县厉乡(后楚灭陈,为楚地,其后再恢复为陈,实为一地),二十岁左右时,因战乱投奔其堂叔父(其叔父时任周太史,无子嗣),三四年后,周襄王31年,袭其叔父官职,任职于周室。周定王五年(公元前599年,离开周王室。任职约32年,时年57岁左右。后携一家老少,与尹喜一起,先居于陇西仁和村,改姓李,天下李姓,皆源出于此。

  第三位,后来孔子问学于老子。但他见到的不是的老子(老耳),而是老聃。其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为老耳的远方侄子辈(是侄子辈份,而非亲侄),其人姓老,俗名聃(因其耳际宽垂,故世人俗称为聃)。于公元前546 “弭兵会盟”后来到周室,袭任周太史,其时周灵王在位。

  第一位,伯阳甫,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他总结了国必亡的三大征兆:1、日全食;2、大地震;3、国都附近水源枯竭或水灾。

  在他的思想中,山川枯竭是因为水土生化出了问题,导至气灵失序,因此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

  他指到了核心要点,看过《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二)》的人知道,文真在周初的那次水土生化是出了问题的,而伯阳甫意识到了这次出问题,是因为天地之间气灵失序的问题。

  所以在后世历朝历代,只要出现上面的情况,皇帝们会认为这是上天对你进行告诫,表明人间有不平之事,违背天理之行,皇上要自己写检讨书,并且要大赫天下。

  如果以上情况,出现二个的话,就表明这个朝代就没有救了,肯定是灭亡,一般情况下不超过一季,得出这个总结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说的伯阳甫。

  第二个老子,姓老,名耳,字伯阳。现在的《史记》上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唐朝时皇上为了增加自己的权威度,让人改的,将老耳改成了李耳。

  有关第二个老子的出生地,有人说是楚国,有人说是陈国,争得厉害,其实都对的,只是因为有个背景大家并不清楚。

  陈国在周襄王的时候被楚国灭了,后来楚国觉得陈国国君好可怜,怎么说灭了就被灭了,把它扶起来吧,又把陈国立起来了。陈国国君当上以后又很开心,很猖狂。楚国一看,我把你立起来,你还这么猖狂又把它给灭了。就这样,陈国被立被灭两三次,生活在这儿的人,一会儿是楚国人,一会儿是陈国人。

  当时老耳21岁的时候,应该是周襄王31年,发生了一个朝廷叛乱事件,老子的叔叔要从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位子上退下来,他叔叔是没有儿子的,由他接任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一职。

  后来他发现整个国家开始衰退,便有意离开,离开的时候碰上一个人。

  关尹喜,关尹是官职名,他自己的称呼就一个字——喜。

  他祖籍天水,西周时祖上一直在周至关任职,东周时,姬姓家族的实际控制范围大减,西边以函谷关为界,说是界,其实并非要森严守城,非当于一个闲差,由他来担任。

  后来他在遇到老耳,听老子说到观星望气之事,他非常兴奋,跟老耳说我祖上曾在周至关终南山下,那儿有一处地方,特别适合观星望气,便邀请老耳与他一同前往,俩人便一起到了周至关。

  二人在终南山下呆了很久,而尹喜本人已无当官之意,便和老耳说,要不你跟我回我们老家,两人便离开了周至关,《史记》上在记录这件事时,用了四个字“出周至关“,本义为离开周至关,但后人断句断错了,断成”出周,至关“

  “出周“大家都能理解,”至关“,大家推来推去,推函谷关了,于是便有了尹喜函谷关截老耳的说法。

  两人往天水走时,渭河发大水,无法通行,便绕道清水,最终在天水住下,后来周王室在老家找到他,要他出去做官为止。

  这次尹喜必须得去不,人家都找找到老家了。来的官员看旁边还坐着一个人,便问你是谁啊,老耳也不想做官,因为东周的皇上连自己都不能自保,去做官更是各种受气,他回当图书馆的馆长,一点意义都没有。那人问时,老耳正在想自己姓什么好,当时看着院子里面一棵李子树,便直言说我姓李。

  自此以后他让他三个儿子都姓李,到今天,李姓家族的祖地还是在陇西,应该说中国李姓的人都是老子的后代,因为他是第一个自称姓李的人,相关的情况,我们在后面讲《道德经》时再细说。

  东周的官员没找到老耳,但官职不能长时间空着,便找了了一个后世称为老聃的人,老聃是他远方的侄儿,说是侄儿辈,其实年龄比他小的多。孔子去找的,不是老耳,而是老聃,他去找他,有两件极为重要的事。

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孔子见老子,到底谈了什么?

孔子见老子,到底谈了什么?

  孔所见的老子,并不是《道德经》的原创者老耳,而是他侄子辈的一个人,后世称老聃。

  这时,老耳留下的《老子》内容,已经被存入到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孔子来见老聃时,有两个请求。第一个请求最为高尚,说,我想恢复周礼。孔子想恢复周礼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孔子有两个偶像,分别是周公和老耳,而周礼是周公所倡导的思想,周公是中国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奠基人。不过,最早的周公思想(周礼),和后世所说的“周礼“,特别是《周礼》这本书,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其余的相距甚远。

  周礼,即周公倡导的社会伦理制度,当时的核心是——敬德保民。 当时人们心中的“德”,与现在说的“道德”二字无关,“德”的本义是顺应自然,保民的核心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敬德保民“的思想本质,是顺应自然,顺应规律,以民意为大,所以说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周公所倡导的,不只是一种思想,而且通过他的推行,变成了一种制度,他认为民意为大。因此,周公定的很多制度,最初都是要求王公贵族的。家天下的思想中指,天下之人,皆为一家,皆为天子,都是上天的子孙。而君王,只不过是上天的长子。所以他可以代表家长来管里家中的各种事务。

  作为长子,首先要修德,首先要知言善行,一言而定,不妄言,在行为上要为其它人做表率,让其它人能以身效法。同时,做为君王,必须像家中的长子一样,保护和疼爱自己的弟弟妹妹,并且虚心顺从他们的意愿,不要以长兄的威权处处压制他们的意愿、不要与他们争利。这样才能体现父母的本意。

  如果作为家中的长子,上不知道照顾家中的老人安康度日,下不体恤病弱与幼儿,中不听手足意见,那么他在这个家中只会变得越来越孤立,作为父母的上天,也不会让你来替他管理这个家,而是会换掉。

  因此,最初的敬长明德保民,是要求君王和全体子民都要这样做的,而且君是要首先做到,做给其它人效仿的。

  孔子所处之时,恰逢乱世,周天子的话,基本没有哪个诸候听的,而这时候。孔子却提出要恢复周礼,无异于1944年左右,溥仪的谋士建议溥仪登基,让天下人都来朝拜一样。

  老聃笑着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意思是说,你所说的周礼,当时提出他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这些言论还在,而且君子懂得什么时机运用它,如果没有施行的环境,就把它藏起来也是办法。意为,现在的社会环境,你觉得还有可能实行真正的周礼么?周礼是好东西,但时机不成熟,要把它藏起来,等待时机。

  孔子道:虽然周王室势力微弱,但我们一旦倡导周礼,必将迎得各诸候的拥护。

  老聃道:吕尚曾因为华士不来见自己,认为这会使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轻视,便杀死了华士,周公很为反对。他说打比方说,做哥哥的,怎么可以因为有个弟弟不理你,就杀掉他呢。但周朝刚刚建立,还要依靠吕尚继续保持稳定,巩固发展,周公的敬德保民也得让位于权力,如今你再要倡导周礼,我认为你的目的不在倡导周礼本身。

  孔子还要争辩,老聃道:好的商人,走路时会把贵重的东西藏好,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去除掉你过多的欲望和察颜观色的本领吧,那对你是没有好处的,我所能给你说的,就这些了。

  孔子知道自己想推行周礼的想法无法得到老聃的支持,便提出了他的第二个要求:说我想写本书,完成后能不能被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收藏?

  在今天看来,这是个很小的要求,但在当时,这个要求,基本上和要把我写的书当成中央党校的选修课是同等情形的。

  老聃自是不答应,孔子求得没办法了,老聃便说“圣人述而不作。”

  孔子出来后,大家问孔子对老聃的印象,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我们接着要讲的,是那个真正与<道德经>产生有关的老子身上发生的故事。


商末周初之时,文真要众仙不得干扰世间,但可轮流入世,传道于世间,于是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但论先天条件,无疑是老子一族最为优异。可想而知的是,这一家族,数百年来都在研习伏羲与周公思想,并且传授他人,因此,若论对伏羲和周公思想理解最透彻者,非老子一族莫属。也就是说,这世间,理解龙马氏所代表的L星和H星思想最透彻的人,只有老子一家,但不足是,虽透彻,却并没能真正全面学习和了解L星和H星人的哲学思想。

  此时文真已然睡去,伏羲不理世事,只有法藏在常务值班,因有了<易经>和周公思想数百年的铺垫,人们的认知已然到了可以提高的阶段,法藏也欲寻代一合适的思想传播者,故由自己的故地,西倾山一路东来。

  当时,法藏的备选人有两个,一个是尹喜家族,一个老子家族。

  选尹喜的原因,一是尹喜的职务,他的职务是周至关令尹,外兼职天文馆馆长,一直是在终南山下楼观台观星望气,更容易理解天地之序,生生不息之理,也更懂生长收藏之理,因此专业基础过关,另外,尹喜出生地,离法藏点化伏羲的地方极近,法藏曾与尹喜有一面之缘,因此,有天然的亲近感;但不足之处,是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缺少宏观认知。

  选老耳的原因,是老耳的职务,他的职务是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央党校校长,更懂伏羲与文真的思想,如果自己再教导一下,那么其思想体系将更为完善,缺点是,他缺少观星望气的经验,理论有余,实操不足,怕无法做到由术至道的境界。

  因此,法藏的东南,是考察二人,而收其一。

  后来,距天水、宝鸡、西安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当时天水到宝鸡的河道被堵塞,泾河、洛河河道也被堵。此时文真已没身离世,法藏自言说,当初文真到岐山去,要生化万物,然而机缘巧合,却被姬旦发现了那土的存在,动了下。到现在三百年过去了,地上的山川与天上的九星之间没能协调对应上,因此导致此灵失序,应当加以化解。等到第二年时,岐山因为积了太多的水,山崩地陷。

  这时老子家族说:以前,周朝是在渭河以北兴盛起来的,得地利于歧山,有岐山这样便于生养的地方在。现在,渭水河道被堵到了下水来,歧山因为积聚了过多的水而导致山崩,这是水土没有生化好的缘故,不但山川气灵失序,民意也得不到显现,正是因为这样,才发生了这样的事,周朝的时代快要结束了,最多不会超过十二年了。

  法藏听了老子家族的说法,知其间接地道明了事情的原委,而歧山是三百年前的无极生化之地这样的秘密,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出来的,更是少有人指出这次事件的原因,是因为地上的山川在斗转星移时没有协调感应上的缘故。

  因此,在心中给老子家族,自然加分不少。后周衰,正值图书馆馆长由老耳担任时,他无意为官,有意观星望气,知盛衰之理,在当时,天下观星望气之所,唯楼观台为佳,楼观台的负责人。

  法藏告诉尹喜,老耳即将西行前往周至关的事,要身为周至关令的尹喜相机引导。尹喜得到法藏的旨意,心理非常高兴,没等李耳到周至关,自己便提前赶往老子家中拜访,结果当时在函谷关与老子相遇,一同到达位于终南山下的周至关。 当时,在李耳身上还出了件奇事,在他们路过终南山下,快到楼观台,歇息之时,从山中走出一头兕兽来。

  这兕兽,已经有近三百年没在世间出没过了,很多人只听说过兕兽之名,却不曾见过,其他人都躲避了开来。老耳也有意牵牛离开,那兕兽却不走,一路跟到楼观台,后来成了老耳的坐骑。因此,老耳骑的不是大青牛,而是兕兽,一种商末周初存在的类似犀牛的动物。

  到周至关后,二人观星望气,以知周之气数,后二人决定辞官归隐,当是尹喜假称有病,需回家休养,因渭水河道塞乱,无法通行,便绕道经关山、清水,最后于老耳一同到达天水伯阳乡,也就是尹喜的老家。

  李耳到伯阳乡后,尹喜派人将老耳家人一同偷偷接来,后来东周兴起,因周代的官员都是世袭的,老耳不愿自己的子女出去继承自己做官,也不想让周室的人访得,便要子女都以李姓自居,不再姓老。

  老耳住在天水之时,一日过渭水,有一人观水自叹,鱼将隐矣,子知为何?!

  李耳见其人双眼温润,平和之气若存在失,知其不凡,实言道:余守周室之典礼。昔日周公初定,谓,世间众人,皆为天子,其德行为大者为长为尊,为长为尊者,知道而德行,知道者,知四时之行,顺四时之行,则百物得生,应八时八方之理,则可断万物气数,以减众生之苦痛也;'

  法藏道,子所言者皆大,大道入耳不入心,何益?老耳回答说:入心者行,行为德,是为心之声也,明德者明心,故行者,明心而普施也,德行者,知道而明德,明德而普施,以泽万物,故是时,为兄长以其德行之,为伯仲者,以其德行而生,为叔季者,以其仁义而化众,是以有礼而得成,道德仁义常有施行,是为礼也。

  法藏道,我闻周公之礼,唯不见周公之德,何以故?老耳回答道:礼者,养也,养者,和美之纲也。人无手足,而纲无举,今周室微弱,犹如人不生手足,周公之礼不为世人所知其本也,余亦隐也。法藏道,鱼失其渊则归海,今渭水堵塞,鱼失其渊,水土相作,混沌初成,是有生化。大道相化,民得智者,智者丧,而言仁义,仁义失,而言道德,道德丧,复归其根------

  李耳道:子知万年之变数,亦当知歧山之变,何任其化之?法藏言,时不因冬寒而节其期,水不因草生而绕其经,是有冬寒,而生春暖,是因有水经,而滋化诸物,万物并作,生生化化,时不与春便,春可借花暖,水不绕弱草,万物可相扶以生。故水草相依,水化草而不为其生,草相生而不以水为怨。

  上面的文言不易看懂,我们讲其中一部分,当时老耳问法藏,你既然知道岐山生化有变,气灵失序的事,为什么任其发生,而不加以改变?法藏回答说:四时运行的时候,不会因为这个冬天太寒冷而缩短,渭河水从河道流过的时候,不会因为那儿有棵草在生长,而绕道经过。正是因为有了冬天的冷,才蕴化出了温暖的春天,正是因为有渭水从这儿经过,才滋化养育了众生灵。所以才有了万物并作,生生不息。

  虽然四时运行时,并没有专门帮助春天,但春天却可以得到各种花草的暖意与支持;虽然水并没有因为要保住一棵小草的性命而绕道,但世间万物之间,可以相互扶助而生。所以,水和草往往是共存相互依赖的,水可以生化草,并不会具体去帮哪棵水草,水草间可以相互帮扶,不必怪怨水的不仁。

  也就是说,大道无情,不分善恶,不亲生不恶死,世间才能运行不止。

  有一次,法藏、老耳、尹喜三人都在,门口来了几个人,抬了一个病人,说是在田地里去除污水时,被水生动物咬伤感染,命将不久,请求救命。他们先求老耳,老耳说,我不能救,你可以找你们当地的一个巫医,他能救你,坏处是远一点,但可能还能赶到。当时那人求个不停,尹喜知道法藏肯定能救好,便看着法藏说,请尊者施善,救其性命。

  法藏说道,我不能救,望找他人。当时法藏和老耳都见死不救,只余下了尹喜,尹喜虽没有十足的把握,但知道自己能救好的可能性十分的大,便准备施救。但就在他准备施救时,那几个突然间都幻化成了影子,全都消失了,屋子里面只余下他们三人,到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刚才的人,是法藏幻化出来的。

  法藏言说到,尹喜为人,可感怜人生之多艰,救人性命,若以人命论之,其德厚于天;若以天道论,有生有灭,其德不违自然之道,当不强生,不恶死,不轻生,不重死。老耳若救人性命,定合了人性,却违了天道,你若不救人性命,定合了天道,却违了人性。世无对错之后,却有轻重之别,老耳心中,以生生不息为重,尹喜心中,以人间性命为忧,我欲传生生不息,生长收藏之理于世人,故老耳为最,你可辅之。

  这件事后,法藏定下传法的主要对象为老耳,但尹喜可以一起学习。后来有一次,老耳与尹喜商议如沟修渠以灌概农田帮助众人的事。尹喜问道,为什么这次你主动愿意救助别人了,李耳说,救一人性命的事,你应当做,但我和智长(法藏)不可以做,修渠建路为善千人的事,你我可以做,但法藏不能做,大道之行,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是为德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耳不但学习了伏羲和文真的思想,也得到了法藏的亲传,成为真正的文明的思想传播的集大成者。而老耳本人的祖上,是'白兕妖王'转世,白兕妖王见文真时,已为阴身,他生前,是一只纯白色的兕兽,体形高大,统领整个兕群,后被殷人所杀,并在他的头骨上刻了字。他死前双目圆睁,死后冤魂不散,化为人身,一袭素衣,经常与殷人做对,人称白兕妖王,后来大家也都将他称为白兕妖王或妖王。

  当时的妖并不是贬义词,而是准仙人的意思,指那些还没有位列仙班,但已被列入考察对象的高灵。当时仙界排斥的并不是妖,反而,与妖是极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受排斥的,只是魔,因为有些妖等待了千年之久,却没能位列仙班,一时怨愤之情难已言表,做出一些不善之行了,方才有了一念成魔之说,又因魔大多自妖中出,故,妖魔二字,成了贬意词。

  白兕妖王及族群,曾受虐良多,后协助文真平定轩辕神族,后来众仙都做了散仙,唯独白兕妖王不肯成仙,文真问他是何缘故。白兕妖王说,我生前被人诱杀,连头骨都被人扣存,深知人世之险恶,又如何安心做得了散仙。此后若能辅佐尊者尚好,若不能辅佐,做一凡人,也未尝不可。文真当时告诉白兕妖王,他有两个职位可选择,一是投胎去做图书馆馆长,二是去楼观台做天文馆馆长,白兕妖王后来选择了图书馆。所以,当老耳经过终南山下之时,兕兽的跟随和出现,等于白兕妖王及期部下,给老耳投了一张信任票。

  后来,老耳成了法藏的正式弟子,尹喜成了旁听者。法藏收老耳,定下的第一条规矩,就是'述而不作'。述而不作,是指在讲故事时,尽量做到全面地陈述事实,而不夸大或缩小某方面的事实,不有意隐瞒重要情节或内容,否则,会在传递信息时误导人们的认知;

  二是对伏羲、周公(文真)和法藏的思想,要准确全面传递,不能有意曲解。这就是'圣人述而不作'的缘起,后来老聃拒绝孔子要将自己的书列入周王室图书馆时,也用的是这一条,意指你的儒家思想,是周公思想的歪曲,只有周公思想的形,没有其实质,因此拒绝。

  但孔子出来时,弟子问拒绝的原因,孔子又不能告诉实情,便对'述而不作'这一思想立即进行了扭曲,说圣人只说不写,所以我不写了,你们写吧。正是因为这一思想,以及前文中老耳与法藏的对话,后来尹喜在写<老子>一书时,将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讲智,也就是规律的认知,后部分讲慧,也就是知道易行。


  在<老子>一书中,道泛指一切规律。共指三方面的规律:

  第一,自然规律,也叫天道,比如说零度以下,水容易结冰,零度以上,冰容易化水,人饿了,就想吃东西,这是自然规律。

  第二,是指社会规律,可称地脉,是整个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一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些准则。

  第三,人性规律,或称人伦,比如说,人道主义思想。

  德是按照规律去办事,指行为,因此也叫德行。道德二字,就是指按崇尚规律,按规律去办事。

  比如按一定时期的社会规律来讲,认为西红柿是用来吃的,有人把西红柿扔在地拿脚踩,这是没有按照规律办事,因此,人们管浪费粮食的行为,叫做不道德。

  但是,在有的地区,人们认为在特定的某一天,西红柿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踩着玩,那么,你把人家用来踩着玩的西红柿,收回去做菜,大家也会认为你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因此说,道可道,非常道,是指,一切规律,都是能够被认知的,但规律本身,是会时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不但要认知规律的本身,还要认知到这一切的变化,也就是易。

  而当时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拿周公的思想来说事,但往往都是对周公的思想进行借题发挥和随意曲解。

  因此,老耳强调去名而观其实,原因是'名,可名,非恒名',以周公的思想为例,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是周公,后世的孔子,也常以'梦见周公',来暗示他得到了周公的真传,所以,如果执着于一个名词或表面现象,将永远无法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与本质。

  比如,传统文化这个词,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只知道二百年,那么,<弟子规>、满清祭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每年在北京天坛地坛上演的长辫子祭祖,会让中国人觉得那才是我们的传统礼仪;如果你把中国的文化定义在宋代,那么,存天理,灭人欲便成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你定位在汉代,那么,董仲舒等人的儒家思想变成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其实,汉朝到现在,也只有2000年。

  你把眼睛放在2000年之外,你才会发现真正的神州传统文化,这些包括,天人感应,阴阳互存,五行相运(讲能量间的生克耗助泄),四仪八卦(讲信息的频率),以及生生不息,生长收藏。而这些真正的传统文化,也是最先进的宇宙思想,被虚假的知识所掩没,变成了伪学,而汉秦皇武帝等禁止学习这些知识,传播这些知识的人,变成了伟大英明的领袖。

  好处是,<道德经>被传了下来,虽然很多人根本就看不懂。不是因为书写得太深奥,而是你在秦汉之后,学习了太多伪文明伪文化,站在伪儒家的思想基础上,如何会真正接受与他相左的思想体系,余下的,只有各种扭曲,所以你推广本文是多么伟大而重要。

顺便提一下老耳的归宗,老而年老之时,一路西行,到达渭源和临洮交界处的西顷山区域,那个地方,是法藏生活的地方,去见法藏。而他的家人后代,也都生活在离此不太远的陇西,至今,陇西仍为天下李姓的宗庙之所在。
我们接下来讲,<周易>背后的故事。

With the depth of the soul

本期:《天书推背图之谜

不算命不看风水,不参禅不悟道,无任何宗教信仰,唯一信仰共产主义之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无知者随缘,无知者唯眼耳鼻舌身意所及声香味触法之境。

一玹氏:心虚空似忙茫宇宙,随俗随果同梦同戏;绝学当为苍生共享,十界全书苍生当闻,开创活禅之学留于百年之后,活禅原创广摄诸学,随心而录随缘而发,玩耍百家经典,问鼎最妙世智。关注转发令应得闻者能得闻STRING'S →

苍天茫茫生者忙忙;一弦者,孤弦独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