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可染、刘海粟、启功,这样评价他!

 昵称40044036 2017-05-27




'画理画外',让您发现不一样的美?




黄秋园先生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扑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像秋园这样的大家长期被埋没是我们工作的失误。整个中国美术史上能作积墨的不多,成功的更少。在积墨法上有突出成就的有龚贤、石溪、近代的有黄宾虹,再就是秋园先生了。中国画艺术是在发展中的,决不是到了穷途末路,黄秋园先生的艺术成就再一次说明了中国画强大的生命力。

——李可染先生


黄秋园先生是江西人民优秀的儿子,我中华民族杰出艺术家,他的画体现了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创造力。工笔崇唐,功底扎实,以元人松秀之笔,取宋人构图,又得明末清初诸家之长,是自学成才的代表,作品证明了中国画并无所谓“危机”,而是生机鬱勃。化古为新,人们正在认识他,他必将给祖国带来光荣。

——刘海粟先生


秋园健笔是人豪,近比张爰远石涛;首夏晴窗开卷处,海天如镜映映霜毫。其一,大痴脉远应无忝,大涤堂高敢入林,举世易言师二石,几人布地墨抛金。其二,黄秋园先生画驰骋丛横,一似石涛济禅师,何赖耶识,奔来笔下,纸上精金,自有真鉴,生前不获入社,何损千秋耶。

——启功先生



山水册页 32cm×28cm 1937 作


寂 寞 之 道

黄 苗 子



 

绘画是一门危险的事业,由于绘画可以成名得利,有的利欲薰心的人,便以绘画为猎取名利的手段,全心全意走这条歪路,结果欺世盗名,阿谀取容,这就和市侩政客没有区别。这种人即使能自我膨胀一时,也只是萤光一闪,便归寂灭。

但是画家并不回避合理合法的名利,画家应享有其神圣的劳动所得,只是不肯算尽机关去争名夺利而已。这一个分界有时并不那么清楚,但人的品质作风,历久自不能逃出社会的目光。

汉宫图 110cm×82cm 1948 作

不过世事十分复杂,艺术的历程也十分复杂。像毕伽索那样的幸运儿,很早就享有盛名,一直到九十岁后他逝世为止。他有舒适的环境和自由的创业天地,能够无限地发挥他的才能,并且死后还享有更高声誉的,古今来没有几个人。而生前饱尝贫困失业之苦,默默无闻,像梵高这样到了一百年后,才名震寰宇,一幅名作标价在数以千万美金计的,古今来也是少见。艺术家的命运,并不完全依托于他的艺术成就上。命运播弄人,是并不管他什么“家”或什么“才”的。

真是无巧不成话,傅抱石先生和黄秋园先生同是江西人,同是当代画家,同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傅先生生前就已享盛名,而黄秋园先生直到他身后五六年,才有人发现他一辈子默默耕耘的惊人收获。“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这是后人为艺术家而发的感慨,艺术家本身,则并没有为这类的事情耿耿于怀的,因为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毕竟是艺术家本诸良心的感情寄托。

清荷图 41cm×38cm 1978 作

每个人的艺术历程不同,有人很早就成就卓越,直到晚年都不断地在飞跃(例如张大千),但也有人早年成就不大,直到晚年,才得心应手地开辟自己的道路,超迈前人,成为大家(例如齐白石),有的人下笔便高,有的人虽有志作画,但一辈子不能成为出色的画家,如此等等,不仅和天分、修养有关,也和时代环境及个人的家庭条件、社会经历有关。黄秋园出身于破落的书香门第,这对他立志于绘画,有很大的关系,幼年从师学过画;二十岁卖画为生,也到武汉、长沙等地开过画展,一个年青的穷画家,流浪到各地开画展,不遇知音,迍邅的遭遇是难免的,第二年抗日战争开始,他在银行觅得一小差事,随着战争播迁到过江西各地,虽然也开过展览会,卖过画,但收获更大的应当是他能离开南昌,在泰和、宁都、吉安、赣州等地过着八年战时生活,饱沃南州风景,这对于一个画家,既是生活积累,又是山川陶冶。抗日战争中国知识分子离开都市流浪到广大土地上,这是绝好的磨练场所。不但见世面、增知识,和老百姓共甘苦,因而在艺术创作上,在生活感受上都使人变化气质。黄秋园先生的作品,气势雄峻,应该说和抗战八年使他得到的许多感受有关。如果说,在裱画店工作,使他得到开眼界的机会,那么,抗日战争的流浪,就使他得到扩心胸的机会。三十五年任银行小职员的业余画家,能有这样成就,单纯的勤奋和天赋还不够,黄秋园的许多技法,看得出是来源于宋元及明清闻人的传统。已有人指出。他从王蒙、从石涛、石溪以至于董源、范宽、黄子久的皴擦结构中,吸收消化而完成他自己的笔墨风格。黄秋园未必都见过董源、范宽、黄子久、王蒙、二石的原作,但是,现代印刷术的进步,国内大量画册的出版,都给予黄秋园以拜老师的机会,谢稚柳先生就并不讳言,他早年学陈老莲的风格,就是从珂罗版画册中揣摹开始的。虽然印刷品与原作有时相差甚远。

书法 60cm×52cm 1974 作

我深刻体会到: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条件,除了勤奋努力之外,善于吸收和具有高品味是重要的,很多人有比秋园先生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但是不善吸收,或眼光庸俗,画品不高,这样,即使辛勤一生,结果也只是艺术的门外汉。善吸收和高品味,既需要天分,也需要各种艺术修养。为什么黄秋园不追求清末钱吉生、吴谷祥那一派人物山水,而上溯宋元、王蒙、二石?这就是品味问题,为什么许多人学石涛,但张大干、黄秋园等之外,有成就的并不很多。(不是学了皮毛,就是一味求怪),这就是善于吸引和扬弃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语言可以表达尽致的。

黄秋园一生,默默无闻。这六十五年的生命,都献给了艺术。他的社会地位,在他退休以前只是南昌市人民银行都司前街办事处的美工人员,给办事处画画广告,写写标语的;他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都没有得到。这就使我想到齐白石老人的一句金玉良言:

“画者,寂寞之道!”

花鸟 28cm×28cm 1964 作

所谓“寂寞之道”,就是有决心把个人的荣辱名誉,声色货利置诸脑后,全心全意为自己的艺术事业是鹜。这本来在古代、尤其是现代社会都极不容易做到的。齐白石能领会这一境界,正是因为他经历了六十年的寂寞。“不为人知”,他在北京住在徒弟瑞光和尚的庙里,经常受到贫困的袭击,但他不去奔走权贵,“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他日夕揣摹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绘画艺术。他经常经过北京西城舍饭寺,曾感慨地写出“曾无一饭舍五齐”的诗句,终于水到渠成,齐白石从七十岁起,艺术来一个突破,以至名满天下。这都是“甘寂寞”给予他的好处。黄秋园长期住在南昌,僻处西江,又因为无名。自然是门无车马,自然就赋予他一个良好的“寂寞”条件,他免于应酬,既没有官僚,也没有奸商去逢迎酬酢。这一“寂寞”环境,就使得他能专心致志于自己艺术的思考和提高。恰恰说明,“寂寞之道”是艺术家的箴言。黄秋园的作品,特别是在他一九七O年五十六岁提前退休在家,直到一九七九年病逝这九个年头,是突飞猛进的,原因是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全部在“闭门思过”。谁也不轻易互相往来,“寂寞之感”和家国之忧,更加沉重,画家有笔,有火热的心,就完全寄托于作品之中,鲁迅所谓“我以我血祭轩辕”者,其庶几乎?

了解到这个时代背景,才更了解秋园先生的作品。

在复杂的世事中,一个画家的成败,不完全系于个人的天分与努力。也系于政治、社会等等外在条件。黄秋园的一生,和所有画家一样,外在条件在支配着他。他身后的得名,外在条件也起着重要作用。在画家的作品都不许出国的时期,香港以至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做梦也想不到江西会出一个黄秋园其人的。

山水册页 32cm×28cm 1937 作






黄秋园(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退叟等。秋园先生于一九七九年因病去世,享年65岁;逝世五年后,他的作品公诸于世,震撼整个画坛。一代宗师李可染先生叹出:“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一九八七年中央美术学院追聘秋园先生为名誉教授。中国画研究院追聘秋园先生为荣誉院委委员。

秋园先生长于山水、工笔、写意兼擅;水墨、青绿并能,其界画功力为现代仅见。且兼工人物、花鸟,能诗善书,精古字画鉴赏,修养全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