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材的药性是如何确定的?

 小P民的书房 2017-05-27
这是一个好的问题。那么先回答问题再来谈这后面的真相和背景。入什么经是医家自己逻辑推理和猜测出来的。药性是上古圣人吃下去用身体体悟出来的。
任何学问都有正法,像法和末法。以时间来看上古到唐代是正法时代,宋金四大家开始到民国是像法时代。49年后所谓的中西医结合进入末法时代。正如诗的高峰在唐朝,词的高峰在宋朝,而中医的高峰在汉朝。因为《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都是成书在汉朝。
中医是由上古圣人所创立的。而这里面有三个学派1.扁鹊仓公学派,长于脉诊,《史记》有详细的记载,可惜后面失传了。不过好消息是扁鹊的医术在考古中被发现在,现在正在整理中(很期待啊)。2.歧伯黄帝医方学派,以针灸为主,以《黄帝内经》为代表 3.神农伊尹经方学派,以《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难经》《小品方》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的正法,到唐朝为止。
唐朝到宋朝可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中国的社会结构完全是大变样了。之前是贵族世家社会,之后是平民社会。很多家传的学问失传了,连医家的度量衡都改变了。宋金四大家开始,他们开始用内经的五行,五脏,经络体系去套经方的汤药体系,而且弃圣人之方不用,自己创立了时方体系,于是现在大家黑的中医终于成型了。就是吃么吃不好,吃么吃不死,同样的毛病,每个医生开的药方都是不一样的。在《神农本草经》里只有五味四气,是没有归经的。归经的就是宋金四大家弄出来的伪科学。
所以要学中医看唐朝以前的医书。至于说怎么在复方中看到单个药物的作用看《本草疏证》,它是用《伤寒论》不同方字有无同一个药材的主治倒推出《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如果想知道圣人是怎么组方的看《辅行决》。最后想表达对上古圣人(道家修行者)的敬仰,是他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药性包括: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辛、甘、酸、苦、咸。

此外还有归经,和升、降。

四气五味,实际还要包含平,并对应五色。

如果我们的世界观是基于“阴阳五行理论”的,我们就会用另一种眼光去观察世界。

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外观颜色、状态,就决定了它的性味。


五色五味,这个是很直观的。

至于为什么“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辛、甘、平属阳,酸、苦、咸属阴。”,“青宜酸,赤宜苦,白宜辛,黄宜甘,黑宜咸”……还是来源于《黄帝内经》,随后再谈……

药性详记之一

二. 常用药性记忆:
(性、味标注不全的,参照药名记忆)
1.辛温、辛凉解表药:
a.麻黄发汗散寒,行水宣肺平喘,
熟地杏仁相助,症结阴疽消散。
(在消散症结和阴疽时,多配以熟地和杏仁)
a. 桂枝解表和营,活血通络温经,
水饮心阳可取,上肢关节横通。
(治水饮,助心阳,上肢关节痛时尤佳)
a.荆芥微温辛解表,风热风寒都可找,
透疹止痒皮肤病,止血散风不能少。
a.防风辛温发散,肝风感冒风寒,
筋骨风寒湿痺,肠风便血可煎。
a.紫苏辛温和胃好,降气消痰苏子炒,
叶能散寒梗宽中,理气安胎功效巧。
a.二活辛温发散,风湿上下分管。
(羌活多用于治上半身的风湿;独活多用于治下半身的风湿。常共用)
a.白芷辛温止痛,风湿通窍排脓。
(主用于鼻炎,通鼻窍,并可用于止腹痛,抗风湿,排脓等。)
a.细辛窜透开滞,头面诸风百疾,
鼻塞风寒痹症,开胸又通肺气。
a.藁本辛温发散,头痛感冒风寒。
a.辛夷祛风通鼻窍,上焦风寒宣肺要。
a.苍耳甘温治鼻炎,风湿周痹头痛痊,
疥癣痒疹麻风病,瘰疬疮疖膏药传
(治痹症可入膏药使用)
a.香薷解表化暑湿,利水消肿肾炎急。
a.生姜辛温发散,和胃止呕常见。
a.薄荷辛凉发散,风热头痛外感,
麻疹风疹皮痒疹,消食下气除霍乱。
a.菊花甘寒,清肝治眼,风温初起,解毒效全。
a.牛蒡子除热散风,咽喉痒咳嗽疼痛,
辛苦凉宣肺透疹,扁桃炎热毒也中。
a.蔓荆(子)辛凉散风热,凉肝明目头痛借。
a.浮萍辛寒发汗准,利水麻疹荨麻疹。
a.蝉蜕咸寒,风热外感,退翳透疹,风症痉挛。
a.柴胡苦平表里和,疏肝解郁功效绝,
退热升阳和少阳,中气下陷又治虐。
a.葛根性平味甘辛,解表清热透疹真,
升清止渴煨治泄,头痛项强寻葛根。
2. 泻利药:
a.大黄通经活血,消痈实热便结。
a.芒硝咸苦寒通便,症瘕闭经又软坚。
a.番(泻)叶甘苦寒凉,火热便结可尝,
小量进食开胃,忌于月经痔疮。
a.芦荟苦寒能通经,能消疳积又杀虫,
凉肝明目又泻下,囊装吞服须记清。
a.火麻仁甘平,增液大便通,老年产后热病后,偏入血分唯此中。
a.郁李(仁)平苦辛,行气开幽门,润肠又消肿,大肠脾气分。
(此药专入大肠经、脾经的气分)
a.蜂蜜凉甘,润肠通便,肺燥咳嗽,老幼可餐。
a.木通苦寒,通淋通经,又通两便,心火下行。
a.通草甘淡性微寒,表症兼湿渴又烦,
胃气上达而下乳,清泻肺热小便难。
a.茯苓甘淡,利水除湿,宁心止泻,又能益脾。
a.藿香辛微温,芳香化湿真,湿困脾胃表湿症,和胃止呕治恶心。
a.猪苓甘淡性平,专主利水消肿,脾湿淋浊黄疸,常配泽泻同用。
a.泽泻甘淡性寒,湿热结于肝胆,膀胱三焦之水,淋症结石可选。
a.车前(子)甘寒,利水清热,淋癃水肿,明目止泻。
a.滑石甘淡性寒,通淋止渴不难。
a.石韦微寒苦,湿热淋症取,肺经气分热,淋癃多配伍。
a.萹蓄苦平疗热淋,清利膀胱湿热勤。
a.海金沙、甘淡寒,湿热沙石利尿全。
a.瞿麦苦寒利小肠,膀胱湿热心热强,
善治血淋入血分,祛瘀孕妇切莫尝。
a.金钱(草)甘苦微寒, 清利膀胱肝胆,
肾经湿热能通淋, 利水排石不难。
a.冬葵子甘寒通淋, 通乳汁滑肠功臣。
a.薏(苡)仁甘淡首利湿, 舒筋排脓炒健脾。(微寒)。
a.防己通行经络, 祛风利水也可(防己苦寒);
木瓜利湿理脾, 酸温舒筋活络。(本条介绍2味草药)。
a.茵陈味苦性微寒, 清热利湿退黄疸。
a.冬瓜(皮)甘寒利尿, 各种水肿都到;
其子味甘微寒, 排脓利湿法妙,
清肺降痰肠肺痈, 痰热大便干燥。
a.五加(皮)性温味辛苦, 利水消肿壮筋骨,
腰膝酸痛风湿痹, 北加利湿南强骨。(北、南五加之别)
a.玉米须、味平甘, 胆结石、胆囊炎,
利胆降血压, 黄疸型肝炎,
糖尿也可取, 水肿因肾炎。
a.抽葫芦甘平利尿, 消水肿水臌有效。
a.芫花大毒辛温, 逐水兼除痰饮。
a.(甘)遂(大)戟苦寒有毒, 泻逐水饮可取,
功在三焦有分工, 水在经隧脏腑。
(甘遂泻三焦经隧之水,大戟泻三焦脏腑之水)
3. 补益药:
(1)补气药
a、人参大补元气, 安神补肺健脾,
益气生津补五脏, 扶正救脱可给;
党参功小力缓, 益气补血健脾,
可治肺虚咳喘, 救脱量大莫提。
a. 黄芪托毒固表, 甘温补中利尿。
a. 白术燥湿温苦甘, 益气生血胎也安。
a. 山药甘温补脾胃, 固精止带益肾肺。
a.黄精补脾也养胃, 性味甘平润心肺。
a、白扁豆味甘性微温, 消暑湿健脾养胃真,
养正气不腻又不燥, 健脾胃炒用要记心。
a、大枣甘温补脾胃, 止泻生津强壮贵,
缓和药性又解毒, 益气养血脏燥配。
a、甘草甘平又补脾, 清热解毒又缓急,
调和百药也润肺, 配合抗痨咽炎使。
(2)补血药
a、鸡血藤、甘苦温, 通经活络又强筋,
贫血经闭经不调, 腰膝酸痛补血跟。
a、当归微苦温辛甘, 补血活血润大便,
调理月经冲任脉, 性动而走妇科专。
a、白芍微寒味苦酸, 养血荣筋痛可缓,
柔肝安脾‘痛泻方’, 调理经血胎也安。
a、生地味甘微苦、寒, 清热凉血治不难,
滋阴补肾阴虚热, 用于消渴配黄连;
熟地性温生精血, 即能滋肾又养肝。
a、(紫)河车名胎盘, 性温味甘咸,
大补气和血, 虚损治不难。
a、枸杞甘平滋肾肝, 益精明目精血添。
a、(何)首乌苦涩熟味甘, 养血益精补肾肝,
瘰疬疟疾乌须发, 微温滑肠润大便,
温而不燥补不腻 , 性质平和易久煎(久煎即长期服用)。
(3)滋阴药
a.龟板味咸微甘凉, 滋补肺肾也潜阳。
a.鳖甲凉咸、散结软坚、滋阴清热、潜阳平肝。
a.旱莲草、甘平酸, 凉血止血肾阴添。
a.(山)萸肉微温酸苦涩, 补益肝肾强身体,
涩精止尿又敛汗, 五味枸杞可代替(无萸肉时两药代之)。
a.沙参甘苦微寒, 清热生津不难,
北沙肺胃阴虚, 南沙肺热外感。
a.麦冬甘苦寒微, 滋阴利咽润肺,
温病伤津烦渴, 养阴清心益胃;
天冬性寒胜麦冬, 阴虚火旺消渴汇。(此条介绍麦冬与天冬)
a.石斛甘淡凉, 滋阴养胃强,清热又生津,益肾壮骨尝。
a.玉竹甘平滋气血, 平补肺胃不用说,
益阴润燥代参地, 温病后期口中渴。
(本药可同时代替人参和生地)
a.百合平甘, 心清神安, 敛阴润肺, 阴虚心烦。
a. 女贞子甘苦性平, 补肝肾养阴益精,
除虚热聪耳明目, 乌须发气分兼清。
a. 桑葚(子)甘凉, 补血滋阴, 聪耳明目, 滋补肝肾。
a. 黑芝麻甘平补肝肾, 乌须发补精肠滑润。
a. 牛膝苦平酸, 强筋补肾肝,散瘀破症结, 下行引药先。
(4)补阳药
a.鹿茸甘咸温补, 益精助阳强骨,养血遗精阳痿,肾虚腰冷酸楚。
a.鹿角甘温补肾阳, 活血散瘀消肿良。
a.鹿(角)胶甘温补下元,崩漏精血皆可攀,
阴中之阳通督脉, 带下阴痒病早全。
其渣力小性相近, 食少便溏脾虚寒。(其渣即鹿角霜)
a.沙苑(子)甘温, 固精补肾, 遗精阳痿, 性欲振奋。
a.肉苁蓉补肾壮阳, 酸咸温通便润肠,
肾虚型腰痛阳痿, 不孕症子宫寒凉。
a. 巴戟(天)补阳入血分, 风寒湿痹辛甘温,
寒疝腹痛肝肾虚, 阳痿早泄效果真。
a.(淫)羊藿补阳强筋骨, 辛甘性温风湿祛,
肢麻痛酸因风寒, 精少肢瘫肾阳虚。
a.(补)骨脂大温固下元, 辛苦助阳脾虚寒,
性机减退腰膝冷, 阳痿泄泻遗尿痊。
a. 益智(仁)辛温温脾肾, 摄唾缩便燥脾进,
脾胃虚寒腹中冷, 呕吐腹泻脾阳振。
a. 仙茅辛温有小毒, 温肾壮阳阳痿除,
腰膝冷痛吐酸水, 高血压症因肾虚。
a. 菟丝(子)辛甘温, 益精补肝肾,
阳痿遗精腰膝痛, 贫血流产妇科跟。
a. 杜仲微辛甘又温, 补益肝肾强骨筋,
肾虚胎动与胎漏, 伤科断仲常相跟。(杜仲、续断常合用)
a.续断辛苦性微温, 接骨安胎补肝肾。 ----40
a.狗脊温甘苦, 腰膝风湿取,
老年腰痛腿软症, 脊髓关节肝肾补。
a.蛇床子辛苦性温, 阳痿症壮阳温肾,
白带症滴虫顽癣, 暖子宫宫寒不孕。
a.阳起石、微温咸, 不孕病因子宫寒,
补肾壮阳治阳痿, 阴部冷汗早早攀。
a. 韭(菜)子辛甘温, 补肝又温肾,
遗精与白带, 下元虚冷真。
a.(酸)枣仁敛汗甘酸平, 养肝宁心安神灵,
肝胆血虚不养心, 心烦不寐爱做梦。
a.柏(子)仁甘平养心, 润燥通便安神,
补养心气心血, 思虑心脾受损。
4. 理气药:
a.陈皮温辛苦、 消胀止呕吐 、 燥湿化痰找、 开胃进食欲;
青皮同陈皮、 破气消滞取、 疝气疼痛可、 降逆疏肝郁。
a.枳实微寒苦破气, 消积除痞又导滞,
胃肠积滞大便结, 胃肠结气心下痞;
枳壳理气消胀好, 枳实破气消积滞。
a .沉香辛苦微温, 降气平喘温肾。
a .(白)檀香辛温利胸膈, 调脾理肺吃饭多,
心腹疼痛胸膈胀, 宣散气郁记心窝。
a. 柿蒂平苦涩, 降气止嗝逆。
a .旋复花辛温苦咸, 能行水降气化痰,
胃上逆嗳气呕吐, 肺不降咳喘多痰。
a .薤白辛温助胸阳, 胸中气滞活血良。
a .苏子辛温消痰, 下气止嗽平喘,
也可温中降逆, 利膈开郁不难。
a .莱菔(子)性平辛甘, 也能降气平喘,
食积腹胀能理气, 生熟升降差远。
a .白(豆)蔻辛温能行气, 止呕健胃又化湿。
a .草(豆)蔻辛温能温中, 中焦寒湿胃脘痛,
燥湿开郁又破气, 芳香燥烈要精通。
a. 砂仁辛温能行气, 消化开胃又醒脾,
引气归肾又温肾, 脾胃虚寒又化湿。
a .荔枝核、本甘温, 专治疝气和奔豚。
a .川楝子、味苦寒, 治疝要药又疏肝。
a .香附微苦味辛平, 通行八脉十二经,
行气定痛又疏肝, 血中气药调月经。
a 木香辛苦温行气, 疏肝开郁健胃脾,
胃肠气滞湿不化, 配于黄连治痢疾。
a.厚朴辛苦温下气, 消胀除满又燥湿。
a.槟榔辛温, 降气破滞, 行痰下水,杀虫消积。
a.乌药辛温缩小便, 温肾治疝下焦寒,
行气宽胀中焦冷, 顺逆止痛记心田。
a.香橼苦温辛酸, 宽胸调气化痰,
胁痛腹满肝气滞, 醒脾畅肺治气喘。
a.佛手辛苦酸性温, 肝胃不和胸胀闷,
理气和中也治呕, 气滞胃痛食不振。
5. 寒凉药:
a.石膏辛甘性本寒, 清火退热止渴烦,
胃火牙痛阳明热, 温病热疫肺热喘。
a.黄连苦、黄连寒, 清热解毒凉肝胆,
心胃之火舌生疮, 清肝明目结膜炎。
a.黄芩苦寒清少阳, 胃肠湿热安胎忙,
中焦实火扁桃炎, 痢疾热淋与阳黄。
a.栀子苦寒三焦火, 湿热淋症黄疸可,
各种热病皆可用, 血热妄行吐尿血。
a.黄柏苦寒坚肾阴, 清热燥湿止血真。
a.生地味甘微苦寒, 清热凉血治不难,
滋阴补肾阴虚热, 用于消渴配黄连;
熟地性温生精血, 即能滋肾又养肝。
a.犀角苦咸寒水冲, 凉血解毒又定惊,
热入血分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