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白居易学习做退休老人

 山爷wzs0718 2017-05-27
向白居易学习做退休老人
山爷/文
  《九老图》
  早年间读白居易的诗《悲歌》:“白头新洗镜新磨,老逼身来不奈何。耳里频闻故人死,眼前唯觉少年多。塞鸿遇暖犹回翅,江水因潮亦反波。独有衰颜留不得,醉来无计但悲歌。”感觉平淡,如今我已届花甲即耳顺之年,面临退休,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不经意间也开始步入人生的晚年,重读后体会渐行渐深了。远闻那些大人们、富豪和各路明星,近睹身边同窗、同事与至爱亲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每听到或是经历某人的死事,总要引发人生悲慨。是不是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任你如何坚强超脱,“耳里频闻故人死”的冲击力还是很强烈的,令人不免欷歔!有一句话很富哲理:每个人的归宿都是火葬场,都在排着队等着去,什么时候排到就不一定了,可能很快,也可能很久,有一点是确定的——谁也躲不过去。

  什么样的人最怕死亡?什么样的人可以坦然面对死亡?现实中那些大富大贵或是作奸犯科之辈在临死前常说,我这辈子够了,权力、金钱、美女都有了,该吃的吃了、该喝的喝了、该玩的玩了,即使现在死了,也值了,可以瞑目了。其实,他们得到的太多,死亡即意味着将失去这一切,这样的人,能不怕死?能不在撒手人寰之时还充满着对尘世间无尽的眷恋?我想,也许真正不畏死亡的人,是那些具有真正信仰的人,他们能够领悟生之短暂与珍贵,死之无奈与必然的生命铁律,能够达观地对待生死,积极通过各种心理调节舒缓面临死亡的紧张无措。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庄子的“齐生死”,把生与死等量齐观,不分轩轾,视生命为一种自然过程,对于生命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是顺应自然的态度——“知足常乐”的生存观;二是坦然迎接的态度——“视死如归”的死亡观。死亡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凤凰涅槃,是一种浴火重生,是一种与心中的神衹更加亲近的重生,他们在死神到来之时,脸上必将带着微笑。

  我们许多人缺乏这种必不可少的信仰。人在出生以前,宇宙洪荒已存在许久许久,我们生命的降临纯属偶然,相对于死亡反倒显得很是短暂了,没有我们的时空,几十亿甚至一二百亿年不也这样过来了吗?而在我们身后,相信又是一个几十亿年,必将还是如白驹过隙,光阴似箭,谁又能保证我们不会在几十亿年以后再偶然一次、再重生一次呢?也许生与死本就是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行过程,一个依律而行、违规则悖的的宇宙法则,不如恬静坦然,无思无虑,珍惜值得珍惜的,不辜负不能辜负的,放开胸怀,随心舒性,迎接那一天的到来。多数普通人做不到荣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离开尘世,但可以栽种“爱情、亲情、友情”三微笑长留人间。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知衰老呢?白居易在《耳顺吟寄敦诗梦得》中吟哦道:“三十四十五欲牵,七十八十百病缠。五十六十却不恶,恬然清净心安然。已过爱贪声利后,犹在病羸昏耄前。未无筋力寻山水,尚有心情听管弦。闲开新酒尝数盏,醉忆旧诗吟一篇。敦诗梦得且相劝,不用嫌他耳顺年。”这是诗人耳顺之年寄崔群(字敦诗)和刘禹锡(字梦得)的诗,岁月流逝而已届垂暮的白居易保持了极为自然和乐观的心态,以“恬淡清净心安然”来寄赠诗友,闲适的诗句流露出真诚的友情,相互劝勉。其时友人均是年近六十,诗中特别就这一年龄段的优越性作了阐发。六十岁前的三十四十岁属壮年,此时精力充沛、情绪昂扬,却被“五欲牵”,即被财、色、名、食、睡等欲念牵缚,且易堕落欲海而误了一生;六十岁后的七十八十岁却又是“百病缠”,发白齿脱,耳聋眼花,各种老年病会相继侵袭,因此这阶段的幸福也勉为其难。只有这两者之间的“五十六十却不恶,恬淡清净心安然”,五十六十岁,优势明显,“爱贪声利”之后,“病羸昏耄”之前。这时“未无筋力寻山水,尚有心情听管弦”,既有精力游山玩水,参加各类有益活动;还能够别具一格,率性而为,听听音乐、品品美酒、吟吟诗词,赏赏美色,精力仍显旺盛、兴致尚未消减。既排除为贪欲所惑的危险,又未到衰病不起的地步。这是人生的最佳阶段,这是生命的最新起点,所以诗人对两位好友说“ 敦诗梦得且相劝,不用嫌他耳顺年。”乐天老人其实是在宣告:耳顺之年者,人生第二春也!

  有生必有老,有老必有死的自然现象,应该能够坦然面对,恬然顺应之。《庄子·大宗师》曰:“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白居易在《逸老》诗里进一步诠释为“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顺之多吉寿,违之或凶夭。”这一积极的人生态度。年青力壮时要勤劳刻苦、努力奋斗,年长体衰时就不再劳累拼搏,而是过清闲平淡的生活,顺之则吉,违之则凶。人在青壮年时期、老年到来之前有所奋斗与或可建树,实现自身价值,以求坦然步入老境,安然终老尘土的乐天心态,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地贴近,生命是无可奈何地离远,以坦然的心态度过余下的光阴是一种珍惜生命的明智,是一种怡然自乐的满足、是一种自我追求的幸福。人生有限,岁月无多,快乐尚嫌不够,哪有空闲叹息,衰老与死亡不必为之忧伤,那些为渴求健康长寿而沉迷于假冒伪劣保健品、为获取蝇头小利而被坑蒙拐骗以及叹老忧死者都是愚昧无知的,不值得效法。虽然莎士比亚说老年是人生落幕的前奏,味觉难品佳肴,眼昏难观美景,齿发脱落,行动迟缓,说得有些悲观,还是醉吟先生豁达,他的《把酒》诗说得好:“把酒仰问天,古今谁不死?所贵未死间,少忧多欢喜。穷通谅在天,忧喜即由己。是故达道人,去彼而取此。”七十岁时他恬然写道:“皤然七十翁,亦足称寿考。筋骸本非实,一束芭蕉草。眷属偶相依,一夕同栖鸟。去何有愿恋,住亦无忧恼。生死尚复然,其余安足道,是故临老心,冥然合玄造。”七十一岁时,他超然地在《达哉乐天行》中吟出名句:“ 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多么知足,多么自在,多么上善,多么乐天,达观地对待不幸、开朗地面临疾病、乐观地直面生死。退休首务养老,养老莫误养生,养生须以养心为先,以养心为要,以养心为上。如此长寿之道,值得研究和取法。

  退休后的处境和在职时千差万别,大有不同。香山居士快乐地告诉我们“自此光阴为已有,从前日月属官家”(《喜罢郡》) ,并且庆幸“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中隐》) 。不用艳羡年轻人“生得逢时”,有充分施展才智的空间和时间,有优越优裕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和自已的前半生比较起来,白居易写道:“莫道老株芳意少,逢春犹胜不逢春。”(《题州北路傍老柳树》) 。这虽然是最坏的时代,但也是最好的时代。自己有幸跨进了新世纪,感受到新时代,做出过新贡献。戒贪欲,防衰萎,杜腐败,保清廉,坚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身体虽欠佳,可待善加怡养,目前,国家社保体制日趋健全,在老有所养、衣食无忧的前提下,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和健身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如白居易在《读道德经》中所云:“玄元皇帝著遗文,乌角先生仰后尘。金玉满堂非己物,子孙委蜕是他人。世间尽不管吾事,天下无亲于我身。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逼心神。”从老子哲学中寻求超然物外,摆脱世俗纠葛的思想以宽慰自己,使心灵得以净化,让心理求得平衡。那么,除了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还有什么是属于自己的呢?白居易《对酒闲吟赠同老者》说:“百事尽除去,尚余酒与诗。兴来吟一篇,吟罢酒一卮。不独适情性,兼用扶衰羸。云液洒六腑,阳和生四肢。”以钟情于诗酒文章的养老无疑是达观的、欢乐的,它有利于摆脱名利是非的羁绊,有助于拒绝老年痴呆的窜访,有益于促进颐养天年的功效,也颇对在下志趣爱好。知足常乐是致仕退休者必须恪守的信条,人生贵在知足,切不可贪得无厌,绝不能盲目攀比;因攀比而丧失心理平衡,结果是自取其辱。只要丰衣足食,身体健康,就应以乐观满足的心态,衰老不悲,骄奢不羡,安享晚年,独善其身,何乐不为?条件允许的话,调发调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宏志,为家国事业继续添块砖加片瓦,也不失一桩乐事,兼济天下,亦无不可!

  “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词。与自己的伴侣执手偕老、相伴百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情感和最企求的愿望。除此以外,当然也希望其余的亲人、还有朋友也能陪我们一起到老,爱情、亲情与友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人生百年,枯燥孤独难免,但内心世界要丰富多彩,有滋有味。老年人要享有自己的生活,要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白居易的《九老图诗》:“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双归。当时一鹤犹希有,何况今逢两令威。”这是在七老图的基础上(七老:前怀州司马胡杲(89岁),卫尉卿致仕吉皎(86岁),前龙武军长史郑据(84岁),前磁州刺史刘真(82岁),前侍御史卢真(72岁),前永州刺史张浑(74岁),刑部尚书致仕白居易(74岁)。)加入了洛中遗老李元爽(136岁),僧如满(95岁)组成的,九老的欢聚真可谓一幅老年欢娱图。可见白居易老年生活并不寂寞,也不孤独,怡然享受着登山临水、饮酒赋诗、酬和唱答、抚琴阅读、聚晤清谈和阐佛论道的快乐时光。同时,诗人还纵情陶醉于相濡以沫,含饴弄孙、天伦之乐和著述不辍的温馨晚年,正如乐天老人在(《自咏老身示诸家属》)描述的那样:“夫妻偕老日,甥侄聚居年。粥美尝新米,袍温换故绵。家居虽濩落,眷属幸团圆……书听孙子读,汤看侍儿煎。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支分闲事了,爬背向阳眠。”多么生动谐趣的一幅老少怡乐图!夫妻偕老,儿孙满堂,衣食无忧,书声琅琅、走笔吟诗,曝阳而眠,如此和乐的晚景,真真令人叹羡,招人神往。

  已退休三十五载,早过鲐背之年的老父親每天以顽强的生命能量和严谨规律的生活态度安然地生活着,头脑清醒,思维明晰,饮食适量,睡眠平稳,家国天下大事小情,看在眼里留在心外,从从容容每一天,安安静静又一年。虽然是白发鲐颜,腰背微屈,步履沉重,行动迟缓,却也坚定稳当,了无萎靡欲蹶之态,绝无叹老忧死之戚。我曾想,在他老人家饱经沦桑的大脑里,每天早起会想些什么呢?朝晖里,夕阳下,那怡然的言行举止,那淡定的音容笑貌,还要说吗?尊亲尚且如此,吾辈以何堪忧?无须多言,敬颂增寿永安!

  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随着全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当今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据统计已超过2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的养老课题日益迫切而难解,呼吁党和政府认清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适应新形势,转变新观念、制定新国策。老年朋友不妨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兴趣爱好,从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咏老诗作中适度汲取经验和营养。虽然他曾在《悲歌》中悲慨:“耳里频闻故人死”“独有衰颜留不得,醉来无计但悲歌。”承受着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但“自笑灵光岿然在,春来游得且须游。”(《会昌二年春题池西小楼》)的灵光尚存,不辜负美好时光,以健康心态和不畏老迈的积极精神,让老年岁月快乐怡然,堪为后世表率。家严在堂,不敢言老。谨以此文献给同龄朋友共勉,大家打起精神来,拥抱一个不一样的、我们自己的退休生活吧!我们相信,等到那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脸上是会带着微笑的。祝愿天下所有的老年朋友,健康长寿,永远快乐!

  写于二零一七年五月二十七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