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壮医经筋经疗法经典病例

 明日复明日fu1l 2017-05-27


【病症概述】

头皮皮下静脉丛炎,乃头部皮肉筋脉的常见病症之一。好发于洗头而不揩干,带着湿发而夜眠习惯者,男女皆可患病。因湿滞于头,夜而冷凝,导致气滞血瘀,经络阻闭,郁积为患。病之初成,局部滞而略发木感,好发的部位,多于头部之巅顶,时轻时重,遇寒易发;随着病变日久演进,遂觉头部巅顶明显发木感,但常是视而不见、察而不觉的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患者多不自明病之起因,就医时.也常被忽略。待到局部增厚,增粗,乃至皮下肿块隆起期,伴随头晕头痛症状出现,患者常以头晕头痛的愁诉求医。成为慢性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的致因之一。病情较重者,出现头麻木感及胀痛感。

病灶体征:本症好发于百会为中心的“四神聪”附近。病之初起,头皮局部增厚增粗,多于颅骨的沟缝上查及,呈节段性,索样型的筋结形态;亦可于头之巅顶,查见颗粗状结节或“痛性小结”。病灶瘀血较重时,可触及其产生的波动感,但无明显的发红及灼热表现;较大的病灶,其形状如粟,波动甚为显著。病者多不发觉自身病灶的所在部位,医者触查时,患者才感觉到病灶的异常定位,并与医者产生同步感应。

【治疗方法】

查到病灶,排除急性化浓性感染与恶性变情况下,按头皮皮下静脉丛炎处置。对于增厚增粗类型的病灶,直接运用综合理筋消灶的方法治疗。常用具有祛瘀活血及消炎功能的自配酊剂,进行局部拭擦后,再用拇指的切拨、切揉等理筋手法,令病灶之硬结松解,筋舒而络活。然后在严格消毒下,以短小型的银针,行局部病灶点刺,深度及疏密度适宜,不宜深刺穿透腱帽。对于瘀血型病灶的施治,分为两次施行:第一次以毫针,在低位向瘀血基部,刺入令其瘀血溢出,拭去血迹,产生消肿减压作用;待瘀血消散后,再按局部增厚型病灶作第二次处置。本疗法效果显著。

【病例择举】

劳某,男性,28岁,中国林科院大青山实验局职工医院医师。自觉头部巅顶麻木感一年,诸药疗效欠佳。1991年8月,参加经筋疗法普及班学习,查见百会穴形成结灶,用上述的综合理筋消灶方法予施一次,症状显著减轻;治疗两次,症状消除。观察一年,未再复发。

农某,女性,50岁,农民,常有洗头后不擦干之陋习。主诉头顶麻木不仁,局限性。查见百会穴处,局部隆起,状如板栗,边缘清楚,触擦波动感明显,无热,皮不变色,无溃破表现,病情历时三年余。先以毫针刺其基底部四孔,令血瘀灶陈血溢出,两周后,按结节病灶处置,前后共施三次,病获痊愈。观察两年,未见复发。

【编者按】

头皮皮下静脉丛炎患者,除上述的局限型病例以外,尚于临床上见到散发型病例。这类病者多见于过敏素质者,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伴见其颞区静脉较常人怒张;头部肌筋、颈部肌筋常呈现肌紧张亢进,合并上感时,病情加重,于颞筋区、少阳经循行头所过部位,查见散发性瘀血性病灶,是慢性头晕头痛常见致因之一。

病例5—— 筋性眩晕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筋性眩晕症,乃指经筋病变,临床产生类似真性眩晕症症状的一种病症。它是目前发现的29种筋性类似病之一。

眩,眼花缭乱的一种症状;晕,乃是头晕,脑觉旋转不定的一种疾病症状。医学上,常把这两种疾病症状表现并联在一起,统称眩晕。传统医学,多认为肝阴亏虚,导致肝阳上亢所致。现代医学所称的眩晕,认为系由于变态反应、水液代谢紊乱、或内耳血管挛缩等,导致内耳迷路水肿引起,被称之为真性眩晕。真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其发作期为发病突然,具有耳鸣、单、双向性的眼球震颤、恶心、呕吐、旋转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等,为典型症状表现。一般数小时至半天后恢复正常,但易复发。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筋性眩晕,好发于体质强壮的青壮年人,常于遇寒受凉或上感时伴发起病,眼花缭乱症状突出。头晕主要是感觉头的晃动及躯体摇而失衡感,轴心失衡为其主要感觉,但旋转感缺如。无典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表现。病情延续时间较长,数月乃至半年,症状不自行终止。一般抗晕药物,疗效欠佳,成为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之一。

病灶体征;经筋查灶.在进行医疗常规查验有关疾病阴性基础上作经筋查灶专项检查。经筋查灶,依照经筋疗法查灶程序施行。

筋性眩晕症的阳性病灶好发于头颈筋区。头部眶膈筋区的7个经筋穴位(详见经筋穴位施治图)及颞筋区的前颞肌、后颢肌、小皱眉和耳筋区的耳上肌、耳前肌及耳后肌,皆可见肌紧张性亢进反应。眶筋区的大皱眉及颞筋区的小皱眉肌,形成挛缩反应的筋结点甚为突出。颞前肌的前肌束和前、后颞肌的联合部及颞筋膜,亦呈肌张性亢进。颈侧胸锁乳突肌、头夹肌、颈夹肌、颈长肌等,牵张性增强。颗粒型的筋结点,常于颞上线的肌筋牵拉应力点、耳肌分叉点及颈部胸锁乳突肌的中点查出。

【机制释义】

可能由于头颈肌筋牵张性的伸缩失均衡,或因肌张力增强,导致迷路血管循环闭阻,而致迷路水肿形成,筋性眩晕症因此而形成。但筋性病症占主导地位,迷路受波及占次要地位,故筋性眩晕症未出现旋转性眩晕;迷路反应的系列症状,如恶心呕吐,四肢厥冷等亦未多见。

【治疗方法】

本症的治疗方法,是综合疗法的施治手段,来舒通经络。令经络畅流无阻,运输气血,濡养筋肉,筋柔节利,拘急去除,晕乃自息。施治具体方法,按经筋疗法施治程序实施。

①运用理筋医疗手法,重点对颈项、背胸及肢体的肌筋,进行广泛的舒筋活络治疗,达到整体机能的基本平衡。②对头颈的眶膈筋区、颞筋区及颈侧和颈后筋区的筋结病灶,以针刺法进行刺疗,重点对眶膈区的l~7号筋结病灶、颞筋区的颞前、颞中、颞后、颞筋膜、小皱眉肌、耳三肌及颈侧的筋结病灶,施行系列解结的治疗,令阻闭的筋结点的气滞血瘀病态,形成气行而血脉通畅的新局面,促进气血调和、筋脉和调。③在颞、额、颈、肩及背阳的经筋结灶,施以拨火罐治疗,既可促进血脉疏通,尚可令其邪从表解。④辅助治疗。教导病人用简易的施治方法,进行辅助自我治疗,如用生姜点柔筋结病灶擦疗,用艾叶、青蒿、藿香等煎水,外洗挛缩的肌筋,促进全身的血脉流通。

经筋疗法治筋性眩晕症的疗效显著,且治愈后,病情不易复发。十多年来,笔者运用经筋疗法治愈筋性眩晕症12例。

【病例择举】

患者,农干学,男,20岁,农村村民,家住广西凭祥市上石乡高志屯。某次下水库游泳后,患重感,伴筋性眩晕症发作。经当地治疗,重感冒病情已控制,但自觉头部轴心失衡的摇动感已持续半年未消失,而前来治疗。医疗常规及有关检查全部呈阴性。经筋查灶检查,见眶膈筋区、颞筋区及颈背筋区,呈现广泛性的肌紧张亢进。眶筋区的7个经筋病灶(详见经筋穴位施治图示)、颞区的颞上线、眉耳线及颞筋膜、颈侧及颈后延及岗上窝的肌筋,除肌张性亢进以外,可于常用的经筋筋结部位,查出筋结病灶24个。患者小学未毕业,文化素质甚低,但以其口语比拟,诉说自感躯体及头部轴心失衡感甚为生动,并陈述了半年来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历程。经筋科诊为筋性眩晕症,按综合理筋法施治程序,共施治六次,病获治愈。追踪两年,未见复发。


经典病例6—— 落枕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落枕病症,乃是认为睡眠时,使用枕头的不适当,导致颈肩部疼痛,故又称错枕。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颈肩部肌纤维炎所致。中医学认为是感受外邪,致使颈肩部的经络闭阻,而引起此疾患。本病症起病较突然,常于睡眠起床时发作,与平时劳伤及夜间受风寒袭扰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颈肩部疼痛,转侧不灵活,乃至转动艰难,病情程度轻重不一,可伴有全身疲倦或轻度发烧,颈肩部局限性疼痛。临床依据病情程度,可将之分成单纯局限型与广泛型。局限型仅于颈肩部的浅层,查到局部肌筋僵紧或细索样筋结病灶,触压疼痛,但以理筋手法揉接或捏治时感到舒适;广泛型的病例,病变范围较广泛,可波及一侧颈肩部的浅、深肌筋层,产生牵涉性一侧头痛,形成筋性少阳经证的症状表现。广泛型病例,除注重患者的一般基本素质、是否合并有颈椎骨质增生及劳伤病史等以外,尚应注意患者的口腔牙齿、牙龈近期内有否病变存在。了解病人的整体状况,对于本病症的诊疗具有实际意义。

病灶体征:在进行医疗常规检查基础上,施行经筋查灶法检查。经筋查灶检查的目标,在于查明经筋病灶的分布范围大小,原发病灶与继发累及性病灶的关系,获得准确定位,以便于“以灶为腧”的施治提供前提条件。值得强调的是,查灶时,宜分别、分清筋结病灶的深、浅层作检查,不少单纯局限型落枕患者的病灶在表浅层的斜方肌。斜方肌在颈、肩、背,呈菱形状分布,位于浅层,易受风邪及寒邪袭拢,是局限型落枕最常见受损害的肌筋,其病灶多呈细条索状;如查明病灶,贯彻“以灶为腧”治疗法则,且固灶行针,刺治直达病灶点,往往施治一次,病症即解除,省时省事。广泛型病例,多数病例的病因比较复杂,常具有浅、深两层肌筋损伤并存,宜分清层次,将病灶查清定位,然后施治。

【治疗方法】

贯彻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及分型辨证施治的治疗法则,运用综合疗法手段施治。①整体机能调整。可灵活运用拍打、擦疗、颈肩背拔火罐方法,以驱风散寒,调理营卫,获得机体功能平衡,全身舒适;对于已经郁积化热,热邪较盛者,适当予清热解毒饮片煎服。②局部治疗。需查明病灶所处部位,以固灶行针法,刺治直达病所治疗。对于颈椎骨质增生形成颈肩臂反复疼痛的病例,按骨质增生的经筋综合疗法施治,宜以较彻底治愈,达到巩固远期疗效。

【病例择举】

患者,徐某,男性,55岁,广东省茂名市商业局干部。右颈反复疼痛,1993年10月在市医院住院治疗期间,作CT检查,发现颈5~7椎体骨质增生。留医一个多月中,曾应用针药及电疗等方法治疗,病情未获明显缓解。遂由主诊科室介绍前来施行经筋疗法治疗。查见右颈浅深层的肌筋呈僵紧状态,以右颈的头夹肌及颈最长肌的硬结尤为显著,病变波及右岗上肌等。以综合理筋法施治七次,获得病痛解除,追踪观察远期疗效,一年半未见复发。


经典病例7—— 颞动脉炎综合征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颞动脉炎综合征,1932年Horton氏首先报道,故又称Horton氏综合征。病因未全阐明,学说颇多。病变常发生于 颞动脉,受累者以动脉的中层最明显,脉壁增厚,弹力纤维 为肉芽组织所取代,管壁弹力降低,管腔变窄。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患者多为中年以上女性,呈现一侧或双侧的 周期性反复发作的偏头痛,经期来潮或夜间具有诱发趋势。突出的表现是患部呈搏动性刺痛,沿颞动脉方向,可有皮色潮红而肿,或呈蛇形硬条索状压痛,动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可伴全身性的不适,乏力,厌食,失眠等。

【病灶体征】

本病症的症状具体表现于颞动脉,但与肌筋的关系密切。病变部位,以颞部为突出表现,但波及颈肩。经筋疗法,从少阳经的经筋辨证论治,根据少阳经属诸阳经的枢转枢纽,枢之有病,即古称之“枢折”,导致太阳及阳明的受累。因此,本病症除了于颞筋区查到颞动脉的脉增厚,或呈蛇形状的硬索样变以外,可见颞肌紧张性亢进;颞肌附着于颞上线的三点牵拉引力点,出现筋结病灶。形成筋脉并病的病态表现。并于眶筋区、颈筋区、岗上筋区等,查到不同程度的筋性病变的形成,以颈侧筋区的经筋筋结尤为明显。故颞动脉炎的经筋疗法施治方法,不局限于颞筋区。

【治疗方法】

运用综合理筋法治疗,①以头颈肩背筋区为施治的重点区域,以理筋手法,进行舒筋解结。②运用多种针刺法,对颞筋区的颞动脉形成的病灶及筋结病灶,施以移行点刺、轻点刺络、病灶直剌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病灶,运用不同的刺治方法。对炎症的颞动脉,在以灶为腧,固灶行针的原则指导下,运用微针针尖,对其管壁,施以微量移行点刺。对颞肌及颞筋膜,于查灶所见的筋性不同类型病灶,分别施行不 同方法而加以系列解结,以解除其紧张压迫。同时,对颈项筋区、肩背筋区,将牵连受累及的肌筋,施以适得其所针剌治疗。③对可行拔火罐治疗的额、颞、颈、背筋区、施以拔火罐治疗,令之筋舒络活,利于病变中的颞动脉,获得康复的良性客观环境。④运用紫草油或煎剂,生姜片或山楂肉片,对硬结的颞动脉及颞肌与颞筋膜,施行擦治。起到增强舒筋活络的作用。⑤教导病人练习“静功”,自我按摩筋结病灶等,持之以恒的自我简便的调治方法,以调整机体的整体机能平衡。 青岛雨辰壮医经筋疗法临床培训。

经筋疗法,对于颞动脉炎,具有缓筋止痛、软坚解结的良好反馈性治疗作用。一般首次施治后,局部疼痛即获显著缓解,施治5~7次,病情消失,临床治愈;巩固治疗1~2个疗程(10~15次),多年不复发。

【病例择举】

患者,古某,女性,61岁,广西宁明县委离休干部。患左侧颞动脉炎病史五年余,劳累、气候骤变等时易诱发,发作期,用药物治疗可控制,但多次用药后药效欠佳。1990年4月,接受经筋疗法治疗,施治五次,病症解除,观察历时两年,未再复发。


经典病例8——斜颈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括】

斜颈症,乃指头向患侧倾斜,而颈前倾、并旋向健侧的一种病症。好发于儿童。一般是指因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而形成的肌性斜颈。对于本病症的病因学说很多,但多数倾向创伤学说。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患者多为中年以上女性,呈现一侧或双侧的 周期性反复发作的偏头痛,经期来潮或夜间具有诱发趋势。突出的表现是患部呈搏动性刺痛,沿颞动脉方向,可有皮色潮红而肿,或呈蛇形硬条索状压痛,动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可伴全身性的不适,乏力,厌食,失眠等。

【病灶体征】: 主要症状依病情轻重而有区别。轻症病例,一般仅表现为颈的肌筋僵感,喜欢作不定期的摇颈动作,以增加颈部肌筋舒适,常于受凉、劳累等时,颈部的不适感加重,按摩、热敷及增强颈肩活动度时,舒适感的改善明显。颈部有时轻度倾斜,斜向患侧。重症患者,头及颈部向患侧明显倾斜,不能自行纠正斜颈位置,强行将斜颈纠位时,颈部疼痛。

【治疗方法】 运用经筋疗法的综合疗法手段,对病灶进行点、线、面及多维性的系列解结,与多维解锁治疗。①在经筋查灶探明病情基础,用新型理筋手法,对筋结病灶作边查灶、边舒筋解结的施治。本施治方法能够了解筋结的全面情况;同时,边查边治,手下心明,治疗目标明确,准确施治,直达病所,对颈肩部原发病灶及累及性损伤的肌筋,全面施行调理,疏通经络、舒筋活血的作用显著,比单纯的病灶刺激,起效更快。

【病例择举】 患者,黄某,男性,9岁,出生滞产,九年来,颈向左储倾倒,左肩高耸,左上肢呈过内旋状态。曾多方求治,收效甚微。经筋检查:颈向右倾斜,头向左侧倾垂,几与肩平,不能抬头挺胸。X光照片,未见骨性病理改变。左侧胸锁乳突肌呈梭样结硬,牵拉及触压疼痛显著。左颈前斜方肌前束,呈索样硬结。左岗上肌深层,呈条索样筋结,岗下肌块状结硬。颈侧浅、深肌筋,均显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性亢进。予综合理筋法施治两次,患儿即可挺胸抬颈,头颈的斜倾病态,获得纠正。


经典病例9——青少年近视眼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近视眼,是指眼的屈光度数太大、或眼的纵轴长度较大,当平行的光线进入眼球之后,其成像于视网膜之前,因此看远物时视力不好,而看近处的物体时较清楚,故称近视眼。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成长时期,眼球内的睫状肌肌力充沛,但若使用眼的习惯不科学,致使睫状肌的调节视力产生疲劳乃至痉挛时,这时晶状体的凸度加大,平行光线的焦点便移到视网膜之前,这便形成假性近视,是青少年早期的近视眼。假性近视如不及时防治,或防治失当,发展下去,则睫状肌痉挛发展为眼球代偿变长,即成为真性近视。

轻度近视(—200D以下,即负2屈光度以下),其视力一般在0.1以上;3~6屈光度以上为中度近视;6屈光度以上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者,其远近的视力均明显下降,且可伴有眼肌疲劳、眼球外斜,乃至伴发眼底的其它病变。

【机制释义】

①中医学认为本病同脏腑有关系。如《灵枢·大惑》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眼的视力,与脏腑之虚实关系密切。②眼为经筋之枢纽,据古医籍的记载,十二经筋中,手足三阳的经筋都与眼睛有联系,其中足太阳及足阳明,分别于眼形成“目上网”及“目下网”。③近视同劳伤关系密切。青少年在校学习,高度用脑力及视力。脑力与视力,相辅相成。视力的降低,影响脑力;脑力下降,影响视力。因此,调节脑力及视力,需同步进行。

【临床表现】

青少年近视眼的经筋病态表现:①在眼眶周围的肌筋,可用“拑弓手”方法进行查灶检查,即将手的四个小指并拢为一方,与大拇指互相对应,形成小指与拇指的指合力关系,状如拑样。检查经筋病变时,首先将四指固贴于头上,以大拇指的指尖作为检查工具,尔后依靠合力的力学作用,运用大拇指指尖的灵敏性,于常见的筋结病灶。眼眶周围常见的筋结,一般有7个(详见经筋筋结病灶施治图的眶膈筋区病灶图示)。②高度近视病例及已出现头晕头痛、颈部僵紧感,其病变多累及到颞筋区及颈筋区,在理筋调节近视眼时,亦宜对这些筋区进行查灶及消灶的理筋治疗

【治疗方法】

经筋疗法对青少年近视眼的治疗,是运用综合疗法手段中的理筋手法为主,并针对病人的其它突出症状,予适当配合治疗。

理筋手法的施治要点是:①正确运用“拑弓手”的施治技能,充分发挥指合力协调下的拇指指腹及指尖的治疗功能(详参阅经筋施治法有关章节的叙述)。②贯彻“以灶为腧”的施治,即针对眼眶周围的特定施治部中的筋结病灶进行舒筋解结为目的施治,避免单纯的揉抹方式的治疗。③要落实“以灶为腧”的施治,除熟悉病灶(穴位)的准确位置之外,施治时,需根据病灶所处的位置,“拑弓手”的四指固定方向及拇指的指尖方向,均要随着施治的需要而灵活变用。例如,对眶膈的1号筋结施治时,宜将四小指并拢贴于患者的颧外,用拇指尖切按,切拨等方法施治;施治眶膈区2号筋结时,将四小指并拢贴在患者的额角,拇指以反方向的位置,将指尖自眼眶内上角,向内上上方作切拨病灶治疗,不可向眼球方向切按。④将治疗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常治常安。因为青少年近视,乃主要是肌性疲劳所产生。治愈后,在过度用眼力劳动及机体功能变化时,尚可复发,目前未有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故需学会自我调治,并持之以恒。⑤增强体质具有防治青少年近视的作用。因此,青少年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营养、注意劳逸结合、科学用脑等以外,掌握自我调理机体功能的简易方法,如筋结按摩疗法、易经筋疗法等,对增强体质,颇有裨益。

【治疗效果】

青少年近视,属于机体的肌性疲劳性病症,经筋疗法,是调节肌筋功能平衡的专科,其调节方法比较科学,故临床疗效显著。一般施治一个疗程,轻症病例,视力可恢复到0.8 ~1.0;较重症病例,视力可提高到0.4~0.5;顽固病例,需施治2~3个疗程,视力逐渐恢复。


经典病例10——腰肌劳损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腰肌劳损,是指腰部肌筋慢性劳伤,发生腰酸、腰痛、腰部活动功能受碍,但并非因骨质性病变、脏器疾患所致者的一种常见腰部疾患。本病症的腰部症状,于多弯腰与站立较久时加重,但改变体位或适当活动后症状减轻,休息或卧床用小枕垫于腰部,能缓解症状。

腰肌劳损合并股外侧皮神经疼痛,临床比较常见,它不仅加重了腰肌劳损的临床病情,而且,临床多被忽视而形成病症的顽固性。经筋疗法通过考究古代经筋图线,结合人体动态力学和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并从临床实践验证认定,腰肌劳损伴发股外侧皮神经疼痛属临床常见病症。

【机制释义】

(1)从足阳明经筋图(详参见足阳明经筋标本图示)中,可见本经筋自足面向上循行至胫前时,即由主经线产生支线分别达腹股沟,主干线绕过阴器上腹深部直达缺盆;支线从股外侧经侧腹斜行上沿胁部,并属于脊椎。这种构形态势,反应了当股关节屈曲,即下肢进行屈曲动作时,它的上提牵拉引力,产生于深腹部及侧腹来自腰脊椎的支点,两条形成提髋力线学的分力线,集合点于腹股沟,始可保持提髋的平衡。(2)从现代医学已知的解剖知识看①腰背后的肌群,起伸腰功能;腰脊前的肌群,特别是腰大肌,成为提髋的主要动力结构,犹似足阳明经筋的腹支;腹侧的腹外斜肌,附着于后肋近脊椎边缘,向下斜达腹股沟,屈髋时,产生负荷重力,犹似足阳经腹侧支线的引力线。②据CT检查正常腰大肌报道,称腰大肌起始段与腰丛神经几乎呈平衡,腰丛神经穿经腰大肌,在CT图像中可见腰大肌断面内有不同形状的低密度区(实用放射学杂志1991年7卷4期)。③腰肌劳损,腰大肌的劳损,不可除外,腰大肌劳损,发生痉挛性收缩,穿经腰大肌肌质内的腰丛神经,不可避免地受到该肌痉挛的压迫;其中股外侧皮神经是腰丛神经的一条皮神经,起自腰2间孔,延腹侧肌向腹股沟及大腿外侧伸延,支配大腿外侧皮肤。故腰肌劳损症状合伴大腿外侧皮肤疼痛,是本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病灶体征;本症的经筋检查,在除外骨性病变基础上,对腰肌,需分别作浅、深层次各肌的检查,以查明具体劳损的肌筋,为治疗提供依据。深层腹后腔的腰大肌的检查方法,请参阅腹缓性腹痛一节所提出的检查方法。股外侧皮神经的检查,可分别于髂前上棘的腹股沟韧带下、缝匠肌及阔筋膜张肌近端,寻找其皮下压痛或形成的“痛性小结”;对合并腰3横棘突损伤伴臀上皮神经疼痛者,予查明该横突阳性体征基础上,于髂前上棘和股骨大粗隆各为一点,取两点连线中点水平,向内侧划线约3.0~3.5cm处,探查臀上皮神经疼痛反应点,出现结节、剧痛或结索等,可确认为该神经痛。

【治疗方法】

按经筋疗法施治法则治疗。手法理筋,要对腰、腿、背部夹脊作广泛性舒筋解结治疗,疏通腰背腿的经络;对腹股沟外侧的筋结点,施以点穴疗法,以解其闭郁;对腹缓筋,按该肌筋的理筋方法施治。针刺治疗,重点对腰2~3、3~4、4~5横棘突之间、腹股沟“气冲”外侧点、股外侧皮神经疼痛形成的结点或结索,以固灶行针法,分别施以针刺治疗,拨火罐治疗。


经典病例11——腰上三角肌筋劳损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腰上三角肌筋劳损,是腰肌劳损的一个常见类型。病情隐匿而顽固,成为临床上的难治症之一。经筋疗法以查明其隐蔽劳损的肌筋,采用综合理筋法,将本特殊类型的腰肌劳损病症治愈。

【临床表现】

常见的病灶,有几个类型:细索样病灶,延着肌束方向循走,可能是肌纤维束的病态形征表现,其质地坚硬,切按适度时,病者诉之舒适感显著,本型病灶,多见于腹外斜肌分布的区域,由腰上三角,向侧腹斜行。团块型病灶。位于三角区的顶巅,小者如粟,粗者如雀卵,并无红热,皮色不变,质地坚实,平时隐性作痛,形成慢性腰痛的常见致因之一;发作时剧痛难忍,成为求医之使。

【治疗方法】

微粒型病灶,运用指尖切拨法查明病位后,顺将其切按固定,然后以针尖点刺,分别将各个微粒,各施治一针即可。对于结索样病灶.采用固灶行针,作节段性的刺治,其段落刺治疏密度,视病情及患者的耐受而定,一般为一条结索,施以1~2个段落刺治

【病例择举】

孙某某,男性.38岁,主诉;右侧腰痛19年,无外伤病史,有强烈活动经历。经筋查灶,腰椎外观未见特殊,触压无异常疼痛表现,抬腿试验阴性。腰部右侧,稍有饱满感,竖脊肌轻度紧张,右腰肋脊角区域,呈明显肌张性亢进,以抚揉法按揉15分钟后进行经筋杳灶检查,于右胸第十二肋骨近端骨质表面上,可触到小团块的筋结,大小为3×4cm.质地僵硬,予揉按手法试治时,患者诉之非常舒服。揉治法施治20分钟后,征得病人同意,以固灶行针法,施以局部多针(三针)的直入直出法刺治。针刺后于针孔皮表及右腰与华佗夹脊,投拔火罐治疗,患者在吸罐后十五分钟内,不觉熟睡,睡熟了两个小时,醒来后,诉说腰部轻松了。共以同法治疗四次(每天一次),痼疾痊愈。追踪联系观察两年,未见病情复发。


经典病例12——筋性瘀积隐型胸痛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肌筋挫伤形成陈旧性瘀积导致的病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筋性疾患之一。由于创伤部位不同,临床上表现的症状,具有较大的差异,一般以创伤的位置,为病症反复出现成为基本因素,人们对这一点病情比较注重。但由于牵涉性反应、位置覆盖重叠关系,以及某些未全明了机体反应性变异等,乃是具有临床探索意义。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创伤性陈旧性瘀积胸痛,其疼痛性质为闷痛感觉,酷似隐性冠心痛,但循环系的反复查验,并未发现异常所见;病情发作,多于劳累、深夜、气候闷热、受凉等诱发,故发作不定时,发作历时长短不定,自我按摩胸廓,可获得症状缓解。

【治疗方法】

挫伤性瘀积病灶所致的胸痛的治疗,以消除陈旧性瘀积病灶作为施治的目标。在查明病灶所处部位、病灶特点后,确定施治方法,将综合疗法分层次加以实施。从人体结构而言,胸廓的胸壁,基本上由肋骨、胸骨在筋肉的紧缠中形成,筋肉较薄而紧贴,敏感度较大,故施治手法,宜采用切拨、揉按、擦疗等为主;针刺消灶时,宜切实将瘀积病灶,固定于骨质的表面上刺治,切忌刺入胸腔;拔罐治疗时,宜选择运用吸附负荷小的工具。

经筋疗法治疗瘀积性胸痛具有病灶能够查明、施治直达病所,疗效确切,达到根治目的等优点。临床上对遗忘的胸部轻度挫伤、慢性胸部肌筋劳伤,及不明原因性胸痛的疾苦,具有独到疗效。

【病例择举】 黄某,男性,56岁,某企业职员。自觉胸部闷痛感,伴全身不适、疲劳,劳动能力降低等,病史26年。常于劳累、气候骤变、夜深时发作,严重影响睡眠,精力不足。多年来,虽作过多种检查,但未找到病因。患者求治,在胸廓检查时,发现左前胸第五肋(锁骨中线偏外)骨表面,存在一病灶,大小如花生米样;局部硬结,触之时,产生过敏性疼痛,并激发胸闷等症状。询问患者有无外伤病史,患者沉思回忆良久,才回忆起在下乡工作,某晚间在野外作业,突然雷电暴响,引起身旁的一位受惊者的头部撞击到患者之胸廓,这正是当年受挫伤的部位,但胸部X光片缺乏软组织的显影,故病因一直未查明。经筋查灶,发现了陈旧性筋结病灶。予综合消灶法施治。治疗一次,多年的顽症痼疾,获得消除。追踪观察三年,未见复发。


经典病例13——输卵管结扎术后腹痛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输卵管结扎术后腹痛,据有关报道认为,本症主要由感染、粘连及输卵管水肿等所引起,同手术的质量关系密切。经筋疗法在对本病症的诊疗实践中,以中医辨证结合经筋检查,认为经络阻滞,是本病症致痛的主要病理,运用综合理筋,以疏通经络,调整机体功能,可将病症治愈。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按临床症状表现,本病症以腹痛为主诉以外,临床的诸多症状之中,可分类为下列类型:①脾胃虚弱型:食纳欠佳,口淡无味,腹部积气、腑鸣,大便烂,流清稀白带脉满缓,舌质淡白。②湿热型:湿热郁滞,口苦,渴而不欲饮或少少引饮,时腹阵痛,大便粘腻,月事失调,腻黄厚苔,脉弦滑。③消渴型;心烦意乱,五心烦热、渴甚,大量引饮,面色潮红,舌质红干.

【治疗方法】

整体机能调整与局部舒筋解结相结合,以调整机体功能平衡,增强抗病力。腹痛的治疗,从腰腹腿三角关系辨证施治,即以腹筋区,骶腰筋区及臀腿筋区列为施治重点,在查明上述区域的筋结病灶后,分别以“以灶为腧”的诊治法则加以施治。腹区四针的取穴,以脐向下延线为第一线,脐水平向外侧腹为第二线,两髂骨前上棘联线为第三线,分别于第二线及第三线的侧腹联线中点共取四个穴位为施治部位,分别施以针刺治疗。

【病理择举】

余某某,女性34岁,某企业职工。输卵管结扎术腹痛两年余,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曾先后于当地三家大医院多次检查治疗,但针药未效。改用经筋疗法施治一个疗程,痼疾解除,恢复生产劳动能力。追踪观察四年,未见复发。


经典病例14——腰椎体骨质增生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腰椎骨质增生,临床表现为腰部的腰酸、腰痛及胸紧、挛急、活动受碍,乃至累及臀腿,并有X光诊断为依据者,临床称为腰椎骨质增生症。本症好发于中老年人。

【机制释义】

人的腰部,主属太阳经筋。但整体辨证看问题:足太阳之筋,自足部起始,循腿、臀、腰、脊、颈而上,终于头面。腰部的肌筋,只系足太阳经筋的一个局部筋肉,它的病变,无疑与经筋的整体存在密切关系。与足太阳互为表里的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之后,上循结于脚跟,并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后经腿之内侧(走阴侧呈拮抗状态),结于阴器,然后循椎夹脊旁筋肉,上达后颈.结于枕骨.再同足太阳经筋会合。由此可知.腰之背侧,属足太阳,而腰之腹侧,属足少阴。阴与阳,形成互相协调,又互相抵抗制约的构体。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以腰胀、腰酸、腰痛为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严重病例,腰痛连及臀腿,腰背强直或腰屈曲、转侧艰难。

【治疗方法】

贯彻“以灶为腧”的诊治法则。施以脊、腰、臀、腿足太阳经筋循行线为主的理筋手法。对足少阳经、足少阴经,足阳明经循行所过的筋结病灶,同时给多维解锁的理筋手法施治,达到全面的舒筋解结为度。对背脊筋区、腰筋区、臀筋区,膝筋区、腘腨筋区等等,分别用分段针刺消灶法,施行针刺消灶解结。

【病例择举】

甘某,男性.49岁,患腰腿痛病史9年。病情加重致成腰弯腰曲状态。x光照片发现腰3~5椎体重度骨质增生,腰腿剧烈疼痛,诸药无效,夜不可眠,迫使自行每晚注射杜冷丁1支,方可安度,已连续注射了杜冷丁77支.但病情依然如故。亲属陪送,向经筋疗法求治。予“综合消灶——多维解锁法”首次施治,当晚停止所有针药,已可安睡。续予施治7次,腰腿疼痛终止,腰弯腿屈姿态获得纠正,临床治愈。参加劳动一年后复查,可见治疗后骨质增生的x光胶片,获得显著的吸收修复,清晰度满意。


经典病例15——筋性类肝病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经筋结灶发生于右胸胁,其闷胀、隐痛及肝区不适等,酷似肝脏实质病变的临床症状;但肝胆的各种检查,并未发现异常所见。这种病象称之为筋性类肝病。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临床症状以隐痛为突出表现,可时轻时重,劳累、气候骤变、情绪郁抑等时病情加重。尤其是当应作的有关检查未发现异常所见,医者未能说出其所以然期间,患者精神负担加重,疑其患上了绝症,会带来给病者全身状况变化。这决不是单纯的精神作用。

【治疗方法】

在查明病灶位置、数目基础上,首先采用手法消灶,获得筋结病灶的初步松解。针对固结的病灶,以将病灶固定于肋骨面上,旋行固灶行针法刺治。刺治针入数量,一般为一个病灶施治一针,直入直出,不予留针。

【病例择举】

患者宋某,女性.36岁,居民,自觉肝前区隐痛前后历时两年。曾先后到当地医院、住院过两次进行治疗,由于病因未明,病情缓解出院。出院未足一个月,病情复发。经筋检查,发现其于右腋前线胁肋间存一索样筋结,右第七肋骨表面,有一筋结病灶。予综合消灶法施治2次,病症消除。观察2年,未见复发。


经典病例16——臀上皮神经综合征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3横突~臀上皮神经综合征,是指第三腰椎横棘突末端的经筋损伤,并发臀上皮神经症状的综合证候群,是腰腿痛的常见病症。本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是腰与臀上部并联疼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以腰部或臀部酸胀痛为主要表现;急性重症病者,疼痛剧烈,患者坐卧和行动困难,伸屈及转动腰部均不能,蹲下后起不来,睡觉不能翻身,多自取俯卧位,两下肢平伸。

【临床表现】

病灶体征:腰部肌筋紧张、痉挛、压痛,敏感度明显增高;腰3横棘突末端呈现筋性结灶点形成,触压呈现颗粒状结点,伴见索样物于其表面向上下伸展;臀上皮神经分布的区域,有不同程度压痛,并可压痛向腹侧,大腿外传射。

【治疗方法】

采用综合疗法手段。理筋法:运用由轻而重、由表及里的理筋手法,以舒解其紧张致痛、致敏,令肌筋趋于松弛。针刺法:针对腰3横突的筋结点,以固灶行针法,施以局部多针的治疗;针对结索的病灶,运用固灶行针点刺法刺治。

【病例择举】

李某某,男性,54岁,某企业职工。多年从事基建劳务工作。患急性左侧腰腿疼痛十五天,步行不能,经筋检查:左侧腰部肌筋紧张,广泛性触压疼痛,左腰3横突呈颗粒状增粗增厚结灶,臀部触及索样筋结物多条。诊为腰3横突~臀上皮神经综合征。当天下午以综合理筋法施治。当即感到舒适,可转侧活动。次日便可起床走动,续以施治2次,病痛解除。调理两周,病愈出院。


经典病例17——面神经麻痹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本病症是一种起病突然,常于早晨洗脸、漱口时发现口眼歪斜、眼睑下垂、面神经麻痹的病症。好发于一侧脸部,与中医学的“歪嘴风”相类似,属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导致的病变;与中风所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不同。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病侧眼睑下垂,眼裂变宽,面部表情肌运动丧失,鼻唇沟变浅乃至消失,口歪向健侧,皱眉动作丧失,鼓腮时及笑时,面部偏歪,口裂不能合拢;可有流泪、面部发紧、偏头痛、倦怠、额纹消失、眼部肿等伴随。

治疗方法】

理筋手法施治:充分运用指合力的作用和功能,于患者额部,作揉抹、揉捏的理筋治疗;将脸板提捏,并做轻轻的轮转性按摩,令脸板由硬结变柔软,放手后,患侧眼皮即可闭合;然后将拑弓手的拇指指腹,置于攒竹至眼眶内上角的大皱眉所处的部位,施以切拨的理筋手法;顺将施治手法延向眉心、眼眶上缘、眉梢外稍,对小皱眉肌及颞肌、耳肌,分别施以切按、切拨及切揉的理筋手法施治;对眼与鼻骨间沟,运用拇指尖作为施治工具,从目内眦至迎香之间的鼻骨与泪骨间沟,施以切按手法治疗;对颧肌、提上唇肌、降口角肌等可提捏的小肌,尽可采用提捏捻转手法加以施治;对咬肌、二腹肌二腹,用切按法及切拨法揉筋施治,令这些肌筋获得筋舒而络活,利于麻痹的康复。

【病例择举】

患者,徐某,女性,55岁,患左侧面神经麻痹,病史一年,曾向针灸、推拿按摩、康复科及服中药等求治,但病情顽固。见患者左眼裂增宽,左眼及左面部中度肿胀,皱眉不能,左额皱纹消失,鼓腮时,两唇欠合拢,面向右侧歪斜,左肩颈部明显酸痛。经筋查灶,左耳肌筋结触压疼现在,提上唇肌、颧肌、咬肌、二腹肌之二腹等,均呈结灶性筋结病态形征。用上述的疗法治疗,施治两次后,左眼及面部肿胀消除,口角歪斜明显纠正,连续施治一个疗程,诸症消除。


经典病例18——筋性“梅核气”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梅核气”,是患者感觉到咽喉部若存留一物如梅核,既吐不出,又咽不下的特殊症状而命名的临床常见病症,好发于女性。本病症于中医古籍早有记载,属中医的气病之一,近似现代医学的咽喉异物感症。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筋性梅核气,除具有一般梅核气的症状表现之外,主要特点是,症状呈持续状态存在,咽空时症状加重,但不影响进食。分别作颈、胸、腹的查筋检查,可查到相应的“筋结”阳性病灶,触及病灶时,梅核气的症状具有联系性的触发,以至患者不可耐受。

【治疗方法】

运用综合理筋法治疗。首先查明“筋结”病灶的分布部位,然后贯彻“以灶为腧”法则,先施以理筋手法初步消灶;对固结的病灶,用针刺疗法施治,再行拨火罐治疗。经筋疗法对筋性梅核气治疗的效果满意,具有起效快、疗效高、不易复发等优点。

【病例择举】

患者黄某某,女性,18岁。患咽部异物感两年。五官科检查、胸透检查、钡餐检查等可排除器质性病变。药物治疗,疗效欠佳。多方求治,病情如故。经筋查灶:发现胸骨舌骨肌呈肌张性亢进,肌束中可触及颗粒状“筋结”病灶点;上胸锁骨下肌,亦呈骨骼肌紧张性反应;胸骨切迹上缘,触及微粒筋结点。以综合疗法施治,分别对上述病灶进行消灶解结。首次施治后,患者深感咽喉部舒适松解,连续隔天施治三次,病症解除。追踪2年,未见复发。


经典病例19——偏头痛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慢性偏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症,其中尤以肌收缩性头痛(又称神经性头痛)最为常见。本症属中医少阳经证,多因头颈部的肌筋持续性收缩,导致少阳经之气机枢转失衡,气滞血瘀,经脉阻闭,发生“不通则痛”的临床表现。好发于气血亏虚基础上,反复感受外邪,尤其感受风、寒、湿三邪,或因过度疲劳、情绪紧张、月经来潮等因素而触发。

【机制释义】

人体头部,除手三阳经筋由手走头,分别终于额角及目外眦以外,并有足三阳经由足走头,形成目外侧“目上网”及“目下网”,构成阳经集结区域。手足活动时,经筋线牵拉引力的应力点可于头部发生”筋结病灶”。少阳经居于太阳与阳明经之间,成为经气表与里的枢转枢纽,循行于头的侧面,枢纽运转失衡时,形成枢体病变,主要表现于头之侧面,故为偏头痛。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头痛多偏于一侧,以颞筋区的疼痛尤为剧烈。严重者,头若紧箍,痛不可忍,烦躁不安,可伴见局部热感、流泪、头晕、颈僵等。

【治疗方法】

在进行全身查灶基础上,贯彻“以灶为腧”法则,以理筋手法施予理筋解结。重点对眶膈筋区、颞筋区,枕筋区及颈筋区施以每一个病灶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手法理筋,达到筋结病灶的一般松解。针对上述筋区的痼结病灶,以固灶行针方法,应用尽筋分刺、轻点刺络、分段消灶、轮刺离筋等,加以针刺消灶解结。

【病例择举】

曾某,男性,56岁,患左侧颞区偏头痛十二年,病情反复,多于春初、秋末,及饮酒、劳累等时,病情发作。此次发作,历时月余,针药治疗,疼痛未减。曾进行五官科检查及CT颅颈摄片,排除占位性病变,颈5~7轻度骨质增生。经筋查灶:左侧颞部及面颈皮色潮红,颞筋区静脉怒张。手触查灶,大小皱眉肌呈病态结灶状;颞肌及颞 筋膜呈硬结块样,伴存五个病灶结点;枕区风池穴,触及尽 筋硬结点;颈侧胸锁乳突肌中段,颈夹肌、头夹肌等呈筋结 反应;肩胛提肌颈部起始段及其延至的肩胛内上角,呈索样 结灶;岗上肌呈块样硬结,按治疗常规施治,重点对眶膈、颞区、枕颈及肩筋区施以综合消灶方法治疗。首次施治,病情获得显著缓解;治疗两个疗程,痼疾消除。追踪观察三年,疗效保持巩固。


经典病例20——筛前神经综合征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筛前神经综合征于1930年charlin氏首次记载,故又称charlin氏综合征。本病症常于筛窦炎、鼻中甲肥大等,导致鼻睫状神经及筛前神经受激惹而诱发。目前,医学上的治疗方法,多以手术解除原发病因;对顽固病例,以眼眶部切除筛前神经等施治。一般对症疗法的疗效欠佳。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主要表现,是该神经分布的区域性疼痛、伴不同程度的反应性眩晕感。颈痛、僵硬感、流泪等。

病灶体征:运用经筋查灶法检查,发现本病症具有亚敏素质者多罹患本病症。经筋查灶,除见患者的眶膈筋区,颞筋区、额筋区存在筋结的反应性病灶以外,亦常于颈项筋区、肩背筋区等,出现不同程度的筋性反应的筋结病灶。形成整体机体反应与局部症状突出为特点的病症表现。

【治疗方法】

运用局部消灶解结,结合整体调机的综合理筋疗法医疗手段治疗。局部消灶解结,即重点对病者的眶膈筋区的7个经筋穴位(详见经筋疗法施治穴位图示),在查灶基础上,以不同的理筋手法,进行手势、手法治疗后,对于固结的病灶,施以针刺治疗;然后于可行拔罐治疗的额筋区、颞筋区施以拔火罐治疗;对颞、颈、肩、背筋区,施以舒筋活络的调治。

【病例择举】

患者吴武干,男,48岁,患筛前神经综合征反复发作四年,曾于多家医院治疗,药物疗效不易巩固,患者又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接受经筋疗法施治,经治疗两个疗程,病获治愈。追访2年零3个月,未见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