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品县令冯梦龙的一品事业:心与老梅同清

 指间飞歌 2017-05-28

七品县令冯梦龙的一品事业:心与老梅同清

 

 

 
冯梦龙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可以驰骋想象,让笔下的清官纵横捭阖,做出一番大业绩。而当他作为一个知县时,面对的却是许多现实的治理问题,必须一件件加以解决,甚至有些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但意志坚强、生性乐观的冯梦龙,即使有时无奈,也绝不随波逐流,也没有失去人生的希望和对理想的追求。“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冯梦龙以“老梅”自况自勉,这株老梅顽强地开放,至今余香不断。

《戴清亭》诗寄真情

在《寿宁待志》里,记载了一首冯梦龙写的《戴清亭》小诗:

县在翠微处,浮家似锦棚。

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

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

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

不到寿宁县,是体会不了冯梦龙写诗的情景和心境的!

“戴清亭”是冯梦龙在寿宁私署边建的一个小亭,站在这里可以眺望整个县城。私署处县衙之后,“在镇武山上,拾级而登,旧有大榅木四树,今止存其二。门内有井,故令毛以墙塞之,取用溪水,不知何说?异日修理复之,亦省人担汲力多许。房只二进,虽朴陋,取其高敞。三峰如髻,俱从堂脊窥人。东为学署,山未经刬,每大雨后,水从墙隙喷出,西流绕内堂而南下,直入大溪。声淙淙入耳,忽作岩川观,忘其身之为俗吏也。左隙地小屋三间,故令毛所建,前植花果,曰‘看花处’。今惟老梅一株仅存,数百年物。余于梅下构一小亭,额曰‘戴清’。”此情此景,栩栩如生,数百年后,宛在眼前。一个真实、朴实、务实、乐观、坚强、淡定的冯梦龙形象,屹立在我们面前。我们似乎能听到他掷地有声的话语:“余生平作事不求名而求实。”“卑职人微言轻,但能自律,安能律人。”“以勤补缺,以慈辅严,以廉代匮,做一分亦是一分功业,宽一分亦是一分恩惠。”“假如余不躬往或往而不密,必为信理所误矣。”

时至今日,很多寿宁人都会背诵冯梦龙这首《戴清亭》诗。1985年,寿宁县重建“戴清亭”,并在附近建有小型的“冯梦龙纪念室”。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亲笔题写“冯梦龙宦寿旧址”。

我每次到寿宁县,每次瞻仰“戴清亭”,都会记起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的深刻话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冯梦龙就是这样的人啊!

宁劳一人不劳百姓

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吏,能够做到“政简刑清”“遇民以恩”,应当就够得上一个清官、好官了。而冯梦龙却远远不止如此。他为了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对寿宁县作了全方位的深入调查。他的眼界远远超出一个封建县官所能达到的水平。

寿宁县在万山包围之中,最大的山是车岭和九岭。寿宁当地民谣说:“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极喻其险峻难行。车岭为从东南向到寿宁的必经之路。上有车岭关:“去县二十五里,一线千仞,仰关者无所措足,东南路第一险峻处,有匾曰‘南门锁钥’。迩来一望茅塞,不逞伏莽,早暮风雨,行人戒心。岭有小庵,道人亦委而去之”。冯梦龙调查后从实际出发作出决定:“余谓复关必先复庵,乃招庵主,使之增葺墙屋,复给资金垦荒田数亩,行道稍不寂寞。”

九岭为从西南向到寿宁的必经之路,冯梦龙上任时就经过此处,亦曾在九岭松树下歇凉。后来他了解到旧任知县蒋诰,曾在九岭上捐钱植松及采取“种松自赎”的灵活司法措施,便深为赞扬:“侯之善政不尽详,但闻捐钱植松数百于九岭,以蔽行人。今渐耗,其存者犹数十。笞罪亦许种松自赎,即此可想其人矣”。这些小事都体现了冯梦龙搞建设首先考虑民生,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绝不劳民伤财。

冯梦龙特别关心农业生产。他了解寿宁山田的特点:“寿凿石为田,高高下下,稍有沙土,无不立禾。计苗为亩,不可丈量”;他提出要请教老农:“大抵田滋于水,水脉通塞,而田之肥瘠随之。然或高下而燥湿相反,或连圩而润涸顿殊,此当问之老农耳”;他关心烧草木灰可能导致火灾:“冬月,烧山取灰,故随处有灰厂。或恐伤竹木,扫草叶即于厂内煨之,屡致延烧,不可不戒”。

冯梦龙特别关心穷人,在《寿宁志》一书中写到“除夕”时,专门记录了明代“贫家”的辛酸:“是夜,民间彻晓不睡,子母之家,遣人索逋,旁午于道,漏下五鼓,县官出堂习仪方止。城门不闭。贫家趱口者,或夜半始归”。实在无法想象,这些记录竟然出自一个封建时代的“县太爷”之手啊!

哀民生之多艰

冯梦龙身处明代末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用《寿宁待志》中比较含蓄的话来说,就是“中外势逢交困之会,虏寇患切剥肤之时”。

朝廷开支浩大,不断以各种名目增收赋税,小小的山区寿宁县也在劫难逃。《寿宁待志》中记录的有时间、有数目、有根据、来自上头追加的赋税,如“加派”“瞻租”“扣减”“捐助”“借扣”“暂输”等,名目繁多,不下十几种。这都是“圣裁”“奉文”“遵奉明旨”的,冯梦龙也无法不执行。身处基层的冯梦龙,能看到由此给农民造成的艰苦生活:“带青砻早稻,垂白鬻孤孙”;他自叹“不能天雨粟”,又自叹“聚敛非吾术”,但也只能履行“催征”的任务:“末免吏呼门”,“忧时奉至尊”;他只能面对那无言的上苍祈盼:“安得烽烟息,敷天颂圣恩”。他的内心痛苦充分体现在上述这首题为《催征》的小诗里。

他这个小小的知县,所能做的只是“今将万历二十年后加裁之数详著于后,使览者知寿民之艰与寿令之苦,冀当路稍垂怜于万一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冯梦龙考虑问题能将“寿民之艰”与“寿令之苦”联系在一起,其思想境界之高更是令人震撼!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立国,扩大耕地和户口有利于增加朝廷收入,因此核实耕地户口数量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各级地方官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一个县耕地增加,粮赋肯定也会随之增加,这就叫“升科”。升科如果符合事实,说明县令领导垦荒有成绩,因此“升科”就成为影响考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冯梦龙到任后,每年也都有下属上报“升科”的“政绩”。但冯梦龙调查后断定,当时的寿宁县不可能发生这种好事:“区区寿邑……沙浮土浅,梯石而耕,连雨则漂,连晴则涸,但有抛荒,宁留余地?”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人上报“升科”呢?

经过深入调查,冯梦龙终于掌握了真相。原来,一些穷苦农民为了生计把田地变卖后,还要承担原先田地的赋税,有些人迫于压力只能远走他乡;而买田者常常隐瞒不报,如偶然被人发现,就谎称是自己新开垦的。于是,出现了有名无实的“升科”,一些地方官吏习惯了偷懒,或别有用心,不去调查核实,反而顺手牵羊将其列入本人的政绩。而到了“不求名而求实”的冯梦龙那里,这却成为他一心想革除却无计可施的弊政:“天下有名美而实不美者,升科是也”。但“吏书固争,谓升科系考成一款,必不可少”。也就是说,升科已经成为官员考绩的重要指标,升科不达标,官吏再优秀也无法升迁。

冯梦龙联想到自己往日任丹徒(镇江)训导时,也发现虚假的“升科”,并曾激烈地向县令提出纠正弊病的建议,因不了了之而耿耿于怀。现在他坐在县令的位置上,却也无力纠正弊病,只能痛心地自责:“当下数升愧汗矣!”他总结原因是:“牵于文法,不行其志”,旧制度的弊端难以革除啊!

《寿宁待志》传千古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每一府、县都有地方官主持编修的地方志,这些志书无疑保存了不少可贵材料,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在思想内容上多半趋于保守,粉饰现实;在形式上也多半陈陈相因,囿于固定形式。而冯梦龙在离任前一年,就亲手撰写并出版了长达五万言的县志,从采写内容到栏目设计都别具一格,且有不少独到观察。

冯梦龙还别出心裁地将此部县志取名为《寿宁待志》,并在序文中解析说:“曷言乎待志?犹云:未成乎志也。曷为未成乎志?曰:前乎志者,有讹焉;而后乎志者,有缺焉。与其贸焉而成之,宁逊焉而待之。”其远见卓识,可窥一斑。如果没有这部奇书,我们现在很难看到晚明廉吏冯梦龙的鲜活形象。

几十年来,我到寿宁了解冯梦龙不下数十次,阅读《寿宁待志》不下数十遍,我经常从内心发出惊叹:一个已经年逾六十的老人,身处明朝末年腐败黑暗的社会,身处生活艰苦、工作条件极差的山区寿宁县,却能在短短的四年任期内,做了许多本来不必要他做的好事,关心了许多本来不要求他关心的问题,调查了许多本来不需要他了解的情况!他为何锲而不舍?他凭啥披荆斩棘?

回答是明确而真切的:他凭的是“一念为民之心”的理想信念,他凭的是多年历练形成的政治智慧!冯梦龙并不是无聊可怜、苦中作乐的腐儒!他不追求声色犬马的快乐,也不费尽心机去巧取豪夺、取媚上司、以求富贵。在这些方面,他可以说是“无为”,“一无所求”,所以心也不累!在处理好日常公务,完成那些可以“有为”的好事后,他还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可以用于文学创作和编写儒学研究著作。根据我们现在能找到的资料看,他在寿宁创作了诗歌《八闽咏草》和《寿宁咏稿》,改编了戏曲传奇《万事足》,收获颇丰。所以他的快乐不仅体现在为民解困后的愉悦中,也体现在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上。

当时就有人能理解他的苦乐观,例如福建的著名学者、布衣徐火孛。徐火孛为冯梦龙诗集《寿宁吟稿》写序时赞扬他:“虽耽诗乎,而百端苦心、政平讼理,又超于五十七邑之殿最也。”

冯梦龙在寿宁任知县时,把他唯一的儿子冯焴带在身边,以编书代训教。他们共同编写的是冯梦龙一生研究儒学的集大成著作《纲鉴一统》。冯梦龙后来在此书“自叙”中说:“宦游闽海,地僻事简,刀笔箧筐,毋烦长吏为也。乃于拂弦放鹤之余,复与儿子褎辑旧文,驱繁治阙,捐益详略,一准于庙堂之牗翼,儒生之帖括,为紫阳诸先辈奉执鞬而不敢辞,诚以著书立说,古人恒不避功皋,以功皋在三代之功也”。冯梦龙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家规”“家训”,却以无声的行动道出了本人希望儿子健康成长、自食其力、出淤泥而不染、为社会办好事的强烈愿望。在训子、著书、写诗、编戏的业余生活中,冯梦龙获得了无限的情趣啊!

(本文引文均出自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寿宁待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