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 中医治疗溃疡病有哪些方法 辩证治疗 本病有虚实之分,治有“通”、“补”之异。实证当“通”,重在祛邪,清热、化湿、理气、化淤,视其脉证而定;虚证当“补”,视其气虚、阳虚、阴虚之不同,而采用益气健脾、温中散寒、养阴和胃等法;本虚标实者,视其虚实之主次,或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或“通”、“补”兼施,务使邪去正复。 脾胃虚寒型 (1)主要证候:上腹部隐隐疼痛但持续不止。疼痛部位喜温,喜按,温按后疼痛减轻。平时口不渴,或口渴时喜饮热汤热水,进食冷食、冷饮后,疼痛立即加重。病人面色萎黄,手足冷凉,全身困倦,疲乏无力,大便衡溏,每日2次以上,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治法:温中健脾,暖胃止痛。 (3)方药:理中汤合黄芪健中汤加减治疗。黄芪15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高良姜6克,干姜6克,炒白术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克,红枣5个。 (4)加减:如病人呕吐清水者,可加清半夏10克,茯苓20克,陈皮10克。如呕吐酸水,或频频反酸,可加黄连6克,吴茱萸3克。如胃口部常感冷凉,手脚冷凉者,可加制附子6克。 肝气犯胃型 (1)主要证候:胃口部腹满疼痛,两胁部胀闷,嗳气频频,呕吐酸水,性情急躁易怒,生气后胃痛及胁胀加重,食欲不振,或有呕吐,舌苔薄白,脉弦。 (2)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3)方药:柴胡10克,白芍30克,制香附10克,枳壳10克,陈皮10克,元胡10克,木香6克,郁金15克,姜黄10克,川楝子10克,甘草6克。 (4)加减:常常呕吐酸水者,加黄连10克,蒲公英12克,吴茱萸5克。恶心或有呕吐者,加旋覆花10克(包煎),代赫石20克,清半夏10克。呕血者加三七粉6克,分2次冲服,或用云南白药每次1克冲服。
(1)主要证候:胃口灼热疼痛,进食后疼痛加重,心烦易怒,嗳气,呕吐酸水,口干、口苦,渴喜冷饮,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治法:疏肝清热,和胃止痛。 (3)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柴胡10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荔枝核12克,川楝子15克,元胡10克,黄连10克,吴茱萸5克,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甘草5克。 (4)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8克(后下),当归15克。呕血、黑便者,加侧柏炭12克,地榆炭12克,茜草炭10克,三七粉6克(冲服)。 淤血阻络型 (1)主要证候:胃脘部疼痛,进食后痛甚,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按之则痛甚,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涩,或弦。 (2)治法:活血化淤,通络止痛。 (3)方药:失笑散、金铃子散加减。生蒲黄12克(包煎),五灵脂10克,川楝子12克,元胡12克,丹参20克,砂仁6克,檀香10克,荔枝核12克,乌药10克,炮姜6克,白芍15克,甘草6克,三七粉6克(冲服)。 (4)加减:若呕血黑便者,加白芨30克,仙鹤草20克,或加云南白药1—2克(冲服)。痛而兼有腹胀者加陈皮10克,佛手10克,厚朴10克。纳差,便溏而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鸡内金20克,焦三仙30克。 胃阴亏虚弱 (1)主要证候:胃院部隐隐疼痛,空腹时痛重,饥而不欲食,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舌有裂纹,脉细或弦细。 (2)治法:养阳益胃。缓急止痛。 (3)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12克,麦冬12克,生地10克,石斛10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百合10克,玉竹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 (4)加减:胃灼痛,呕吐酸水者加黄连10克,吴茱萸3克。神疲乏力、纳差者,加太子参12克,山药15克,黄芪10克,大便干结者,加郁李仁10克,火麻仁10克。 简便验方 (1)海螵蛸15克,柴胡12克,香附15克,大贝母12克,川楝子15克,白芍3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砂仁10克(后下),甘草5克。加水浸泡2—3小时,文火煎2次,每次30分钟,两煎所取药液混匀,分两次温服。适用于胃痛,胸胁部腹痛,常易生气,生气后胃胀痛更重者。 (2)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茯苓20克,山药10克,高良姜10克,炮姜10克,吴茱萸5克,小茴香5克,陈皮10克,乌药10克。加水浸泡2—3小时,用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钟,两煎所取药液混匀,分两次温用。适用于平时胃痛怕冷凉,受凉或吃凉食物后胃痛加重的病人。 (3)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沙参15克,麦门冬12克,石斛10克,生地10克,玉竹10克,当归10克,元胡10克。加水浸泡2—3小时,用文火煎煮2次,每次20—30分钟,两煎所取药液混匀,分两次温服。本方适用于上腹灼热疼痛,胃中似饥非饥,似胀非胀,痛苦难以说清,并有心烦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者。 (4)丹参20克,砂仁10克(后下),元胡12克,炒蒲黄10克,川楝子10克,五灵脂10克,三七粉5克(冲服),当归10克,荔枝核10克,枳壳10克,红花10克,木香10克。煎服法同前。本方适用于胃痛剧烈,痛如针刺刀割者。 偏方验方
(2)海螵蛸150克,浙贝母100克,元胡100克,枯矾50克。共同碾为细面,每日3次,每次3—5次,温开水冲服。用于治疗胃痛、烧心、吐酸水。 (3)枯矾30克,三七粉30克,大黄18克,地榆炭30克,白芨30克,蒲黄炭30克。共同碾为细面,每日3次,每次3克,温开水冲服。用于消化性溃疡呕血、黑便者。 (4)海螵蛸120克,煅炉甘石300克,五倍子30克,血竭20克,儿茶20克,三七粉80克,鸡蛋壳100克,白芨100克。共同碾为细面,每日3次,每次3克。适用于消化性溃疡,久治不愈者。 (5)鸡蛋壳100克,丁香150克,肉桂150克,三七粉100克,小苏打粉100克。共同碾为细面,每日2克。适用于消化性溃疡胃痛、烧心、吐酸水较多的病人。 (6)鸡内金100克,焦三仙300克,木香100克,槟榔100克,大黄20克。共同碾为细面,每日3次,每次3—5克,温开水冲服。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胃胀满,食不消化者。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取双内关、中脘、双足三里、双胃俞。用毫针刺,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2)灸法:用艾卷灸中脘、下脘、足三里、神阙(肚脐),每次10—15分钟,每日3—5次。用于治消化性溃疡,属胃虚寒者。 (3)埋线疗法:下脘透鸠尾。用3号肠线埋于皮下脂肪层。 (4)水针疗法:用1%的普鲁卡因10毫升,用10毫升注射器刺入脾俞、胃俞。针处有酸、麻、胀感时注射药液,每穴5毫升,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