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暗黑传说,很多人不知道!

 茂林之家 2017-05-28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暗黑传说,很多人不知道!

1

端午节,凑凑热闹。

说说屈原和端午节的来历。

屈原有才华。

但有才华的人通常个性都不怎么讨喜。你说他恃才傲物也行,说他自高自大也罢,总之屈原为人十分狂傲,不少人对他看不惯。因此他在宫里的人缘并不好。

所幸楚怀王慧眼识珠,他觉得屈原是大才子,孤傲一点也算是性情中人,所以明里暗里都为他撑腰。

当然了,屈原也深深地爱戴着楚怀王。

之后,关于屈原投江一事,就有了两个版本。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暗黑传说,很多人不知道!

先说传说,“野”版。估计诸位都想听这个——

屈原的才华横溢不是问题,但是屈原和楚怀王的亲密关系就成了问题。

屈楚二人“兄弟情深”,连王后郑袖都产生了不满。但因屈原的才华有目共睹,且除了脾气大外也没什么私心,所以一时半会也拿不出什么证据来“治”他。

之后,随着秦国逐步强大,吞并六国之心日益显露,各国为此忐忑不安。

楚怀王想用和亲来讨好秦国,遭到了屈原的强烈反对。

但楚怀王不听,一意孤行。

之后,果如屈原所料,楚怀王的讨好换来的是反被秦国扣押,软禁至死。

屈原伤心欲绝,远走荒野,来到汨罗江畔。

屈原的靠山没了,郑袖觉得此乃天赐良机,就秘密派出了一队杀手去汨罗江边刺杀屈原。

据说汨罗江沿岸的百姓平时挺喜欢这个神神叨叨的屈大夫的,所以看到有人杀气腾腾奔他而来,就飞快地把消息报告了屈原。

屈原乘舟逃跑,杀手们也乘船死追。在汨罗江上上演了一场生死追逐的惊险大戏。

这一天,就是五月初五。

最终,屈原被抓获,杀手们将屈原身上捆上石头,投入江中,造成投江自杀的假象。

沿岸百姓目睹这一暴行,但慑于郑袖淫威,无人敢言。

屈原毕竟是名人,他的死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官方对外宣称他是投江自杀,也无人敢提出质疑。

之后,汨罗江边的百姓为了纪念屈原,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天赛龙舟、包粽子。

为什么呢?

赛龙舟:重现汨罗江上杀手追杀屈原的紧张和危急。龙舟赛的锣鼓敲得震天响,不是为了救人,是为了杀人。

粽叶包裹的糯米,象征屈原被五花大绑的身体,红枣则象征捆在他身上的石头。

至于粽子,则是暗喻被捆绑着的身体。民间俗语形容五花大绑不就说“捆得跟粽子似的”么?

至于熏艾草带香囊的习俗,其实远远早于吃粽子,因为五月初五从上古时代就是一个驱鬼的节日。据史料记载,端午这天,炎夏将至,各种毒虫、瘟疫甚至鬼魂尽出,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开端,所以要驱鬼辟邪。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暗黑传说,很多人不知道!

至于“官”版的屈原投江,是这样的——

因为楚怀王被秦国欺负,死在外头,楚国人心怀不平,特别是屈原更为气愤。他劝楚顷襄王聚人才,远小人,厉兵秣马,一雪前耻。

不想劝告起不了作用,还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楚顷襄王听后大怒,把屈原革职,放逐湘南。

本想救国救民,富国强兵,却反遭奸臣排挤,屈原自然郁愤难平。所以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一带徜徉,偶尔赋诗排解心中烦闷。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据说尸体都没找着。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

之后,人人仿效。也有老医师拿来雄黄酒倒入江,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怕饭团被蛟龙吃掉,才想起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再后来,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这一位爱国诗人。

据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世人作棕,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用诗歌来痛斥卖国小人,同时对楚国的一草一木表达了无限的深情。“杰出爱国诗人”的名头,就是这么来的。

2

在做一个关于文化思潮和社会价值观的课题,调查问卷里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对于“历史是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这种说法,您的意见是:完全同意;完全不同意;大部分同意……

其实,类似这个问题我还跟同事聊过,说我们看到的历史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可信的,同事的看法是真实的,而我则认为,未必。

除却有史官怀揣各种小心思以迎合统治集团“大格局”的可能性外,即使他们不是有意为之,想百分之百地呈现真相,也不现实。

对于无人亲见的,或者是用不同的人提供的资料,七拼八凑而来的“事实”,本来就要打一个折扣,更何况有时候,即使是亲见的,也未必是事实呢。

故意给历史这个小姑娘各种“打扮”固然不可取;盲目听信甚至奉为圭皋,也不明智。

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只是传说,哪些又是夹杂着传说的“历史”,谁知道呢?

孰真孰假,除了当事人,无人知晓。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当故事听听,能从中总结出一些道理与经验,吸取一些教训,或者纯粹是为了纪念一些人,一些事,就已足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