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纵裂和小脑膜密度增高,您还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吗?【影像学院J055】

 医影堂 2020-08-15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解剖:

   硬脑膜伸入大脑纵裂形成大脑镰,伸入大脑半球与小脑间形成小脑幕,相应部位即形成大脑镰硬膜下间隙及小脑幕硬膜下间隙;

病因:

   桥静脉破裂,出血积聚于大脑凸面的硬膜下间隙,形成常见的颅骨内板下新月形硬膜下血肿,如出血积聚于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间隙,即形成较少见的大脑镰或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影像:

   1.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1)单侧多见,表面光整,呈弧形、波浪状;

   (2)有占位效应,邻近脑回脑沟受压,大脑镰移位;

   (3)表现为大脑镰带状高密度影,宽约 2~8 mm,CT值约 63~73 HU,密度均匀;

   (4)邻近结构:脑沟、 脑池正常,周围脑实质无水肿;

   2.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1)单侧小脑幕扇形高密度影,近幕缘侧光滑、锐利,远离幕缘侧边缘模糊,密度较低,周围脑组织无水肿;

   (2)横断位可表现为“八”“M”“U”“V”型,累及大脑镰可表现为Y型

   3.血肿与相邻蛛网膜下腔不通

   4.随访复查,血肿多吸收较慢。

鉴别:

   1.大脑镰钙化 CT 值较高,可达 200 HU 以上。

   2.纵裂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范围相对较广泛,常见其他部位脑沟、裂、 池内有高密度影,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相对局限。

   (2)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不会出现在胼胝体的前钳和后钳。

   (3)纵裂池内出血外缘呈毛刺状,出血量多量呈羽毛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外缘相对规整。

   (4)纵裂池内出血多在一周内消失,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侧吸收较慢。

参考文献

1.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诊断——《影像诊断与介入诊断学》

2.外伤性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

3.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与纵裂池出血的CT分析——《当代医学》

4.CT结合MRI诊断大脑镰和纵裂池出血的价值——《临床军医杂志》

5.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 CT 及磁共振成像诊断——《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6.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 CT、MRI诊断探讨——《中国实用医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