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学习] '脑室内出血与脑疝'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

 杨迎迎y 2018-04-21



  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为室管膜血管破裂或外伤性脑内血肿破入脑室系统所致,轻至重度颅脑外伤均可出现,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量及是否合并其他颅脑外伤性病变,常见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脑疝等。

  脑疝(herniation of brain)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从颅腔某处进入其他部位,外伤是其重要病因,巨大血肿及脑挫裂伤等占位效应使局部颅腔压力增高,挤压脑组织向其他压力较低处移位,除直接压迫脑组织使之坏死外,还可压迫脑动脉、形成动脉性脑梗死,并压迫脑神经(动眼神经最常见)及造成脑积水。临床表现包括意识模糊、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动眼神经麻痹等。


CT与MRI特点

  脑室内出血:以侧脑室最常见,CT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由于重力作用,常聚集于近地侧,血肿与脑脊液之间形成脑脊液-血液平面。MR检查急性期为T1等或稍低信号、T2低信号,FLAIR显示局部脑脊液信号不能抑制。

  与外伤相关的常见脑疝:①大脑镰下疝,即扣带回经大脑镰下方疝入对侧颅腔,常见于单侧重度脑挫伤与血肿,同侧扣带回及大脑前动脉越过中线向对侧移位,侧脑室前、后角分别受压向后及前方移位,Monro孔受压及对侧侧脑室扩大,甚至可见额叶与基底核脑梗死。②天幕下疝,即颞叶钩回疝,可单或双侧性,常为SDH、EDH及颞叶巨大肿瘤所致,表现为颞叶钩回及海马旁回向内移位、同侧鞍上池及环池变窄、桥小脑角池池增宽,对侧相应脑池变窄,脑干向对侧旋转及移位,对侧颞角扩大。重者鞍上池完全闭塞,脑干被挤压至天幕裂孔对侧缘致明显变形,动眼神经及大脑后动脉受压,甚至可出现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双侧性者鞍上池完全填塞,还可出现双侧基底核-间脑、视交叉下移、中脑与脑桥成角。③小脑扁桃体疝,见于后颅窝较大血肿与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可伴天幕上疝,表现为小脑扁桃体呈舌状或楔状向下移位至椎管内,枕大池及第四脑室受压,甚至脑积水。④经脑膜疝,脑组织经局部脑膜缺损处进入另一颅腔或颅外,后者即脑膜脑膨出。CT重组及MRI均可清楚显示上述多种脑疝,DWI能早期诊断所致的脑缺血。

简要病史

例1,男,33岁。机动车伤2天,昏迷。


A

B

例2,男,17岁。头外伤后意识不清。


A

B

例3,女,39岁。头外伤1周,双侧额叶挫裂伤及血肿,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


例4,男,23岁。头部外伤,外院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3天后左侧小脑半球大片低密度(未列出)。

CT与MRI所见

  例1,CT平扫(图3-12-1),左侧侧脑室枕角少量高密度影(箭)。胼胝体膝部左侧局限性稍高密度影(箭头)。

  例2,CT平扫(图3-12-2A),左侧额颞顶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箭),局部脑实质内移,中线结构弧形右移,左侧侧脑室闭塞。1周后CT(图3-12-2B),左侧颞顶部内板下病变仍存在(箭头),左侧大脑半球大片密度减低(*),左侧扣带回及基底核、透明隔右移(箭)。

  例3,CT平扫(图3-12-3A),右侧大脑半球大片低密度(*),基底池闭塞,环池两侧不对称,右侧较宽(箭)、左侧较窄(箭头)。1天后术后CT平扫(图3-12-3B),环池及四叠体池两侧恢复对称(箭)。

  例4,矢状位T1WI(图3-12-4),左侧小脑半球下半部信号减低、脑沟变窄(*),小脑扁桃体下移(箭)。


最后诊断

例1,脑室内及胼胝体出血。例2~4均为外伤后脑梗死,例2继发大脑镰下疝,例3继发颞叶钩回疝,例4继发小脑扁桃体下疝。


鉴别诊断

  脑室内出血一般无需鉴别诊断。脑疝需与先天性脑疝(无外伤史)及低颅压综合征(下垂脑、脑膜弥漫性增厚及强化)区别。


简要讨论

  脑室内出血并不少见,颅脑外伤病人影像学检查时应注意观察以防漏诊。脑疝常为重症颅脑损伤的并发症,影像检查的重要性在于明确诊断这些脑疝,并能早期诊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