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章 “气化”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陈欣

 lvzhifeng 2017-05-29

第八章 “气化”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陈欣

一、气化的缘起

曾几何时,中央电视台健康频道播映了一则别开生靣的养生保健新闻,画靣上,一个苍然髯老者头下脚上倒立着,喂他水和食物,他照常轻松地吞咽进肚内。解说词说,他倒立的目的是让血液从脚下返流向头部,以免大脑供血不足,产生病变,影响健康。

曾几何时,有养生保健学者奉劝他们的听众和读者:你们每天除了躺在床上睡觉,大部份时间或坐或立,致使血液挤压到身体下部而循环不畅,有损健康。倘若倒立不便,何妨在看电视或阅读书报时,把两脚尽量抬高,超过头部越多越好。

倒立和高抬贵脚之说,缘于“水往低处流”的常识,可血液循环的规律却远不像流体力学这么简单。人体血液流淌的管道千丝万缕,有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大系统,连结起来总长度10多万公里。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枝,口径渐细,管壁渐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七上八下,流向“五湖四海”,“三班六房”,绝不可能“自古华山一条路”,从头流到脚。

促使其昼夜川流不息的“血泵”便是气化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气化”是气的动力和能量,“气息奄奄”,“气若游丝”,“底气不足”,就是动力缓慢,能量减弱的结果。动力和能量在哪个部位出现故障,疾病便乘虚而入,痛苦缠身,就得让医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一旦动力和能量“弹尽粮绝”,其人势必“气绝身亡”!

“气化”起着新陈代谢,平衡阴阳,调燮免疫抗体等“拨乱反正”的重要作用,非同小可。血液在人体各部位循环流动,将机体所需的氧气、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运送到身体各部的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尿酸和肌酐等废物经血液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管而排出体外。这一系列维持生命的正常运动,离了气化的动态平衡是难以实现的。血液中的白细胞对于外来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具有吞噬分解作用,血浆中含多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等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对保障各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从共振之理论看来,没有机体内部阴阳二气交感变化的力量支持,心脏就打不出压力能量(占循环系统中能量之95%,血液之动能仅占约5%)在各个器官及经络分布之状况。如某器官气不足,则压力不足,器官中微小动脉括约打开时,血液就没有力量流入微血管中而营养组织,所以此器官就因气之不足而缺血,自然就缺营养,缺氧及抵抗力等,进而代谢之废物累积,久而久之,百病皆可由此而生。

气化中医理论的轴心线。气是气化的主宰与物质承担者。生殖之精是生命基本的化演单位,气化之宇。阴阳表达生殖之精依靠气化演化出的具有某些相对的可比较属性。五行是反映生命体在气化作用下同源演化区域里生命结构或功能渐变的五大变化序态,中医学就是透过气、精、阴阳、五行探讨生命科学里的中医气化观。当代著名学者杨力先生说:“气化是中医学的精髓,对理、法、方、药中的任何一方靣,都可谓气化平衡者昌,气化衡者亡。简而言之,气化失衡的开始,就是人体阴阳动态失衡,五行生克制约常态失衡的开始,
如树之有本,水之有源,气化学说渊源于《内经·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的气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首先、从中的气化组成,以及它的规律程序,是气化学说的核心与理论根据。六气为气之本,而三阴三阳则为气之标。六气之本,乃是气化学说的第一手材料。气化就是六气的变化,论证探寻规律就是气化学说。阴阳为标,说明了六气必须分出阴阳,它虽是六气所派生,但必须由阴阳定性以后,才能起到客观实际之应用。在六气之本,与阴阳之标,而兼见于标本之间的,则叫做中气 中气,乃是阴阳表里之相合的产物因为它在表里之间存此一格,因此它有节制六气,平衡阴阳的作用。本气、标气、中见之气,鼎足而三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或互相支持,或互相颉颃,使气达到化育万物,品类咸彰之目的。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创始人张志聪、张令韶将《内经》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与天人相应等理论用来阐释《伤寒论》的六经病,指出“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强调三阳三阴之气与天之六气相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又指出“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什止二三。”认为六经伤寒早期大多是“气与气相感”的六经之气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病变,后来才从气分入于经络,但只是十之二三。认为人身之六气,内生于脏腑,外布于体表,“君相二火发原在肾,太阳之气生于膀胱,风气本于肝木,湿气本于脾土,燥气本于肺金。”之后各循其经,分主所属皮部:太阳在背,阳明在胸,少阳在胁,太阴在腹,少阴在脐下,厥阴在季胁少腹之际。在六气中,惟太阳之气不仅主皮部,还主通体。盖太阳之气外统一身之皮毛,内合五脏六腑,为肤表之第一层。六气运行于皮肤肌腠之间为第二层。太阳之气应天道运于三阴三阳之外有卫外之功。六气应三阴三阳,运于天体之中,总归太阳而近于毫毛。故外邪中人,病先发于太阳者固多,但也有不伤太阳之气而入于里者,则是六经直中之风寒。按照通体与分部的观点解释太阳病则恶寒发热、身疼脉浮等是通体太阳为病,头项强痛、项背强几等是分部太阳为病,两者上下相贯,表里相通,相互转化。

二、“气化”的哲学理念

《内经》以“气”为生命的本质和本源,气字变化解释疾病的发生。是气化的载体与物质承担者。生命之体,靠生命结构的基本演化单位生殖之精”,在气的推动下演化而来。阴阳是生命体依靠气化按照阴阳揭示出的生命反属性演化律演化出的相对的属性表达。而五行是气化作用下,生殖之精在生命顺演中显示出的五个有重大属性差别的有序态。本文从中医学的气、精、阴阳、五行来探讨生命科学里的中医气化观并借此反馈中医理论的构筑与演进

近代学者王海亭王全年两先生认为,气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是演化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丰富多彩的宇宙化演于统一的物质元气。《公羊传·隐元年解诂》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庄子··知北游》有通天下一气耳”之说。生命只是宇宙元气在相关阶段的气化产物,“”,显然是一种纯思辩的物质模型细微无形,难見“庐山真面目”, 但一切生物都切切实实地“身在此山中”,使中医学里的概念”处处带有哲学思辩。中医学认为生命体里的元气由肾精所化是对人体生长、发育起推动作用的物质提供了新生命演化的第一动力元气必须后天水谷之气的朴充相结合,方可为生命演化提供物质保障。

正确理解气化应从三方面来理解气。

(一)、从气透视气化之源

1首先代表一种物质概念。中医学的各类气无不具有真实的物质指代。气是古人源于生活而又抽象升华的一种哲学的物质概念肉眼不一定能看到成形散则无影、却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物质元素“聚合而成形产生可以看见的自然万物,“器散则分之”,有形的物体可分散成无影无形的气。可见,通天下一气的哲学概念源于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并抽象成一种玄妙的宇宙本源物质假设。
2由于气的物质结构微不足视,只有通过气化产生的能量或功能来度测气的真实以能测气。所以,中医学中有些气概念指的是物质之“在气化时产生的功能或能量如使心跳动并使血液运行于脉中的气叫心气主呼吸的是肺气主水液蒸腾并主生殖的是肾气。这里的心气肺气肾气显然是功能方面的含义。扎针时酸、麻、胀等针感也是一种功能表达中医叫得气
人体气的功能本质上仍然指实在的物质”,在气化过程显示出的生理效益。没有气的物质性就没有气的功能性。
3中医学里的气概念有时代表一种信息含义。所谓信息是物质的气在气化时产生的功能或能量表现出来的征候或现象。属于中医的范畴与中医广义之神的概念可互语。信息是证明客观事物存在的一切消息,“有诸内必形诸外”,中医正是从表达于外的信息由象度藏产生了中医藏象学说。气以气为其质以功能(或能量)为其用以信息(或象)为其显构成了三位(质、能、息)一体的中医气化内容。
(二)、从精透视气化之宇
在古典哲学中精有时可与气互语。《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认为精是气的精萃部分精生气气化精。精气往往并称是演化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物质。生命只是这种精气在相关阶段气化的结果。《淮南子·天文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死故万物一也。”
  当精的概念引入中医界就收敛了哲学之精无所不包可与气等价的广泛性。它主要指两大类物质: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后天之精,主要是生命在后天摄人的精微物质而先天之精可理解维系命的原动力
  先天之精是元气推动下最根本的生命气化单元。精卵细胞交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依次在元气与后天水谷之气的推动下形成一个新生命体——胚胎。在这里先天之精无疑是生命气化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在元气推动下生殖之精化演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命体依次形成不同层次的气化场所或舞台中医叫生化之宇”即气化的载体或场所,即《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正是这不同层次、不同部位的生化之宇”,使气化出焉”,因此,“生化之宇实际上就是气化之宇
(三)、从阴阳透视气化之性
  阴阳本质上反映了宇宙统一元气通过气化产生的有差别或相对待的对立属性。《正蒙·乾称说:“太虚者一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 一气之体可理解为统一的元气。气有阴阳”,指元气化演的两类物质性质。宇宙从统一元气演变而来不同的只是元气演化物结构不同才具有可比较的阴阳属性差别。宇宙演化的每一步都是特化每一步都产生阴阳属性。所以阴阳不再指物质实在上的意义而仅仅指同源物质演化产生的属性差别。阴阳反映出宇宙演化的反属性定律,宇宙演化出一类物质属性一定会再演化出有差别的物质属性相对立。元气论的同源异构观,是中医思维的基石。阴阳介入中医学,也是特指属性的差别,不指实在物质本身。正如《灵枢·阴阳系日月》所言:“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中医学认为以受精卵细胞为最基本的生命演化单位在元气推动下演化出的生命体最终以阴阳属性对立反演来框定生命演化最本质规律的简单举例如下:
(1)结构的差别:是细胞气化产生的实质性结构器官是细胞气化产生的空腔性结构器官。脏实腑空是中医脏腑命名的结构学基础。
(2)方位的差别:左手、右手;左足、右足;左眼、右眼;左耳、右耳;相表里脏腑的脏上位、腑下位。(生命结构成左右镜象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叫生命的手性)
(3)功能的差别;阳化气、阴成形;兴奋、抑制;收缩、舒张;同化、异化;营气襦养于内卫气防护于外等。
  所以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一书中有言:“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身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差别就是阴阳差别造就了阴阳大千世界元气归一但每一气化都是特化产生出新属性。所以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差别是谐和的本质。”
(四)、从五行透视气化之序

《国语·周语》:“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宇宙变而成章化而有序。五行产生于人类对自身五指的应用与崇拜。五行理论是中医视野对自然万物演化程序的本质透视。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实际表示同源自组织物质系五个彼此有重大差别的演化过程。对于生命体五行是生殖之精在元气推动下生命气化的程序表达。五行是统一精元在气化过程中显示的五大序态是一气五态五类属性。既表达物质层上的含义同样也表达属性层上的差别。正象《春秋繁露·五行相胜》所言:“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而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五行是太一元气以阴阳为反属性气化的五个变态《御纂性理清义·卷一》说:“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
  对于人体脏腑演化就是统一精元物质按照五行序数而有规律的演化过程。这一点在内源性五脏、五腑与外源性的奇恒之府的“骨骼上表现得十分楚:
  脏腑的演化完全按照《易经》揭示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而演化并与五行研究揭示出的五过程性高度吻合堪称生命演化奇迹。
  基于腔肠类动物统一的腔肠动物在此基础上演化出以循环为主要功能的循环腔和以消化为主要功能的消化腔
  在腔肠类动物,“循环腔结构非常简单相当于毛细脉管主运水液。随着动物演化出血液它又运送血液最后演化出包括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在内的大循环系统”,而原来的消化腔,就特化成动物的大消化系统
  原始统一的腔肠梅开二度一源两支演化出运动功能强的大循环系统” 和与运动功能相对弱的大消化系统”,一个主动、静脉血交换、循环及水液代谢一个主水谷消化、吸收与残渣排泄。大循环系统和大消化系统这两大系统又在食管与气管交汇的会厌处会合暗示着它们都有相同的演化起源都是从原始动物的腔中演化而来。循环腔消化腔同源腔肠而演化显示出太极一气产阴阳的同源演化本质。
  肝、胆、胰都是由消化道特定部位发生内脏,并由消化道内皮、平滑肌等相关功能的细胞在结构上进一步特化、功能上进一步加强而来的。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实际上是原始消化道内皮相应功能的特化和发展消化腺管道平滑肌系统是原始消化管肌层的特化与延伸
  阴阳反属性演化不但表现于同一腔肠演化出有重大差别的大循环系统” 和“ 大消化系统”,而且还表现在这两个系统上与五行序数一致各演化出5类脏腑而且相表里的脏腑空、实相应,阴阳互对。
  大消化系统演化出5类器官:胰、肠、肝、胆、胃;大循环系统只演化出4类器官:肺、心、肾、膀胱。与大消化系统比还缺一个器官即是后来的脾脏脾从中焦演化而来大循环系统。
  中焦脾胃也是同源演化。脾也是从原始消化管上皮分化出来是从胃背侧系膜的间充质团发生的以后完全独立而与胃无关。脾演化出后加入大循环系统。
  这样,“大循环系统也有5类脏腑:肺、心、肾、膀胱、脾3类是实体器官:肺、脾、肾2类空腔器官心、膀胱。“大消化系统也有5类脏腑2类实体器官:胰、肝3类空腔器官:肠、胃、胆。相表里的脏腑上位是脏下位是腑表达出脏腑演化严格序位排列——肠;————————膀胱。
  在这里胰与肠相表里主消化。心是空腔器官是腑不是脏与肺相表里共主气血。肠又在自己定义的范围内拼命演化出小肠、大肠等。阑尾也是肠的演化残留证据。它们都以相同的肠类结构定义于肠腑中在五腑中只占一员。
  五行一个生殖细胞在元气推动下气化所必须遵守的序数模式。这一序数是生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本能数理模式在最高等的人类身上这种五行潜在的序数律就会完美表达出来。

三、古代哲学家气化理论认识

(一)、气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原因,气是运行不息的,因而气化过程也是自然存在的。古代哲学家认为气中的阴阳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终极原因如明清之际的哲学家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说:气化者,气之化也。一阴一阳,动静之机,品汇之节具焉。气化的动力来自气自身之内,是阴阳两方面升降交感、氤氲合和、相错相荡的结果。清代哲学家戴震将气自身之中的这种阴阳矛盾运动称为自然之潜运,并说:人与百物各以类滋生,皆气化之自然。因此,气自身的升降出入运动,气内部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和条件。气的运动停止,气化过程也就终止。另一方面,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气的运动也正是从气化过程中体现出来。因而气的运动与气化过程实际上是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概念。气的运动及其维持的气化过程是永恒的,不间断的,它们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二)、气化过程有两个不同的类型。变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即认为宇宙之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如《庄子·秋水》说:物之生也,若聚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天道》说: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易传》则详细论述了阴阳相摩 八卦相错而致宇宙万物生生的不息变化。《黄帝内经》又将作为气化过程的两种不同的类型,可产生于气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是指气的较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类似于今之量变 是指气的较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或量变累积到一定的度时产生的另具特色的变化类似于今之质变可常出现于气化过程的初始阶段,而则出现于气化过程的极期阶段。但不管是,还是,皆取决于气的升降聚散运动,取决于气内部的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一旦气的运动停止,则各种变化也就终止。
(三)、气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气化是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以及表现形式上所出现的变化,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

一是气与形之间的转化。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即气生形的气化过程;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又化为无形之气,乃是形化气的气化过程。张载《正蒙·太和》所说的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即说明了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的相互转化。
二是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有形之实体在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下也可相互转化,如自然界的冰化为水,水化为雾或雨雪等,人体内的精血互化、津血互生等,皆属于形化形的气化过程。
三是气与气之间的转化。无形之气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天气下降于地,可变为地气;地气上腾于天,可化为天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四是有形实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已等变化,都属于有形实体自身的不断更新的变化过程。动植物的这些变化是在有形之体的内部与自然界的无形之气之间的升降出入转换中进行的,它们与自然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人类是自然界之中的最可贵的、最高级的生物,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是由于人体内之气的不断运动而推动和调控的气化过程。人体内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而人体内的这一气化过程,是在与自然界之大气的交换过程中进行的,也是在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中进行的故说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四、“气化”是六气之本

中医学离不开五运六气张仲景《伤寒论》用六经六气、标中见的理论,指导六经辨证论治之,称之为气化学说”。《原序》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把经络与气化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他在《伤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内经·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指出了六气标本中见的气化组成,以及它的规律与程序,所以它是气化学说的核心与理论根据。首先它指出了三阴三阳,是由六气所化而为之主。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由六气所化,建立了三阴三阳。所以六气为气之本,而三阴三阳则为气之标。
六气之本,乃是气化学说的第一手材料。气化就是六气的变化,但不论如何变化有规律可,这就是气化”的奥妙所在。阴阳为标,说明了六气必须分出阴阳,它虽是六气所派生,但必须由阴阳定性以后,才能起到客观实际之应用。在六气之本,与阴阳之标,而兼见于标本之间的,则叫做中气”,中气是阴阳表里之相合的产物。因为它在表里之间存此一格,因此它有节制六气,平衡阴阳的作用。
本气、标气、中见之气,鼎足而三。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或互相支持,或互相颉颃,使气达到化育万物,品类咸彰之目的。
人的脏腑阴阳,经脉互相络属,共有六合的格局: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相络属而为一合;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相络属而为二合;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经互相络属而为三合;手太阳小肠与手少阴心经互相络属而为四合;手少阳三焦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而为五合;手阳明大肠与手太阴肺经互相络属而成为六合。
中医学中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精髓它将阴阳毫不保留地与一定的物质相结合,叫做阴阳应象”,所以六气配阴阳,脏腑配阴阳,只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而已。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再讲从本 从标 从中见的具体内容,就比较容易一些。
《内经·至真要大论》对气化而有从本 从标 从中见的一定范围。那么,什么是?“从”就是跟随的意思,言六气为本,阴阳为标,阴阳表里之相合,而为中气,抟之为一,分之为三。在分析病症,指导临床,对气化学说三个方面,而不是随意排定,它有一定格式与摊派的理论。
《至真要大论》说: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由此来看,“从”是有原则的,分层次的,而有范畴与规定的。少阳、太阳从本,其理论在于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阴阳标本之气相同,而无差别之处,所以少阳应从本气之火,太阳应从本气之湿化。
以上提示我们,治少阳病要抓住火,治太阴病要抓住湿。至于少阴,太阳从本从标的道理,因为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两经的特点是标本异气”,难求一致,不能归于一方。所以就有或从本,或从标的两种证情先后出现。结合《伤寒论》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必恶寒恶寒在发热之先。根据临床观察,即病者,必先恶寒,不即病者,则多见发热。恶寒先见,乃是动了太阳的本寒之气;发热在后,则是动了太阳的标阳之气。
古人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为什么太阳病的恶寒,跟随的如此之紧?因为太阳的气化是本寒,病随本寒而化,所以恶寒而为突出。
以上将古人的气化学说,从标、从本、从中见的道理与模式大致地论述了一个梗概。
刘渡舟先生认为对气化学说,亟须改进的问题有二:一个是五运六气要大众化,要推陈出新,不能始终不变地模式化,而使人难于接受;是本着善言天者,必应之于人的原则,就应该把气化的原理联系六经为病的生理病理特点,从中可以发现气化具有互补性、颉颃性。最要紧要以《伤寒论》的精神而互相印证,用六经六气的学说推动气化学说不断地向前发展。

“气化”与“气机”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散等几种。升与降,出与入,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明代王廷相说:“天地未判之前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中即有阴阳二气流行,生物不休。聚散也是气的主要运动形式。古人观察到天空的云聚而为闪电雷雨,散则为晴空万里,因而在此基础上萌生了一个聚则生物,散则物消的抽象概念。《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淮南子·天文训》说: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可见天地皆由阴阳二气凝聚而成。宋代张载《正蒙·太和》以气的聚散来统一无形的太虚与有形的万物: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聚与散,是气的两种运动形式,可表现为气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当气聚时,它是有形的万物,表现为有、显;当气散时,它是无形的太虚,表现为无、隐。气聚则氤氲而化生有形之万物,气散则万物形溃而复为无形之太虚。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指的是由阴阳五行之气凝聚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有形质之实物。宇宙之中的任何一个有形之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既是由无形而运动的阴阳之气交感聚合而化生,其自身之中又具备着阴阳之气的运动特性及升降出入聚散等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聚散运动,使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机,既可促使无数新生事物的孕育和发生,又可引致许多旧事物的衰败与消亡,如此则维持了自然界新陈代谢的稳定与平衡。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整个世界就会毁灭,生命就会消亡。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直接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以及表现形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由于宇宙万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都是在气的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故气化理论也随着气的运动理论的产生而形成。古人观察到云气和风气的流动、交感、氤氲而产生闪电、雷雨,推测出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运动,氤氲交感,相摩相荡,从而化生宇宙万物。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古人又从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孕育一个新生命的过程中推理出阴阳二气交感合和而生物的普遍规律。如《易传·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由于精气自身的升降运动,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感合和,宇宙间万物发生了纷繁的变化,有新事物的产生,也有旧事物的消亡。故《易传·系辞上》说:生生谓之易。《庄子·至乐》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六微旨大论》说: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在气的运动的促进作用下,不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生藏或生已的变化,而且人类自身也出现了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规律。人体内的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气的运动所产生的气化过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但此气化过程是由人体内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来推动,并非由宇宙之气或天地阴阳之气的运动来激发。由于《黄帝内经》不但从哲学的高度以气化论述了宇宙中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而且更重要的,还从医学的角度以气化阐述了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故将《黄帝内经》的成书作为中医学气化学说形成的标志。

当代著名中医内科学家刘华为教授认为,气机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规律,其表现形式是升降出入,这种规律是:肝气升,胆气降;脾气升,胃气降;肺气宣发肃降;心气、肾气既升又降,小肠、膀胱之气升清降浊,大肠之气下降等等。气化是人体物质代谢的高度概括。人体要把饮食物变化为自身的营养成分(气、血、津、液),必须经过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才能实现,而这一新陈代谢的过程就是气化。他认为,中医和西医都有研究人体新陈代谢的任务,西医叫“细胞氧化”,中医称为“气化”。细胞氧化是在细胞中进行的,中医气化是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的整体进行的,强调的是整体、全靣气化的原因。中医应用五行循环的生克制化理论来阐明五脏在人体气化中的重要性,它通过生克制化把饮食物变成人体的精微物质(气血津液)。相生过程是精微物质的合成过程,相克过程就是津微物质的分解过程。若生克制化(气机)失司,则为相乘相侮。气机升降失常,气化失司,就会导致痰、饮、水、湿、瘀等代谢性产物的产生,形成继发性致病病因,其中痰、饮、水、湿往往是气和津液代谢失常的产物,瘀是血代谢失常的产物。在生理上气血津液相互补充,在病理上往往相互交结,形成“水瘀互结、湿瘀互结、痰瘀互结、痰湿互结等病理机制,发生在各类疾病的过程中,进一步导致气机失常,气化失司,形成复杂的恶性循环。认为内科疾病的产生尤其是疑难杂症都与“气化失司,水(痰、饮、湿)瘀互结”'有关。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人体正常的气机运动和气化功能。

刘华为教授认为,在治疗内科疾病中,必须紧守病机,各司其属,着眼气机,着手气化。如在分析脾、胃、肝、胆、大小肠等消化系统疾病时,把调节气机、恢复气化放在首位。脾、胃、肝、胆、大小肠气机升降失常是本,是发病的根源,而痰、湿、水、瘀是病理性产物,是标,治宜标本兼顾,或疏肝健脾化痰,或疏肝健脾利水,或理气健脾化瘀,或柔肝健脾通络,或疏肝和胃降逆等等。病机千变万化,治疗随证变法,但其目的是变相乘相侮为相生相克,恢复生克制化的正常气化关系。

刘华为教授认为,癌症发生的病机是正虚邪实,气化失司。对癌症治疗主张带瘤生存,分年龄段治疗。水瘀、痰瘀、湿瘀交夹,治宜祛邪,但又须温化。温化用参附、术苓之药。中青年血气方刚、癌变迅速多端,治宜七攻三补,年老体弱,癌亦相对稳定,治宜七补三攻,攻不宜峻,以免损伤元气,使气化难以恢复。

微信公众平台:虎子公益

公众平台微信号:zhongyiaihaoyuandi

个人微信号:z1994631229

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