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多星期一直在夜以继日地读《明朝那些事儿》——虽说白天有恶意旷工之嫌,但考虑到两年来工资一直未涨,奖金统统不发的现实,也就心安理得了——我自幼愚钝,脑子慢,读书也慢,因此直到今天中午才读完,而且很多章节也是略读。 佩服,由衷佩服比我只大三岁的当年明月。人家5岁熟读《上下五千年》,我5岁还穿着开裆裤在村里四处跟人傻跑呢(不过当时是否真的穿着开裆裤不能确定,因为我最早的记忆从6岁开始)——这就是差距啊。 更残酷的事实是,如果我生在明朝,估计到现在连个秀才都混不上,而有明一朝的牛人们最差也是个举人,我能做个安善良民就不错了,青史留名是没有指望的。 尽管读书不多,而且本人专业与所从事职业与历史毫不相干,但基于有限的历史知识与苍白的感悟能力,对于明月对历史的看法,我深表赞同,摘抄如下(参见《明朝那些事儿》的《后记》,其中斜体字部分是我的注解):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几年前我知道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总是以某种形式重复着过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吧。)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顺便说下,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管这种人,叫做圣人。 以上的话,能看懂的,就看懂了,没看懂的,就当是说疯话。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想法。 因为看得历史比较多,所以我这个人比较有历史感,当然,这是文明的说法,粗点讲,就是悲观。 这并非开玩笑,我本人虽然经常幽默幽默,但对很多事情都很悲观,因为我经常看历史(就好比很多人看电视剧一样),不同的是,我看到的那些古文中,只有悲剧结局,无一例外。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 王朝也是如此。 真没 意思,没意思透了。 但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 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很短暂,事实上,有时候,它很漫长,特别是对苦难中的人,漫长得想死。 但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 这句话,不是在满怀希望光明时说的,很绝望、很无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时候,说这句话。“ 读书过程中感慨良多,但读完之后,却又无话可说——能说的都已经被作者说过了,我的想法跟作者比也差的太远。 作者评价明末战死的卢象生时引用了一句话,”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我国学功底不是不高,压根就没有功底,好在有Google,搜了一下发现该语出自《中庸》,原文是: '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9),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解释如下: 【注释】 (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2)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3)报:报复。(4)居:处。(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8)矫:坚强的样子。(9)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多么发人(最起码是我)深思的一句话啊…… 一个多星期扯淡的生活过去了,该干正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