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子四人同朝为官,宾客看到他家这一场面,多惶恐离去

 思明居士 2017-05-29

《三字经》云:养不教,父子过。家教,关系到一个家庭的荣辱兴衰。家教差,儿孙草芥而不孝;相反,家教好,儿孙显达而孝顺。

北宋有一位牛爹,名叫陈省华。陈省华,生于五代时期,祖籍河朔,长于四川,十三岁便成了孤儿。家庭变故,又生逢乱世,激励着陈省华“端诚力学,奋节不倚”(《陈省华神道碑》),后因才德兼备,步入仕途。陈省华先事后蜀,后入北宋,历任西水县尉、陇城主簿、栎阳令等职,官至左谏议大夫。

陈省华有三个儿子,长子陈尧叟,次子陈尧佐,三子陈尧咨。

陈省华家教极严,其妻冯氏也有“孟母”之誉。在夫妻二人的教养下,三个儿子皆勤于读书,均考中进士,其中长子陈尧叟、三子陈尧咨皆为状元。

陈尧叟生于建隆二年(961年),于端拱二年(989年)已丑科高中状元,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历任工部员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枢密直学士等职。景德元年(1004年)八月,签署枢密院事。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知枢密院事,参与掌管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可谓手握实权。

陈尧佐生于建隆四年(963年),比陈尧叟小两岁,兄弟二人同年参加科考,进士及第,入仕后历任魏县、中牟县尉、秘书郎、真源知县、开封府推官、潮州通判等职。咸平三年(1000年),回京任直史馆,后知寿州、知庐州。直史馆,参与编修国史,虽然没有多大权势,却是文人难得的荣誉衔。

陈尧咨生于开宝三年(970年),咸平三年(1000年)庚子科状元,历任将作监丞、通判、著作郎、直史馆、判三司度支勾院、右正言、知制诰等职。景德二年(1005年)四月,出任单州团练副使。不久回京重任右正言、知制诰。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撰作诏敕,非皇帝信任、赏识之人无缘此职位。

应该说,从咸平三年(1000年)起,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一度同朝为官,又皆“列秀竞爽,高大阀阅”(《陈省华神道碑》),关注度和回头率极高,故有“三陈”之美誉。加之陈省华也在京城任职,孙子们、宗亲们也都很正气,故陈家名声鹊起,声名远播,前去陈家拜谒、走访的客人络绎不绝。

早年,陈省华不过一介小吏,默默无闻,但因三个儿子皆科举成名,陈省华也名声大噪。陈尧叟深得宋太宗喜爱,福及陈省华。宋太宗认为,有其子必有其父,故陈省华父凭子贵,官运亨通,历任太子中允、盐铁判官、殿中丞、京东转运使、户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等职,官至左谏议大夫。

《宋史·列传第四十三》论曰:“省华声闻,由诸子而益著”,说陈省华成名,是沾了儿子之光。然而,陈省华辈份摆在那里,依然是一家之主。

陈省华家教极严,这一点从客人的表现中略见一斑。“尧叟事亲孝谨,怡声侍侧,不敢以贵自处。……景德中,尧叟掌枢机,弟尧佐直史馆,尧咨知制诰,与省华同在北省,诸孙任官者十数人,宗亲登科者又数人,荣盛无比。宾客至,尧叟兄弟侍立省华侧,客不自安,多引去”(《宋史·陈尧叟传》)。

掌枢机,直史馆,知制诰,在世人眼里很牛,很尊贵,但山头再高也高不过太阳。客人前来拜谒,陈省华北面端坐,儿子们虽身居高位,但终归是儿子,只能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站立一侧,好生侍候,不敢与父亲平起平坐。见自己的上司,自己的同僚如此,客人们处境尴尬,内心不安,也只能借故离去了。

陈省华严格管教儿孙,对儿媳妇也要求甚严。《言行龟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陈省华“家法甚严”,长子陈尧叟之妻马氏为马尚书之女,马氏每天都要亲自料理家务。马尚书听说后,心疼女儿,便“以女素不习”为由恳请关照,陈省华一句“未曾使之执庖,自是随山妻下厨耳”,让马尚书哑口无言。

景德三年(1006年),陈省华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赠太子少师。重病期间,宋真宗“手诏存问,亲阅方药赐之”(《宋史·陈尧佐传》)。

后来,陈省华的三个儿子皆成大器,陈尧叟、陈尧佐官至宰相,陈尧咨官拜节度使。早年,道士陈抟对陈省华说,“君三子皆当将相,惟中子贵且寿”(《宋史·陈尧佐传》),前途不可限量。事实证明,果如其言。(刘秉光)

父子四人同朝为官,宾客看到他家这一场面,多惶恐离去

父子四人同朝为官,宾客看到他家这一场面,多惶恐离去

父子四人同朝为官,宾客看到他家这一场面,多惶恐离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