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状元和将相是怎样炼成的?

 文冠厚朴 2019-01-02


  北宋官员陈省华与夫人冯氏育有三子,长子陈尧叟为端拱二年(989)状元,后来官居宰相;次子陈尧佐与哥哥同榜考中进士,后来也官居宰相;三子陈尧咨为咸平三年(1000)状元,官至节度使。更令人倾慕和景仰的是三个儿子都抱瑜握瑾,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名垂青史。陈家诸子登科、勤政爱民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也给我们留下一个疑问,那就是:状元和将相之才是怎样炼成的呢?


一、三子两状元一进士,俱为将相


  陈省华祖辈世居河朔(今河套地区),曾祖父陈翔在唐末时为并州书记官,后追随前蜀高祖王建入川,被任为从事,不久出任前蜀阆州新井县令(属今四川南充)。后来,陈翔辞官寓居西水,其子陈诩(陈省华的祖父)闻讯携家来归,一家人团聚后又移居阆中。


  后蜀后主孟昶统治蜀地时,陈省华初入仕途,为西水县尉。


  乾德三年(965)正月,宋太祖赵匡胤挥师平灭后蜀,陈省华归宋后被任为陇城主簿,后又任栎阳县令、楼烦县令。陈省华远赴栎阳、楼烦履职,妻子冯氏和三个儿子仍然留在阆中。


  太平兴国六年(981),陈省华调任济源县令时,冯夫人才带着三个儿子离开阆中,前往济源与陈省华团聚。其时,长子陈尧叟二十岁,次子陈尧佐十八岁,三子陈尧咨十一岁。


  此后二十年间,这个家庭上演了诸子登科的传奇,令世人叹为观止。


  端拱二年,老大陈尧叟和老二陈尧佐同时参加科举考试,同榜高中,陈尧叟考中状元,陈尧佐考中进士。陈尧叟状元及第后,历任秘书丞、工部员外郎、知枢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等职,景德元年(1004)拜相;陈尧佐进士及第后历任魏县尉、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景祐四年(1037)拜相。陈尧佐还是一位造福当地、泽被万世的水利专家,他任两浙转运副使时,为防治钱塘潮而发明了“下薪实土法”,成效显著;任滑州知州时,为防治当地黄河的水患,他动员民众修筑长堤,史称“陈公堤”;任并州知州时,他采用“添土增防,植树固堤”的方法,组织民众在汾水两岸筑堤植柳,打造“柳溪”,造福万代。


  咸平三年(1000),老三陈尧咨也金榜题名,且一举夺魁,考中状元。历任知制诰、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以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翰林学士、武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等职。


  大儿子陈尧叟考中进士后,去见皇帝宋太宗。太宗对他的言谈举止颇为欣赏,便问左右的侍从说:“此谁子?”王沔以陈省华对。“即召省华为太子中允,俄判三司都凭由司,改盐铁判官,迁殿中丞。河决郓州,命省华领州事。俄为京东转运使,超拜祠部员外郎、知苏州,赐金紫。”后又“入掌左藏库,判吏部南曹,擢鸿胪少卿。景德初,判吏部铨,权知开封府,转光禄卿。……拜左谏议大夫”(《宋史·陳尧佐传》)。


  陈省华二十多年在县令的位置上轮转,因儿子一考名震天下而命运陡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能培养出如此优秀孩子的父亲应该也是贤才,应当予以重用。


二、子为将相,归家侍立恭谨陪客


  陈家三个儿子为何能有这么大的出息?或者说孩子求学之年,陈省华在施教方面采用了什么奇招妙策?史书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不多,不过,细读史籍,可以发现陈省华诸子在成年后受到严格的家教,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窥全豹之一斑。


  “景德中,尧叟掌枢机,弟尧佐直史馆,尧咨知制诰,与省华同在北省,诸孙任官者十数人,宗亲登科者又数人,荣盛无比。宾客至,尧叟兄弟侍立省华侧,客不自安,多引去。”(《宋史·陈尧佐传》)宋真宗景德年间,陈家已是父子高官。家里来了客人,父亲起身迎客,三个儿子一个个垂手侍立于父亲身旁,恭恭敬敬。三个朝廷重臣侍立陪客,客人自然惴惴不安,有的甚至诚惶诚恐。陈省华却坦然安慰客人说:“学生辈立侍,常也。”(《宋人轶事汇编》卷五)所以,当时士大夫都以结识陈氏一家为荣。


  陈家有匹烈马,很难驾驭,人皆畏之。某日,陈省华忽然发现马厩里的这匹烈马不见了,便急忙找来马夫询问。马夫回答说,三少爷昨日命我牵出去卖了。“卖了?卖给谁了?”陈省华顿时火冒三丈。马夫回答说卖给了一个商人。陈省华立即命人叫来儿子陈尧咨训斥道:“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商人安能畜此,是移祸于人也。”(《宋人轶事汇编》卷五)又令儿子立刻去寻找商人,赎回烈马。


三、杖击教子,砸碎金鱼配饰


  陈省华的夫人冯氏堪称“宋代孟母”,教子之严比丈夫有过之而无不及。“家本富,禄赐且厚,冯氏不许诸子事华侈。”(《宋史·陈尧佐传》)她的信条是:“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


  据《宋史》记载,陈省华时为谏议大夫,三个儿子都是朝廷重臣。俗话说,母以子贵,妻以夫荣。冯氏作为高官的妻子、将相的母亲,却每天亲自带着三个儿媳妇下厨做饭。儿媳妇们虽有委屈,但看见婆婆亲自操刀切菜,挥勺烹煮,也不好说什么了。终于,大儿媳忍不住了,她不敢在婆婆面前吐露不满,却回到房间对丈夫大发牢骚。陈尧叟虽贵为宰相,但敬畏母亲的治家严厉,始终不敢向母亲开口。大儿媳实在忍受不了厨房中烟熏火燎之苦,便趁回娘家的机会,含泪向父亲倾倒自己满肚子的苦水。


  大儿媳的父亲马亮,时任工部尚书,听了女儿的哭诉,不由为之一惊:身为宰相夫人,在婆家居然要天天下厨做饭?哪有这等道理!


  某日,马亮与陈省华不期而遇,他快步走上前跟陈省华说:“亲家,我那宝贝女儿自幼娇生惯养,现在却要天天下厨,你看这下厨之事……”


  “亲家,我可没有安排令爱独自下厨,她只是随着贱荆在厨房打打下手而已。如果她们几个儿媳都不进厨房,那就只剩老夫的贱荆在锅灶间唱独角戏了,她能吃得消么?”陈省华据实相告。


  什么!老夫人每天亲自带着儿媳妇下厨?马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他确信自己没有听错,于是赶忙向陈省华赔罪,并肃然起敬地说:“小女今后就麻烦你多多教诲吧!”


  在陈家三兄弟中,高中状元的老三陈尧咨文武兼备,且素来性子刚戾,尤以武功享誉当世,“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宋史·陈尧佐传》),时人呼之“小由基”(养由基为春秋时楚国名将、神射手)。因此,陈尧咨先任朝廷中枢知制诰等文官,后来则多被任为武将或镇守一方的节度使。


  陈尧咨镇守荆南,回乡省亲。冯氏问儿子:“你奉旨主政一方,有什么善政,给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儿子回答说:“荆南这地方,地处要冲,民风剽悍,儿镇荆南,境泰民安,每有宴会,儿必以射箭取乐,百发百中,在座者无不倾心赞叹。”


  冯氏闻言,怒不可遏,吩咐老奴,家法伺候。她厉声训斥儿子道:“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技,岂汝先人之志耶?”(《宋人轶事汇编》卷五)意思是:你的父亲教导你要以忠孝报国,而今你不竭尽全力施行仁化之政,却只顾炫耀你的射箭技艺,逞匹夫之勇,难道这就是陈家先辈的心愿么?说罢,奋力举杖痛打儿子,并且一怒之下砸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一个镇守一方、威风八面的节度使,回到家中,居然被老母亲厉声责斥,且施以棍棒,严加教训,如此严厉的家教实在罕见。后来,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根据冯氏教子的故事创作了杂剧《陈母教子》,成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经典范例。至今,四川阆中尚有当年陈氏故居所在的“三陈街”、三陈读书求学的“状元洞”等古迹。



四、品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人都在这个细胞中孕育成长;家风家教则是使这个细胞保持健康与活力的源泉,是家庭或家族成员茁壮成长的土壤、雨露和阳光。陈氏三兄弟两状元一进士,俱为将相,他们的精彩人生固然与其本人的不懈努力分不开,但陈氏优良醇厚的家风家教的力量,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视家教、恪守家训、传承醇厚家风,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风连着民风和政风,它在潜移默化中铸造和决定着一个人的品格和人生走向,也对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尚有着很大影响。


【来源:《月读》;作者:刘立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