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愤青:十篇文章看懂次贷危机(五)

 slof2008 2017-05-29


本文写于2016年2月


江南愤青:十篇文章看懂次贷危机(四)中,我们看到很多很明显是傻逼的一些资产,为什么卖的出去?把烂资怎么卖出去的?这篇谈谈最危险的有毒资产到底是怎么卖出去呢?


从穆迪标普这些评级公司来看,他们都不是傻瓜,经历了多少周期的他们怎看不出这个问题,但是问题是他们也要吃饭的,从市场主体来看,那些投行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如果一味讲究客观公正,往往结果就是没有饭吃,毕竟大家都在江湖上混,又都是竞争对手关系,你不做,别人会做,不但得罪人还是丢了生意,于是大家都知道其中的陷阱,深知这里的利益关系,但是最后还是给了AAA的评级,于是故事就开始了。

 

犹如拿到了尚方宝剑,这个评级拿到之后,然后开始四处贩卖AAA级产品给大量的投资机构,因为有了AAA的最高评级, 再加上投资银行家的推销天赋, 自然是小菜一碟. 购买者全都是大型投资基金和外国投资机构, 其中就包括很多退休基金, 保险基金, 教育基金和政府托管的各种基金,市场上许多聪明的投行都在做这种倒卖生意,雷曼兄弟公司, 贝尔斯登, 美林, 花旗, Wachovia, 德意志银行, 美国银行(BOA)等大牌投行,他们就不断的倒卖这些资产,不断的赚取其中的差价,我在其中一个机构还做过演讲,其中一家机构跟我说,他们其实是不想做这个业务的,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业务一定会很麻烦,引起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很大什么什么的,但是没办法,市场大家都在做,非常非常赚钱,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做的没钱赚还被董事会天天批斗业绩不行,做了赚大钱不说,市场知名度还很高,弄的他们不得不跟着做,结果刚进去做了不到半年,次贷危机来了,他们整个就垮了,不得不贱卖了。

 

评级公司在次贷危机中其实广受诟病,基本上可以是这次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的CDO规模中,顶级的CDO被列为AAA,尚能理解,但是现实是,穆迪将近85%的中级CDO被评为AAA,而惠誉将近打到75%为AAA,我靠,AAA,是什么评级啊,那是美国国债评级,近乎零违约可能。所以很多专家说美国的评级模式是成功的,说国外信用体系好,信用评级体系完善,银行业坏账地,其实压根都是扯淡的事情,就跟很多人压根没出过国,天天说国外多好,那都是意淫和无知的表现,美国向来的违约率也并不低,其实想想在信用体系这么好的国家,出现次贷危机这么大的事情,本身也说明了他们的机制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完美了。

 

 

其实纯粹的AAA级产品对外出售,因为有将近30%左右的护城河在,风险其实也还好了,那最危险的在哪里呢?其实在留在投行手里的30%部分,包括了中品,低品还有自身留下来的权益部分,这块一旦资产出现点问题,他们基本上就全部亏进去了,所以作为绝顶聪明的投行,当然不会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所以在AAA级卖出去之后,就要把这部分也卖出去,但是这部分的确很难卖的,评级机构最次最次也就是把中品CDO给评成AAA,在往下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投行们又开始想各种办法,最后想到了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让对冲基金来接盘,这个真的很有意思,我怎么想怎么感觉他的本质有点类似我们国内谈的一个概念:债转股,把刚性铁定会亏的高利贷,想办法转成亏了跟自己没有关系的权益性产品。我见过一个高利贷公司,放了大概十来个亿的贷款出去,一堆坏账,他自己也知道必死无疑,着急死了,只是突然莫名其妙互联网金融的浪潮来了,他换了个马甲,把这部分资产都装入到P2P里去,然后对外融资,估值居然很高,融到了个把亿的资金进来,一下子全活了,权益资本是可以亏的,但债是必须还的,通过这个方式一下扭转了形式,居然给他活了过来。

 

美国的这个对冲基金接盘,还真有点这个意思,对冲基金留在手上的资产虽然收益看上去是很高,但是风险绝对极大无比,不找人接盘基本是死路一条的,他们想来想去,想到了风格同样作为基金的对冲基金公司,对冲基金公司本身就是高风险偏好者,追求高收益是他们的核心,风险大没关系,收益可观就可以了,问题就剩下,投行如何让对冲基金以及对冲基金的投资人心甘情愿来买呢?自然就是让对冲基金看到暴利的可能,前面说了在暴利面前是没有人能保持理智的,再理智的人在股市大涨的时候也经不起诱惑的,那么对冲基金是如何做成高收益的呢?

 

第一个高收益的基础是本身结构化产品中最靠近风险端这本身就有风险溢价,所以在对冲基金从投行手里买入这些资产过程中,本身就有较高的收益,另外,债权收益这个东西吧,很有意思,就是不到死之前永远不知道是赚钱还是亏钱。简单来说,你借一笔钱出去,钱在没有收回来之前都属于这个阶段,看上去有高达30%的利息,实际可能不但利息没有,本金都收不回来,但是问题是中间的时间段里,你都可以把这部分理解为收益啊,当年很多人骂银行暴利,不乏专家学者,我说都他妈的要么就是真傻,要么就是装傻,这些都是账面盈利而已,形式一变,全变成亏本,只是沉浸在意淫阶段而已,凡是金融业所谓的利润,都可以当成屁一样,压根不用太较真,今天赚钱,明天亏钱,太正常了,很多人七月份前跟我说,赚了多少,赚了多少,我一点也不眼红,看他们拼命花钱那样子,就知道风险一来,全都吐回去还估计得陪上不少,就是这么一回事,对冲基金看上去赚了很多钱,前提都是看上去而已,并不是实际盈利而已。

 

另外一方面,从人性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人都是短期利益追逐者很少有人追求长期收益的。我记得年轻那会做财富管理,一般人找上我说他自己有多牛逼,年化收益200%多,远超巴菲特什么什么的,我靠,我就基本上想骂他们傻逼两个字,一年赚个十倍二十倍都有可能,在去年前半段市场里,人人都是巴菲特,各个都是股神啊,问题是你能持续么,长期盈利么?当市场绝大部分都是这种傻逼构成的时候,市场是极度疯狂和不理性的,最终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市场往往放弃长期稳健收益的产品而追求短期逐利者,这个全球其实都差不多的,在中国每年公募、私募基金一哥,一姐都被市场疯狂追逐,说实话,绝大部分的一哥一姐,都并非长期收益保持者,都只是短期表现而已,这种排名本身就不具备科学性,但是市场傻逼多啊,他们都认短期收益,所以最终的结果,对冲基金,只要在一年能缴出很好的报表收益体现,就在市场被疯狂追逐,虽然很多理性的投资人都在看清楚这个结构后,认为不值投资价值,但是市场疯狂的人不这么看,一年一倍收益都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情况的发生,无数资金就开始不断追逐这个市场。

 


与此相配合的谁也没想到的情况是,风险并没有如约而至,对冲基金的确在02年以后,在美联储营造的超低利率的金融生态环境滋生了信贷迅猛扩张的浪潮,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 房地产价格飙升很快,购房的人,在这个溢价过程中,获得了很高的收益,也就能保持足够的还款能力,最终的结果是劣后端的收益超高,立刻在市场迸发出极大的羊群效应,这里其实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由于CDO的市场里毒资产这块,在专业机构面前其实并不太好忽悠,没多少人愿意去进行这块的交易,所以市场欠缺公允价格,监管部门允许对冲基金照内部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作为资产评估标准,这个从道理上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所谓对冲基金,本身就是高风险产品,在产品的准入上本身就有很高的门槛,更多还是投资人自我认定风险的过程,所以监管部门并没有做太多的干涉,这种情况下,每个对冲基金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收益披露,基本上都是翻倍的业绩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对冲基金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有钱人要求进入,一些家族基金,富豪、都大规模进入,都在那几年赚的盆满钵满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冲基金还不太满意,又想到了更激进的事情,怎么做呢?把手头上持有的高收益的产品,抵押给银行,再贷款去买CDO,我靠这个也是暴利中的暴利啊,一般这里购买的杠杆大概在十倍左右,对冲基金持有十个亿的CDO,就去银行借进来一百个亿的钱,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有套利空间啊。银行贷款利率在当时大概只有1.5%,而CDO的利率大概有12-15%左右,借来一百亿付出的成本大概只有1.5亿,但是收益有12-15亿,按照自有资金的收益测算,那就是年化100%以上的收益啊。

 

商业银行也是被前几年超高表现的CDO给吓尿了,当然光吓尿还不是主要原因了,后面会提到一个叫CDS的产品,给这些杠杆部分的资金做了一定程度的保障,都接受这种超高杠杆抵押业务,实质上他们完全忘记了他们所接受的抵押债券本身就是他们自己所发放的出去的次级债里面的一部分,而且是最不好的那部分,又回到了自身的体系里来,商业银行的再次被牵连加大了市场的动荡程度,次贷危机过程中不少银行直接破产了,其中像花旗银行等等都受到很大的重创,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这块业务,但是相比于投行而言,商业银行在这次危机中还并不算太过严重,但是这个是后话,至少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个业务风生水起。

 

我们回到前面的话题中去,因为对冲基金在前几年赚了很多很多的钱,导致许多投行心里很尴尬,本身是想让你给我承担风险的,结果让你赚了很多的钱,而我只是赚了可怜的手续费而已,市场的规则自然是有风险才会有收益,没有风险只能赚取所谓的手续费和跑腿费,都是辛苦钱,虽然也不少了,但是相比于对冲基金而言,还是小钱,所以投行们,还是想了很多的办法,尽可能的想把这块利润留在自己的手里,至少也要分一杯羹,但是跟对冲基金毕竟不一样,对冲基金的钱都是有钱人的钱,都是别人的钱,而投行本身其实是没有钱的,只有自有资金,也相对有限,如果要去持有这些看上去很好吃的有毒资产的时候,就需要借钱,这个就都是刚性的钱,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或者实质性风险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很大的问题(事实上的确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就死在这里)。

 

所以投行们围着这堆食物团团转了很久,想吃又不敢吃,最后终于金融创新四个词又出现了,于是另外一个特别有名的词,CDS,出现了,这个词真得记住,最近德意志银行陷入了困境,前景堪忧,很大程度上跟CDS的关系密不可分。




另外一个“伟大”的金融创新,CDS的前生后世请看《江南愤青:十篇文章看懂次贷危机(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