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为后世留下满满的欢乐颂,却把自己活成一个悲剧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05-29

李白: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萧树

李白为后世留下满满的欢乐颂,但他自己却是一个悲剧。

他从来就不是我们知道的那个狂生和酒徒。

不是吗?他少年即入岷山跟东岩子学道,一脑子黄老出世想法;但十五岁又拜著名的纵横家赵蕤为师,跟着他分析天下形势、研讨兴亡治乱之道,又是一肚皮入世的兴趣,这种出世的理想和入世的情怀不断在他心里纠结着,纠缠了他一辈子!

当初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抱的是大丈夫有“四方之志”的雄心,但世人只是赏识他的诗酒风流,没有一个人把他的“四方之志”当一回事,在一个个公卿面前投了无数的自荐信,甚至写下“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千古著名的大马屁文章。

居然,没有一个官员理会或接纳他,好不容易到了唐玄宗身边,唐玄宗也只是让他用惊世才学为自己的升平歌舞添光加彩,以便流传后世。

李白拼足老命写出再多的千古绝唱,也只不过让唐玄宗多几回高兴而已,断不会给李白施展“终与安社稷”抱负的丝毫机会。

李白在唐玄宗身边干了三年,越干越没劲,唐玄宗对李白也是日久生厌,于是“赐金发还”,将李白打发出了长安。

他内心越是有千万个草泥马在奔腾,诗歌就越能写得好,所以他这个时期的作品,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其一》

这首诗中,李白错把人间当成了仙境,因为他的灵魂深处,一直放着座天堂。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秋歌》

这首写的是天堂映照下的人间,李白对人间的关切,跟对自身命运的关切,密不可分。

李白离开长安后,就啥也不是了,但心自由了,既然做不了官,回到天上也是美事一件。这段时间他特别喜欢别人夸他仙风道骨,说他是“谪仙人”,想着有一天真的能飞升而去,位列仙班。

但这时他也写了《梁园吟》和《梁甫吟》,那是一种雄心未泯,待机而动的心情。他还是放不下人间啊!

天宝三四年间,李白在梁园(现河南商丘)与杜甫相遇,两人一见如故,结为莫逆。就像现在的基友喜欢约好了打怪兽,他们当时是约好了访仙问道。

所以没过多久,杜甫兴冲冲地又来了,到梁园与李白相见,这次同来的还有一位未来的大人物——高适,但他们仨一碰头就把打怪兽这事给忘了,求仙访道的事也略过不提了,整天谈诗论文,各自端出精深的文艺理念,相互参照印证。

这事儿干的,三颗彗星大碰撞,电光四迸,后来被直接记入中国文学史。而这碰撞实在是太火,以致“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这样碰撞出来的友谊,够得上铭心刻骨吧?

这场大事件后,他们后来的人生和创作都发生了化学反应。杜甫因此对李白相知之深,无人能出其右,他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写的《赠李白》、《梦李白二首》等怀念李白的诗作,多达十四首,甚至在李白追随永王李璘造反而陷狱,生死未卜时,还在心中深深地牵挂着李白——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不见》

安史之乱暴发后,高适凭着自己过人的才干,从一个落魄书生,抓住时机,摇身一变成为谏议大夫。永王李璘造反,高适认定永王必不能成事,唐肃宗便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率兵前去征讨。

而他的好朋友李白,此时正在永王李璘的幕府,做着安社稷”、“济苍生”的千秋大梦。

当时李白为避安史之乱,游历江南,很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在这个时期从他的笔底汨汨流出。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下九天”,但他最想说的还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说是不能事权贵,但欢歌之余,大醉之后,念念不忘,长存于心的,却还是那些权贵。

所以永王李璘造反前,同时招李白、萧颖士、孔巢文、刘晏等名士入自己幕府,另外三人都拒不应招,只有李白兴冲冲前来报到,而且写出《永王东巡歌》的组诗为其壮行色,也难怪“世人皆欲杀”了。

李白十五岁就跟着著名的纵模家赵蕤学术,学习分析天下大势和兴亡治乱之道,眼看山河破碎,施展雄才大略的机会就在眼前,他没能像高适一样一飞冲天也就算了,竟然会糊涂到跟着无见识才干,也无综合实力的永王李璘胡来。

只能说当时李白是闲得太久,生怕潜蒧于自己内心一辈子的大梦闲出草来,有了这么个小机会就迫不及待地一跃而起,只想建功立业,却不顾自己死活。

高适凭着政治家、军事家的过人才干,迅速平定永王李璘的叛乱,李璘被杀,李白也身陷囹圄。这时,他为高适写了《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

  序云:

    余时系浔阳狱中,正读《留侯传》。秀才张孟熊蕴灭胡之策,将之广陵,谒高中丞。余嘉子房之风,感激于斯人,因作是诗送之。

    诗曰: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

    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在诗里,李白说高适“智勇冠古今”,连陈平与萧何都不能与他相比,给高适拍足了马屁,而完全放下自己最后的一点自尊,向高适求救,却不得高适只言片语回复。

李白的妻子宗氏只好亲自跑到高适的司令部求情,高适也避而不见。如果这时不是河南节度使张镐和御史中丞宋若思求情,李白必死无疑。

李白也因此将高适恨到了骨子里,把所有与高适酬唱的诗文一把火全烧了。

其实,真正救李白的人,是高适。

高适作为平叛主帅,李白作为案件的核心要犯,他如果对李白从宽处理,其他人犯怎么办?

而永王李璘挑起的这场叛乱,说到底是宗室内斗,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惹火上身。

但他自己不出面,却能让别人出面,直接给皇帝打一个报告,只要政治上十分正确,比他亲自向皇上打报告效果要好上千倍。既能救李白,自己又能置身事外。这才有了张镐、宋若思等一干高官为李白求情免死。

高适有没有忘记三人间的深情厚谊,在他对杜甫的态度也可以看到。杜甫困顿于成都时,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是高适帮他在成都市区建起了草堂。也许建草堂花钱不会多,但那么大一块地儿,在锦官之城成都可不是小花费。

说高适富贵不忘情义,从王昌龄身上也能看出。王昌龄路经亳州时,为亳州刺史闾丘晓冤杀,这时高适心里那个恨啊!

正好哥们张镐正要去那一带用兵,于是高适向张镐面承了王昌龄的惨死,偏偏这个闾丘晓是个怕死鬼,违抗军令,不敢发兵,以致宋州城破,张巡惨死,张镐便以这个由头,杖毙闾丘晓,为王昌龄讨回了公道。

李白一生风光无限,活到六十岁却受如此折辱,让他的晚年满是悲怆。从浔阳出狱后,他到宋若思幕府做了幕僚,很受宋若思重视,写出了几篇好文章,宋若思爱其才,便让李白写了封自荐信,宋若思径送唐肃宗。

真是不作不死,这封自荐信让唐肃宗勃然大怒,好你个李白,我已经饶你不死给你天大的恩惠,你竟然还有脸自荐要我重用你,真是自大的可以,那就让你到以自大闻名的夜郎凉快去吧!

一纸敕令,将李白流放夜郎,幸好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天下大赦,李白又一次死里逃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脱身罗网的困兽,喜不自胜。 

在晚年受了这样的挫折,李白仍然是大梦未醒,游洞庭湖时,还在发牢骚——

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其三》

但他的幻想继续被无情的现实粉碎。这时的他工作无着落,生活无以为继,潇洒了一辈子,这时别提有多狼狈!

杜甫这时虽远在秦州(甘肃天水),却像亲眼所见,普天之下,此时只有他还牵挂着李白,为李白鸣不平——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但挚友的关切李白已无从知晓,现在真正能与他相伴、抚慰他孤寂而痛苦灵魂的,惟有天上的那轮明月。

他一生飘零,一腔热血,满怀抱负,到头来终是虚幻,而高悬天际的明月,才是他灵魂的故乡。

他一生求篆修道,纵情山水,也许就是一直想在诗酒之间,找到一条通往明月的道路!

所以他才会在月白风清之夜,泛舟江上,酒入情怀,酣畅淋漓之际,面对沉浮于长江波光中的明月之影,他才会纵身一跃,投投水中去拥抱明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其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身世飘零、灵魂孤寂的真实写照。

他真的像从天上贬谪人间的仙人,从天上来,最后还得回到天上去!


- END -


编辑:江心语

图片: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