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三万里,盛世危言稀……

 书艺咀华 2023-07-20 发布于河南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华!

看了《长安三万里》,感受最深的是唐诗的高度、唐人的浪漫,而是盛世之下,往往忘了危言……

学过中学历史都知道,清光绪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儒商、思想家郑观应在隐居澳门期间著成《盛世危言》一书,探讨“富强救国”之路。


此所谓“盛世”,已不过是照顾清帝、旧臣的脸面罢了。光绪自己也清楚,立即将此书印了几千册,发给文武大臣参阅。

国人常言,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说着容易,实践却难。一般人处在盛世,多数都会像李白那样潇洒狂放,极少数会像高适总是心思凝重。


安史前夜的盛唐,用杜甫的话说,就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物质丰裕、市井繁荣,人人会写诗、处处是诗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本来盛唐一切都好,人人奋发向上、积极入世,可镜头一转,一群郁郁不得志的诗人走进人们的视野。

李   白,寄语好友“你我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可商旅出身,报考无望,入赘的路也走过,最后靠女人举荐,才谋得一个御用文人的闲差,可即使如此也不能见容于佞臣。

李白的啤酒肚

高   适,祖上战功卓著,无奈家道中落,资质平平,应试不第,长安世态炎凉,后门走不通,无奈归隐梁园,后至蓟北投军,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得罪权贵,50多岁才趁乱走上仕途高位。


王   维,才貌双全,琴诗书画,艺术全能,起初靠卖艺讨喜上层,后复读两年考上进士,却安排个音乐舞蹈工作,后来升了官,基本也是闲职。

孟浩然,出身书香世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妥妥的小迷弟,却屡试不第,一辈子没机会,唯一一次被举荐,竟因“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真的被唐玄宗弃归了。

后来,孟浩然回乡隐居,终身不仕;李白修道未成,投奔永王叛乱被俘,一辈子当官“又爱又菜”;王维信了佛,诗画田园。只有高适,晚年于乱世军中崛起,但崛起得实在悲凉,是整个盛唐衰落的大悲凉。

这里为何没点杜甫?一方面,杜甫年龄比他们小得多;更重要的是,杜甫的人生经历也更惨。

后来,隋代搞“科举制”,就是为了打破大家世族对人才的垄断,打通底层人的上升通道,让人力资源活起来。到了唐代,唐太宗惜才爱才,也挺重视科举,不断加以完善。

可是,等到大唐盛世,人们生活改善,权贵歌舞升平,整个朝堂已经逐步向腐朽堕落。大家世族、门阀势力成长壮大,幸臣佞臣阉臣欺上作乱,底层人的上升通道重又堵死,连高适这种衰落的功臣之后也难以在长安立足。

于是,一面,权贵阶级垄断资源,极尽奢靡;一面,朝堂上下吏治腐败,干部躺平;另一面,边塞战事告急,野心家乘机作乱。

一时间,煌煌盛唐,竟变得岌岌可危。

所以,安禄山一旦起兵,传说中富强的盛唐很快就被打得千疮百孔、摇摇欲坠,长安一夜陷落,曾经的繁华酒肆硝烟弥漫。

想起陆游的诗: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周期循环,历史何其相似,陆游的时代照着杜甫的时代又演了一遍。
长安三万里。盛世笙歌,李白在长安如鱼得水,但长安终究不是李白们的长安。当报国无门、理想成空,李白们幡然醒悟,他们的治世理想距离那个阶级高度固化了的长安,何止三万里!

当然,长安,终究也不是权贵阶级的长安。阶级可以固化,但纵使固化成化石,最终也还会被新的力量打破。

盛世危言稀。人性总是善于趋利避害、自我麻痹,但问题永远客观存在、并不断恶化。盛世多点危言,这个盛世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盛世。
最后,《长安三万里》题材创意不错,很多细节颇用心,但书法上确实还有问题。比如,片中多次出现的军旗“唐”字,用的竟然是刘炳森风格的隶书,有点讽刺,唐代军旗应该用小篆唐字更合理,如怕观众看不懂,起码也要用唐人风格的隶书来设计吧,比如唐玄宗的隶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