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动中身体重心的交换

 鹩歌 2017-05-30
家很关注的击球力量问题也好,转腰问题也好,腿部参与击球的过程也好,动作的协调性也好,结合技术、衔接技术的熟练程度也好,步法的灵活性也好,都与运动中身体重心的转移与交换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这样认为:训练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技术动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实战水平的进一步增强,无一不与操纵身体的能力密切相关,而操纵身体能力的核心问题,就是身体重心的移动与交换。

我们知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是以身体条件为基础的。既然是一项运动,那么,运动本身对人体就会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各个运动项目都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鲜明的专项要求,比如举重,它对人体在爆发力方面的要求就十分突出;艺术体操除了对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以及节奏感、韵律感等方面有要求外,还对身材方面有特殊的要求。这些专门化的、特殊的要求,就是专项技术对人体的要求,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要求,就会增加今后学习和掌握专项技术的难度。因此,专项的运动需要的是符合专项特点,具有更大潜力的专门化的人才。我想这样的道理大家一看就会明白。

具体到乒乓球运动,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专门人才呢?也就是说,学习和掌握乒乓球技术,对人体会有哪些特殊的要求呢?

乒乓球属于技能类的运动项目,它要求运动员具备准确的时空概念、精确的动作分化、快速及时的移动、敏捷的反应和合理的力量调节等高度专门化的技能。

上述方面的每一项内容,都包含着更多的对身体的细节上的要求,比如,准确的时空概念,就包括了对节奏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包括了对球的运行弧线在方向、高度、时间、距离、速度上的感知能力等;精确的动作分化,包括的内容更为广泛,身体各部分的本体感觉,运动肌肉收缩的程度、力量的调节、全身各个部分相互协调配合,合理的使用骨杠杆的作用,关节适应专项的功能等。具体到某一项技术,比如拉球,就涉及到足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挠尺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等8个关节的运动方式,以及附在上述关节骨面上的骨骼肌和其它辅助结构的运动形式,都必须得服从拉球技术的需要。如果其中哪一个关节违背了技术动作上的要求,都会从整体上影响到拉球技术的质量。我们当前讨论的许多技术动作上的问题都与此有关,值得提醒的是,我们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单纯的技术动作的分析上,没有联系和上升到技能的高度和人体科学的层面进行深度的探讨,结果要么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要么是婆说婆有理,各吹各的调,缺乏基本的共识;要么是解决了某一个问题,而在另一个问题上又陷入了迷惑。乒乓球任何技术动作都不是孤立的,都会涉及到身体的各个方面,技术质量越高,涉及到的面就越大,参与的关节就也就越多,换个角度说,如果你的技术在不断的提高,那么,你对运动环节的参与在认识上也就会越清晰,自己发现的问题也就会越多,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会越高,改进和完善得也就越快。因此,技术的进步与动员更多的关节参与运动之间,是成正比的。

我上面的话,旨在说明,你只有在动员身体各个部分合理的参与技术动作,你才能真正懂得重心的交换存在于所有的运动之中的道理。当你还不能做到这点时,重心交换对你没有任何意义,显然多余。

有的朋友对相持情况下,或节奏较快的连续击球动作中,或近台的击球过程中的重心交换存有疑虑,这是可以理解的。重心转移和重心交换,以及随后的重心还原,应该是一个身体运动过程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我们分开描述,只是便于我们加强理解,促使更快更好的去学习和掌握它。分开描述的目的,是使我们更清楚的懂得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规律上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我在《判断重心是否交换的标尺》的帖子里,说过一句浓缩的话:乒乓球技术动作的过程也是身体重心交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击球力量的大小成正比。这句话,实际上已经把重心交换、重心转移和重心还原的基本原理从逻辑上表述得很清楚了。

实践中,大家对动作用力大,动作幅度大的重心问题十分明白,这是因为它的外部特征十分明显,但对于用力相对较小、动作幅度不大的,或者是节奏快、连续跟进的动作重心的问题仍然把握不足,主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有从理论的角度来进行辨析。

我们可以把张怡宁作为参照体,张怡宁的技术特点之一就是正反手能贴得住球,技术动作稳健的让人放心,往往形成摆速就已经胜券在握。那么,张怡宁的击球动作中有没有重心的变化呢,答案是肯定的。重心的变化普遍存在,但重心变化的表现形式是与击球动作相对应的,并且必须服从实战的需要,只有当你的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时,你呈现给观众面前的不是身体运动的特征,而是技术动作的特征。这种重心变化的内隐,是技术与身体高度协同的表现。

在弄清重心变化是身体参与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必然结果的情况下,我们还有必要对重心交换、重心转移和重心还原的具体问题继续作一些探讨。

一、在不同的击球动作中,参与重心的交换、转移和还原的身体部位有所不同。

重心交换是身体参与击球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不是具体的方法。在不同的位置上,身体各个部分参与重心的交换、转移和还原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情况下,在中间位置,由于步法移动的范围不大,重心的转移与交换主要集中在髋关节,涉及到躯干以上的部位;在正手位(即1/3台区)和侧身位,腿部就会明显的参与到重心交换的过程中来,角度越大,参与的力度也越大。身体是否参与重心交换,哪些部分参与重心交换,交换到一个什么程度,都与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有直接的关系,比如搓球、推挡参与重心交换的环节就少,而需要力量的技术动作,如拉球、扣高球、中远台技术,参与重心交换的关节就多。

二、在不同的击球位置上,参与重心的交换、转移和还原的方法有所不同。

拉、打正手位角度大的球,身体重心的起伏较大,为了便于还原,右肩与水平轴的角度也较大,这标志着腰部不仅运动的幅度较大,而且在击球瞬间具有从下向前、向上、向左三个方向的多向性特征(均以右手握拍为例,下同),击球动作完成时,身体重心在左脚,旋即在原地将重心还原至两脚中间,还原时,右脚可以适度前置,用前脚掌的内侧触地,以便于形成向左侧移动的准备姿势。在侧身位,完成击球动作后,旋即将重心还原至右脚,以便于形成向正手一侧移动的准备姿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