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楚辞》这两部我国文学源头的经典著作,不仅其艺术性超越等伦,光照千秋,而且在思想的深刻性与智性的独创上也达到惊人的高度。 比如成于夏代的《七月》,这首八章三百多字记录先民农耕生活的史诗,就集中体现了远古时代的天文学、物候学与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在其开篇所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一节中,“流火”指心宿火星,每到七月黄昏时分逐渐偏西,兆示着秋天的到来。“一之日”、“二之日”指夏历十一月、十二月。凛冽的冬天来了,要抓紧准备寒衣,不然熬不过年关的酷寒。这正是古代天文学的生动记录。下面“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则记录了先民凿贮冰块,备用于夏季消暑和物品的保鲜,反映了令人惊叹的科学技术。 在对待天神与人事上,《诗经》突出了民本的进步思想。如祭祀后稷之《思文》,着重强调其浩荡的功德,就在于“殆我来牟,帝命率育”即以瑞麦养活百姓,使人口繁昌。所以天帝赐以无疆之领土,并使之享受“夏歌”的祭祀。《诗经》中甚至还出现了批判天帝之词。如《大雅·板》:“上帝板板(上帝反常),下民卒瘅(百姓遭殃)。”《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胡闹的上帝,主宰者下民,狠毒的上帝,命令非常荒唐。)这种否定天帝的权威,歌颂贤德君主,正代表着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进步的思潮,是可贵的理性思维。《小雅·雨无正》更指责“昊天疾威,弗虑远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意谓上帝作威作福,没有远谋。有罪的人不诛,无罪的人反而受到牵连治罪。这种否定天神与王侯的诗句,灼烁着以民为本的启蒙思想,值得充分肯定。 至于《楚辞》,它更高唱“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的观点,是法治思想的一大发展。《楚辞》中的科学思维与强烈的怀疑精神尤为突出。如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172个问题,表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深沉的思致和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反映了大胆怀疑的科学精神,可谓开千古得未曾有之奇局。《天问》开头:“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