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浦口大马路,雪藏的旧时光

 韭花小筑 2017-05-30


浦口大马路,距离南京城很近,距离灯红酒绿很远。

当年朱自清的背影在这里落脚;孙中山的灵柩停运在这儿;

大马路、火车站、码头街,老浦口的哪处不曾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里的老建筑经历风雨和沧桑,一切都像是停滞在了八十年代。

岁月在老宅上留下的印迹,无言的诉说着她过往的辉煌。



 1 



90年代的大马路,夏天茂盛的梧桐叶都能遮得住蓝天。南京老路的繁华程度,与路边法国梧桐的直径是正相关的,抛开城区,也只有大马路的这段梧桐树长得最苍翠。


而大马路也当之无愧的称为了老浦口最繁华的地段。




这里有建于1908年的浦口火车站,是津浦铁路的终点。

抗战时期,中国战事正紧,这里承担着悠关国家性命的物资运输工作,北接天津河北,南通安徽江苏,浦口火车站成为了绵延了11省的交通枢纽。


在大桥没有修好的年代,顺着津浦线南来北往的旅人,在浦口火车站停驻,等着火车拆成一节一节车厢。



(1967年前,浦口至下关的火车轮渡)


运上浦口码头,再通过轮渡再运送过江,上海到北京的旅客,都得从浦口码头中转。

于是江北岸的浦口码头,与江南岸的下关码头,成为了南京城热闹非凡的地方。



 2 


迈出火车站就无缝对接着码头,人们带着行李,在这里迎接相聚又别离。

见惯了悲欢离合的码头街,每天都在上演着柴米油盐的生活。



大马路原是老浦口的繁华所在,不到400米长马路两旁一家挨一家积聚了许多商家和店铺,日夜人来人往。


在印象中这里有上规模的南北货商店、新华书店、亭子状的烤鸭店,还有制作面条的小店,肉店、布店、理发店、煤球店、照相馆、早点铺、药店……


一应俱全,所有生活事务在这里都可以搞定。

重要的是,这里都是久居几十年的老街坊,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孩子们,时常在饭点时间从张家窜到李家玩。

谁家的儿子处了个新朋友,半天就能传遍整个小巷。

谁家闺女要出嫁,一条街上的邻居都会出来看热闹。

不长的街道上,包含了所有的人情世故。



(港务二公司)


港务局的分房最令人羡慕,距离上班的港务二公司只有几分钟的路程。既是铁饭碗,收入又稳定。




港务三公司又叫浦口煤港,是长江内河最主要的煤炭联运的港口,直到现在,每天都有送往南钢的运煤小火车。90年代,煤港的工人身份让人敬仰。一人在煤港,全家不愁吃喝。


长大后,因为家靠着煤港,新华街、保健村多少户人家里的门窗不敢开,因为这儿有飘不完的煤灰,清理不完的粉尘。



 3 


占据童年记忆里的一味美食就是大喜馄饨。



虽然是藏在津铁村的一个小巷子里,但这完全没有阻挡大家对它的热情!没火之前,都是靠口口相传,来吃的很多都是家门口人,吃一碗还馄炖能碰上几个老熟人。吃完还不忘跟老板韶上几句。




自从上过十八频道的标点美食后,柴火馄炖火了,不仅城里的人开车过江过来吃,外地的食客也慕名到这儿来一碗。



吃馄饨怎么少的了辣油!

他家的辣油是老板自熬的。跟着青花椒、葱末、蒜末等十几种辛香料一起搅拌,然后倒上沸腾的热油炒,所以他家的辣油特别香。


“酒香不怕巷子深”,柴火滋滋燃烧的炭火味道融进了馄饨里,加上自制的辣油。

引得不少媒体想要采访宣传,都被朴实的老板一一谢绝了。“现在生意挺好,守着个小摊子,够过了。”

我想真正美味就和隐士一样,也是“大隐隐于市”的。


早上吃馄饨是最佳,午饭老川浦牛肉面也是少不了的。



卤好的麻辣牛肉是最爱,吃多少称多少,最后再来一碗老卤面,经济实惠的同时也是回味悠长啊。重要的是,他家卤好的牛肉是可以外带的。



 4 


吃完饭,能够让大家伙消食散心的地方就是浦口公园了。

免费开放的园子,大门连“浦口公园四”个字都没有,却是老浦口人最爱逛的地方。


一组健身器材,几个乒乓球台,拱桥、假山、紫罗兰连廊,半个小时就能游玩的透。


浦口公园的一年四季,有老友在这儿叙旧,也有14中的学生在这里约会。

穿过公园,小门出来就是浦口14中,不远就是浦口医院。



 5 


大马路七号的“桐月春至”,很美的店名,最喜欢门头上的那句“我们爱着旧光阴。”

卖咖啡的同时还是一家经营着80年代各种小“古董”的店。



这里有小时候人手一台的小钢琴,panda收录机,幸福牌暖水瓶,还有城区的老门牌。旧时代的老物件,时常会让人想起当年充实满足的生活。




对于每一个进店的客人,老板总爱问是路过还是什么,听到更多的人回答的都是特地前来。老板叫老万,很有味道的文艺青年,旨在搜寻城市的记忆。

店内“欢迎拍照”,“可以外带”的标志,让人对这家店的好感瞬间就能爆棚。



 6 


现在的大马路,伴随着老浦口人入眠的,依旧有船鸣也有火车鸣笛。



有人说这里三十年不曾改变,木质的老屋子早已阴暗、潮湿。

也有人说区政府搬走,火车站停运,这里难免失落。




如今大大的“征”字充斥着整条街道,偶尔会有小年轻慕名来拍照留念。但早已不见初的繁华。



曾经的大马路熙攘热闹,灯火通明。

现在的大马路早已人去楼空,落寞、萧索的像是无人打扫的大舞台。

就如同有首歌里唱的“这一区 曾经称得上美满甲天下……一切美丽旧年华,明日同步拆下。”


新区在发展,拆旧建新后的大马路将华丽转身。

只是那些熟悉的旧时光,将永远被岁月打上封印。



部分图片来自微博@烏龍山黑導


文 | 南京有个号

图 | 网络

南京新鲜事(ID:nj4334)授权转载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