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窑路寻根记

 红日照遍了东方 2017-05-30

第一篇 大窑路传说


  以前常听老公公说:根在窑上。一天午饭后,老公携妻儿,带着远到而耒的唐弟唐妹驾车在塘南路上拐向兴隆桥堍便来到窑上。

  窑上的路冠名为大窑路。居民俗称窑上,清末曾名老窑头。有传说大明初朱元璋梦见南方将出九个真命天子,便派臣相刘伯温想法化解,用九龙山之土烧制瓦片拟揭龙麟,伤其龙体,以保自身。那吋,烧制瓦片的地方正是现在的大窑路地块。

  大窑路在古运河邗沟与伯渎港交汇处,全长约1.5公里。其实步行过清名桥,跨伯渎桥就到大窑路。

如今大窑路是喧嚣城市中的一片宁静之地,依然保留着一份古朴秀美的风光,古桥窑群老街,民风谆朴和睦,渊源泰伯历史,传承书香技艺。


  大窑路上的民居与古窑紧密相邻,门前屋后,墙角檐下斑驳的窑壁上都能看到草木丛生。这里最兴旺时,曾有百耒座窑,万名民众从事窑业,有一条做坯,运坯,装窑,烧窑,出窑,运销妁产业链。明嘉靖年间,倭冠犯锡,修筑城墙用砖就取于此,南京城墙用砖也取于此,还有精品“雕砖”、“金砖”专供皇室使用。这里是我国第一座全面展示砖瓦发展的主题博物馆。


  祖辈们流传着一句俗语: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

大窑路上每寸土地,每块砖瓦,每棵古树,每个码头都记录着当年几代人烧窑制砖的劳动轨迹。我们带着绵绵细雨,踏着幽幽古巷,情真意切地追寻先輩们故地的陈年往事。


  大窑路是极其珍贵的研究古代砖瓦历史博物馆。名清砖瓦窑遗址,当初的窑业公所保存完好。这里曾是江南窑业重镇,所产的青砖坚固耐用,敲击响亮,驰名运河各地,直至1969年才结束这里的手工烧窑史。

  停留在大窑路伯渎桥旁,凝望着河水轻盈的姿态驳打着砖码头上的青苔,缓缓地诉说着古老的传说。美丽的传说引入我遥远的构想……不由对祖辈们用辛勤劳动创造财富,保国卫家的人格肃然起敬。

  漫步大窑路,古老的民居和窑群遗址尽收眼底。清名桥堍青石板老街保留着往年的店堂杂铺,可在修善一新的清和楼茗品名茶,赏景小憩。眼前小船悠悠,耳边橹声吱吱,恍若隔世……

  流淌千年的古运河和伯渎河在这里交相辉映,点缀了江南水乡独特风韵。

第二篇 古民居和古窑群

  终于看到了爷爷辈的祖居作为古运河清名桥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着。

  老宅门前沿河风景好美噢 !

枕河而居,推窗临水。

  这就是祖上老宅。听说还有一只只造房起屋的故事。

  老宅是江南水乡原味旧居。粉墙瓦屋,开间和进深高低错落,木门和花窗已显枯萎萧条,上了年纪的老宅还幸运地保存着,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添景。

  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就设在祖居左前方。

  大窑路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演映了祖辈们烧窑制砖的繁华历史,给京杭大运河申遗加重了砝码。

  博物馆传播窑文化 !

  新媳妇看得好认真,长知了。

  大窑路窑群遗址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窑建筑也各式各样噢。

  小字辈在寻找曾爷爷家古窑在哪?

  噢,就在这里。

  近古稀的子孙们是否还有儿时的记忆 ?

第三篇 古运砖码头

  由此可见无锡砖码头和无锡四大码头应该是同时产生的。

  伯渎桥架构在柏渎港真的好古朴 !拾级而上拐到桥顶可看到四周民居屋顶瓦片皆在眼下。不远处清名桥娇俏迷人,笑迎游客,为古运河增姿添色。

  与大窑路隔水相望的南长街却燃然一新。古运河上古桥亭台阁楼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流传着吴侬软语,临河而上的粉墙黛瓦,串串灯笼,绰绰幢幢,顾盼俏韵,留下一道道绚丽的风景线。

  古运河水流,南禅钟悠悠,日出江花红,春耒绿如蓝,船上游客多,艄公不停留。

  古运河水流,清名桥上走,三月桃花舟,杏花风雨后,你在舟中游,我在水边走。

  清名桥飞架古运河两岸,单孔石拱桥有花岗岩堆砌而成,桥东西侧有清乾隆和同治年刻石碑,桥拱圈洞两面各有清咸和同治年题刻介绍此桥,显得十分古朴,造型习称,稳固雄伟,闻名遐迩。

  这就是古运河和柏渎河两河交汇处。河水从古到今,从春流到秋,滋润着大窑路子民的世世代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