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君子六艺

 克誠永鋒 2017-05-30
六艺是中国古代君子的六门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关于六艺教育的实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的。并且有小艺和大艺之分。书、数为小艺,系初级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系高级课程。
 
礼:
中国古代的君子六艺 - 七月回 - 七月回的博客
礼者,不学“礼”无以立,《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间婚嫁、丧娶、入学、拜师、祭祀自古都有礼乐之官(司礼),孔子上代屡为司礼之官,孔子少即习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在国家宗庙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如唐代设立有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六个部门,明代则设置太常司,太常司设卿,少卿,丞,典簿、协律郎、博士,赞礼郎。
五礼即:“吉”礼,用于祭祀;“凶"礼,用于丧葬;“军”礼,用于田猎和军事;“宾”礼,用于朝见或诸侯之间的往来; “嘉”礼, 用于宴会和庆贺。
 
吉礼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一,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二,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三,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凶礼
凶礼是对各种不幸事件进行悼念、慰问方面的礼节仪式。包括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五者。
 
军礼
军礼是指军队里的操练、征伐的行为规范。有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等。

宾礼
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嘉礼
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乐:
中国古代的君子六艺 - 七月回 - 七月回的博客
有“礼” 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征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历史记载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师,相传曾“ 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师襄, 春秋时期鲁国著名乐官, 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唐代的梨园则设立乐官,由梨园教坊使、梨园使、梨园判官、梨园供奉官、都都知与都知组成。

六乐即: “云门”、“大咸”、“大韶”、“大夏”、 “大濩”、 “大武”等古乐名。
 
云门
云门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黄帝时所作。
 
大咸
大咸又名大章传说中国古代帝王尧时的乐舞,是所谓的六乐之一,一种说法是大咸是尧增修黄帝之乐咸池而成,用以祭祀土地神。

 
大韶
大韶这一套是舜时乐官夔所作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曲,有钟、磐、琴、瑟、管、笙、箫
鼗、鼓、柷、敔、镛等乐器。有人唱其辞,有人扮演鸟兽、凤凰而起舞。
 
大夏
大夏即古代用以祭祀山川的乐曲。
 
大濩
大濩简称《濩》,又称《韶濩》或《大护》。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是伊尹所作,用以歌颂商汤伐桀,天下安宁。周代用以祭祀始祖姜嫄或泛祭先妣。

大武
周乐《大武》,是武王伐纣胜利后由周公创编的,内容就是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业。据春秋时孔子所见,这个乐舞开始先有一段长长的鼓声作引子,舞者(战士)持兵器屹立待命。接着是六段舞蹈:第一段舞队由北边上场,这是描写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现灭了商朝,第三段继续向南进军,第四段表现平定南部边疆,第五段舞队分列,表示周公、召公的分疆治理,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舞蹈虽然是用的象征性手法,并不象舞剧那样描绘人物和矛盾过程,但无疑这是一部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叙事性舞蹈作品。
 
射:
中国古代的君子六艺 - 七月回 - 七月回的博客
射,“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孔夫子在《论语》中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中国古代的“射艺”包含两个主要运动:射箭和弹弓,春秋时期还发明了弩。其中射箭由于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更受人们的重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度,在武举制度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还有筒射等等。
五射即: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
白矢即箭穿过鹄的,要用力适当,恰中目标,刚刚露出白色箭头。
 
参连
参连即先发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
 
剡注
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
 
襄尺
襄尺的襄读让,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应退让一尺。
 
井仪
井仪即连中四矢,射在鹄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字。

 
御:
中国古代的君子六艺 - 七月回 - 七月回的博客
御,“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领导、和管理学领域的“驾驭学”。中国古代著名的案例包括“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朝”和“田忌赛马”,这说明,驾驭之术不仅仅是一种斗勇,更是一种斗智,包含对某一问题在运筹学、驾驭学、领导学方面的综合最优化。
五御即驾车的技巧,包括: “鸣和鸾”、 “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鸣和鸾
鸾、鸣都是车上的铃铛,车走动时,挂在车上的铃铛要响得谐调。
 
逐水曲
逐水曲即驾车经过曲折的水道不致坠入水中。
 
过君表
过君表即驾车要能通过竖立的标竿中间的空隙而不碰倒标竿。
 
舞交衢
舞交衢即驾车在交道上旋转时,要合乎节拍,有如舞蹈。
 
逐禽左
逐禽左即在田猎追逐野兽时,要把猎物驱向左边,以便坐在车左边的主人射击。

 
书:
中国古代的君子六艺 - 七月回 - 七月回的博客
书,“书”顾名思义,书画艺术,把书画算作一种技艺就错了,中国的书画不仅是一种高雅技艺,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工具和法宝,很多官僚寄情于书画,不仅仅是锻炼技艺。
六艺中的书,即识字,为基础课之一。现在流传下来的“六书”指六种制造汉字的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就是造字时,用描摹客观实体的外形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用“象形法”造字,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如“日、月、水、山”等。许慎对此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其中的“画成其物”不是作画,是指创造书写符号。所以,用“象形法”创造汉字,在摹写客观事物时,只勾勒其轮廓,注重字形的简约性和典型性。象形造字法的局限是:无法描摹抽象的事物。“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汉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基础。
 
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些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就是会意字。
 
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数:
中国古代的君子六艺 - 七月回 - 七月回的博客
数,即数学之数,现代已经延伸为“数理化”之数。中国古代数学很早就已经很发达,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以汉代《九章算术》的出现为重要标志。古代数学家把数学的起源归于《周易》以及“河图洛书”,如宋朝时期著名大数学家秦九韶说:“周教六艺,数实成之。学士大夫,所从来尚矣。
六艺中的数同样是一门基础课,蕴含着十分深奥的学问。在古代中国,数学和阴阳风水等“迷信”活动一起,被归入术数类。它的主要功能除了解决日常的丈量土地、算账收税等实际问题,就是要计算天体,推演历法。在这方面,古代中国人有着惊人的成就。九数即九章算术,方田、粟米、差分、衰分、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勾股。
 
方田
中国古代称正方形及矩形为方田。李籍《九章算术音义》称“方田者,田之正也。诸田不等,以方为正,故曰方田。”

粟米
古代粮食交易的计算方法。
 
衰分
古代比例分配问题
 
少广
古代算法之一﹐是由已知长方形面积或长方体体积求其一边之边长的方法。
 
商功
古代土石工程、体积的计算方法。
 
均输
中国西汉的一项财政措施。由桑弘羊制定。原意为“齐劳逸而便贡输”。西汉时,各郡国例应以本地土特产品作为贡品输送京师,行之过久产生以下弊病:一是长途运输常使贡品变质;二是各郡国土特产运抵京师,和其他地区同一产品相比较时可能成为次品,其市场价格常不足以偿其运送费用。针对这些弊病,桑弘羊采取了均输措施:各郡国的贡品,除质量特别优者仍应直接运送外,一般贡品不必再送京师 ,而由当地办理均输官吏运往邻近高价地区出售;或将贡品折收现金,另购当地丰产又价廉的商品运向高价地区出售。均输措施使得贡物商品化,减少了以往贡品输送中所产生的损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这是汉初商品经济在封建体系中得到发展的结果,也是对部分封建徭役的否定。均输自桑弘羊创行后,唐代刘晏虽未用均输之名,但曾将其基本精神运用到粮食转运和平常业务方面,财政上亦见成效。北宋王安石在经济改革中直接继承了桑弘羊的均输思想。南宋以后,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货币关系得到更大发展,封建徭役日益退居不重要的地位,而实物贡赋形态也只主要表现在漕粮运输方面,因此,均输思想也日渐消逝。
 
方程
‘方’即方形,‘程’即表达相课的意思,或者是表达式。於某一问题中,如有含若干个相关的数据,将这些相关的数据并肩排列成方形,则称为‘方程’。所谓‘方程’即现今的增广矩阵。”

赢不足
古代算法之一﹐是计算盈亏的一种算术方法﹐藉有馀﹑不足以求隐杂之数。 我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首次提及,是有关负数及其运算法则的最早体现。
 
勾股
我国是发现和研究勾股定理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数学家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另一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勾股定理也称为勾股弦定理。在公元前1000多年,据记载,商高(约公元前1120年)答周公曰“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因此,勾股定理在我国又称“商高定理”.在公元前7至6世纪一中国学者陈子,曾经给出过任意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乘并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