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则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表承接的连词,译为“就”“便”“那么”)与斗卮酒。(《鸿门宴》) (2)此则(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译作“是”“就是”)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入则(表假设的连词,译为“假使”“假若”“如果”“要是……就”“那么”)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于其身也,则(表转折的连词,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耻师焉,惑矣。(《师说》) (5)位卑则(表并列的连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对比分句里,可译为“就”或不译)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17.者 (1)廉颇者(助词,放在判断句主语之后,引出判断,起提顿作用),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助词,用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指人、物、事、时、地等,可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沛公曰:“今者(助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出,未辞也,为之柰何?”(《鸿门宴》) (4)马之千里者(助词,用在后置的定语后,作定语后置标志,相当于“的”,有时与“之”搭配),一食或尽食一石。(《马说》) (5)吾妻之美我者(助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8.之 (1)不知将军宽之(用作第一人称,我)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之(指示代词,这,此)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4)南取百越之(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5)蚓无爪牙之(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利,筋骨之强。(《劝学》) (6)填然鼓之(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我见相如,必辱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廉颇蔺相如列传》) (8)句读之(结构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巩固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B.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赤壁赋》) ②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C.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D.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鸿门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B.①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C.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②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滕王阁序》) D.①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参考答案: 1.B(B项“者”助词,用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指人、物、事、时、地等,可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A项①助词,放在判断句主语之后,引出判断,起提顿作用。②助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C项①助词,用在后置的定语后,作定语后置标志,相当于“的”。②助词,用在别的词之后,指人、物、事、时、地等,可译为“……的”。D项①助词,用在动词或短语之后,指人、物、事、时、地等,可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②助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起补足音节作用,不必译出。) 2.D(D项①“之”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②结构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A项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指示代词,译为“这”。C项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