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节陶弘景的道教科技成就及其思想

 Winfred吴 2017-05-30


继葛洪之后,陶弘景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道教科技文化作出比较大贡 献的道教学者。有关陶弘景在科技文化方面的贡献,前人已经有许多研究, 例如王明先生在1954年就专门撰文介绍了陶弘景在天文历算、医药养生、 冶金和地理方面的特殊贡献。?此外,像陈国符先生的《道藏源流考》也在 许多场合论及陶弘景的科技成就。

①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4页。

②《化书》卷1,丁祯彦、李似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

③参见王明:《陶弘景在古代科学上的贡献》,《光明日报》!95410月〗1

作为一名具有特殊生命体验的道医,陶弘景平生撰写了大量的医学养生 著作,比较重要的有:《本草经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养性 延命录》、《导引养生图》、《合丹药诸法节度》、《太清诸丹集要》、《补阙肘 后百一方》、《炼化杂术》、《古今刀剑录》等等。此外,陶弘景“尤明阴阳 五行、风角星算” ?,在天文历算方面也颇有创获。陶弘景曾研制过一台浑 天象,著有《天文星经》5卷、《天仪说要》1卷、《象历》1卷、《七曜新 旧术》2卷等天文著作;他还检效50家的历书异同,撰成《帝历年纪》。由 此之故,清末黄钟骏撰《畴人传四编》时,特补入陶弘景,视陶弘景为天 算家。?因此我们也可以将陶弘景称之为“道教科学家”。本节下面重点阐 、述陶弘景在外丹化学和医药养生方面的科技思想。

一、陶弘景的外丹黄白术成就

在南北朝时期众多的道教金丹家中,对道教外丹黄白术的发展作出重大 贡献的则要数南朝的陶弘景。换句话说,陶弘景是继葛洪之后中国外丹黄白 术史上又一个著名的金丹家和医药学家。

作为一名著名的炼丹家,陶弘景直接从事炼丹活动长达20年之久,曾数次 营合“九转神丹”,最终获得成功,炼成了著名的飞丹:“弘景既得神符秘诀, 以为神丹可成,而苦无药物。帝给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后合飞丹,色 如霜雪,月艮之淋5。及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每得其书,烧香虔受。”③

陶弘景在外丹黄白术方面著有《合丹药诸法式节度》1卷,《集金丹黄 白方》1卷,《太清诸丹集要》4卷,《炼化杂术》1卷等著作。可惜这些金 丹著作多已散佚,这就给后人全面评价陶弘景在道教金丹术发展史上的作用 和贡献留下了巨大的困难。关于陶弘景从事金丹活动的事迹和具体的炼丹成 就,目前我们只能从他传世下来的一些著作,以及引用过陶弘景《本草经 集注》资料的历代本草学著作中窥见一二。

在长期炼丹实践中,陶弘景认识到金、银两种金属能和水银化合成汞 剂,由此可以镀金镀银。“今水银有生熟。……甚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

① 《梁书》卷51《陶弘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册,第页。

②参见盖建民:《道教科学思想发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③《南史》卷76《陶弘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册,第1899页。

镀物是也。?在这里,陶弘景一方面清楚地说明了金、银两种金属能够和 水银形成汞剂的现象,这说明汞剂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对这 类合金镀金镀银的用途首次做了说明。

陶弘景对一些炼丹原料的性质、制法、产地都有较明确的认识。他曾经 明确说明胡粉(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铅)是“化铅而作”,黄丹(化学成分 是四氧化三铅)是“熬铅所作”,都是人工制造出来的。

陶弘景还掌握了鉴别钾盐和钠盐的思想方法。他指出,硝石(即硝酸 钾)以火烧之,紫青烟起,就是真硝石;而燃烧芒硝(硫酸钠)就不会产' 生这种颜色的烟。?而这个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学用以鉴别钾盐和钠盐的火焰 分析方法是相同的,由此也可窥见陶弘景科学思想的水平。陶弘景在炼丹作 金试验中还认识到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并有清晰的记述,例如:对于汞和氧 的化合反应:2Hg + 022HgO陶弘景也观察注意到了。云:水银“烧时飞 着釜上灰,名汞粉,俗呼为水银灰”?

又如,陶弘景通过观察认识到硝石在加热下会分解,并指出可以根据其 分解的产物颜色来鉴别真假硝石:“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 他还发现了可以用石灰石来烧制石灰:“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灶竟烧,以 水沃之,即蒸热而解。”④这也是一个分解反应:CaC03Ca0 + C02; Ca+ H20Ca (0H)2。诸如此类的记述在陶弘景著述中很多,充分表明陶弘景, 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化学经验知识。

二、陶弘景的本草学成就及其思想

生与死是任何一个人都必须面临的人生问题,对这一人生重大问题的解 决,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而医学和宗教乃是芸芸众生通常所求助 的两条基本途径。仅就道教与医学关系而言,由于长生不死的信仰是道教义 理的核心和道教徒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道门也素以“仙道贵生”来标榜

①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水银条》弓丨,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2册,第56页。

② 参见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硝石条》引“宏景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 硝石也。”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2册,第54页。

③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水银条》弓丨,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2册,第56页。

④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石灰石条》引,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2册,第96页。

自己。道教从这一立场出发,必然形成崇尚医药的传统。换句话说,在以长 生信仰为核心道教教义理论体系中暗含有重视医药的逻辑因子,这是道教区 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显著特征。

道教的宗教诉求,无论是长生(自生延长生命,可谓自医)还是度人 (救生、救助他人,可谓医人)都离不开医术方药。所以自古以来,道徒多 兼通医药,不但可以在患病时“自救”,而且还可以“救人”,进而借医术 来济世度人。道教还认为修炼成仙必须做到“功行双全”,而行医施药是道 门达到“功行圆满”的重要途径。从这一教义出发,道教自然要强调“为 道者必须兼修医术”。

道教从这一立场出发,必然形成崇尚医药的传统。这是因为要达到修道 长生这一度世目的,首先要祛病延年,正如葛洪引“神农曰”:“百病不愈, 安得长生。”?陶弘景也指出:“夫学生之道,当先治病……不先治病虽服食 行,无益于身。”?而医术的作用正是在于治病防疾,延长人的寿命。掌握一 定的医药知识和技能是道徒进行“自救”并进而“济人”的基础和前提。因 此,修“仙道”必须通“医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以长生信仰为核心的道 教义理体系中暗含有重视医药的逻辑因子,它是道门形成崇尚医药之风的根 本原因和内在逻辑基础。?本节我们重点阐述陶弘景的本草学成就及其思想。

在中国本草学发展史上,陶弘景是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杰出人物。陶弘 景对本草学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的《本草经集注》中。《本草经集注》是陶 弘景医药学的代表作,这是他长期从事采药、用药实践基础上完成的。“隐 居先生,在乎茅山巅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 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众所周知,中国的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著作,它也是我国药学史 上对药物第一次进行较全面、系统地分类著录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 经》全书3卷,共收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 药46种。它根据药物的性能和功效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120

①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页。

② 《真诘》卷10《协昌期》,《道藏》第2〇册,第551页。

③参见盖建民:《道教与传统医学融通关系论析》,《哲学研究》2〇〇24期。

④ 《本草经集注·序录》,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1

种,“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大都是“主养命以应天”的补养药物;中 品120种,“无毒有毒,斟酌其宜”,多兼有攻治疾病作用并能滋补虚弱的 药物;下品125种,“多毒不可久服”,是专用于攻治疾病的药物。这三品 分类法是中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法,它毫无疑问是受到当时社会上服食成仙 思想的影响。

自《神农本草经》问世之后,又陆续有《蔡邕本草》、《吴普本草》、 《李当之药录》等新的本草著作面世。这些著作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 上,增加了魏晋以来所发现的新药,但其体例都不够系统,内容也比较. 简单,并且有许多舛误。如同陶弘景所指出的:“或三品混揉,冷然舛 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得失),医家不能备 见” ?,因此,陶弘景下决心勘订整理本草著作。陶弘景经过艰苦努力, 在认真整理和校订《神农本草经》365味药的基础上,又选了《名医别 录》所载的365味药,共计730味药,“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 条,区畛物类,兼注铭世(时),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包括序 录、合为三(七)卷”?。《本草经集注》所收录的药物品种比《神农本草 经》多了一倍,其内容包括药物炮炙和配制方法、诸病通用药、中毒解救 法、服药后的宜忌、药物不宜入汤酒、药物畏恶等七情和四季药物相使等, 是对五世纪以前药物学的一次全面综合和总结。具体说来,陶弘景对本草学 的思想贡献有以下三方面: '

首先,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改变了《神农本草经》以上、中、 下三品进行分类的方法,创立了新的药物分类法。《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 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既不能准确区别药物的性能,又难以掌握和寻检,有时 还容易造成治疗上的差错。陶弘景对此加以改进,以药物的自然来源和属性 分类,把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 等7类。这一独创的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后来成为中国古代药物分 类的标准方法,一直被沿用了一千多年。唐代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和明 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法,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此

①《本草经集注·序录》,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②《本草经集注·序录》,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同时,陶弘景还首创了按治疗性能对临床药物进行划分,即总结“诸病通 用药”,以病症为纲,按照药物的治疗功效,把它们分别归人不同的病症项 下,共80多类。例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等;治水肿通用药 有大戟、甘遂、泽泻、巴豆等;治黄疸通用药有茵陈、紫草、白藓等。这种 划分思想十分便利于医家临床选药和处方参考,为后世历代本草著作所沿 用,促进了中国药物学思想的发展。

其次,陶弘景在药物学思想上提出了按病下药、辨证用药的主张。他认 为:“病之变状,不可一概言之,所以医方千卷,犹未尽其理。”因此陶弘 景指出:同一疾病,症状多种,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症状及变化不尽相同,所 以用药也应有所差别;而且同一药物会因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产生相 异的效果,医生应对药方细加斟酌。陶弘景还说:“按药性,一物兼主十余 病者,取其偏长为本”,药“亦有相恶相反者,服之乃为不害,或能有制持 之者”。这些都是十分合理的科学思想。如“甘草丸”有防己和细辛,其性 本来相恶,但二者合用就能消除有害的因素。又如半夏本来有毒,但与其相 畏的生姜合用,就能克服它的副作用,达到治病目的。这些富有辩证法因素 的药物学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传统药物学理论的发展。

复次,《本草经集注》在药物的采集、鉴别、加工炮炙等方面,也有不 少创新。此外,陶弘景还在本草学著作的写作体例上首创了以朱点、墨点和 无点来分别代表药物热、冷、平等药性,为后世本草著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 蓝本。《神农本草经》认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但由于勉强纳人 阴阳五行的框架,所以出现了许多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对此,陶弘景并不盲 从药味,而是比较注重药性。他把药性更细致地区分为寒、微寒、大寒、 平、温、微温、大温:大热8种,并在书写上用朱、墨点来表示。诸药主 治,“惟冷热须明。今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是平,以省烦注也。”? 这种写法使人对药物性能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也给后世本草以很大启示。 如宋以后的本草书,有的药名采用阴阳文,实际上就是受此影响而应用于雕 版印刷的。由此可见,道教医学家陶弘景的本草学思想和成就在中国本草学 发展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

①《本草经集注■序录》,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5455页。

三、“养性延命”医学养生思想

陶弘景在医药养生领域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其丰富的医药养生思想集 中体现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养性延命录》为陶弘景在系统总结归纳 前人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撰集编写的一部重要道教养生著作。是书收 入明代《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题为华阳陶隐居集。卷首有序一则, 对此书缘起作了说明:

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为生。生者神之本,形者 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余因止观微暇,聊复披览 《养生要集:K其集乃钱彦、张湛、道林之徒、翟平、黄山之辈,咸是 好事英奇,志在宝育。或鸠集仙经真人寿考之规,或得采彭铿、老君长 龄之术。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但有益于养生及招损于后患。 诸本先皆记录,今略取要法,删弃繁芜,类聚篇题,分为上下两卷,卷 有三篇,号为《养性延命录》。?

陶弘景采摭“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诸家养生精华,经过“删弃 繁芜,类聚篇题”而成《养性延命录》上下两卷。全书共六篇,分别冠以 《教诫篇第一》、《食诫篇第二》、《杂诫忌禳祈害篇第三》、《服气疗病篇第' 四》、《导引按摩篇第五》、《御女损益篇第六》等篇名。《养性延命录》在 系统归纳总结前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养生理论和方法,堪称 魏晋之际道教医学养生学集大成著作。其中所收集、征引的魏晋以前养生著 作多达30多种,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其中辑录了一些早已散佚的早期养 生学著作,如晋代著名养生家张湛的《养生要集》,使其精华部分得以留存 至今,泽被后世,弥足珍贵。

《养性延命录》不但具有版本学、文献学方面的价值,而且具有医学养 生学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中所总结、阐发的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在道教医学史 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

①《养性延命录·序》,《道藏》第18册,第幻4页。

第一,陶弘景认为养生即是修道。他在《养性延命录》中引经据典,从 贵人重生的道教生命哲学观出发,反复论述了养生在修道中的意义和必要性, 强调养生与修道是统一的,即所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已失生” ?。 必须做到“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这种将养生与修道视为一体的思想 对道教影响甚深,为道教确立“生道合一”的基本教理奠定了基础。

第二,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还突出强调了 “我命在我不在天” 的积极预防养生思想。书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

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 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

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 差,淫泱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 其寿,

陶弘景高举“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教生命哲学大旗,认为人之夭寿、寿 命长短操之在我。修道之人如果平时能加强身心修养,注重生活禁忌,善于 运用各种手段、方法进行调整,就能使身心处于健康状态,防止疾患萌生。 关于具体的预防疾病措施,陶弘景总结道:

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 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

陶弘景认为对疾病的预防要从身心两个方面人手,综合地采用存神服气、导 引按摩、服饵、食疗、房中等手段。卷上《教诫篇第一》还引张湛养生著 作,将养生法则归纳为十大要,即“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 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 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陶弘景所提炼出的这一整套养生理法,具有 养神与炼形并重,形神兼养的特点,是对以往道教养生经验和思想的概括和 总结,为道教最终形成性命双修、动静结合、合修众术的医学养生模式打下 了理论基石。唐代著名道医孙思邈就将上述养生大要刊载于其不朽医著 《备急千金要方》中,成为医道两家奉行的养生要则。

第三,讲求饮食卫生、起居宜禁的养生思想。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饮食是否合理、傳当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命 质量的高低。道教养生家历来重视饮食调养和饮食卫生之道,陶弘景谓: “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 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合理调配饮食有益身心健康,而暴饮暴 食则损人年命。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特立《食诫篇》来阐述饮食卫 生之道,如云:“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③强调食 毕当行中庭,以助消化。“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 故道士先渴而饮也。”?指出不得暴饮暴食。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 食,次冷食。”?表明饮食要注意冷暖适中。“热食伤骨,冷食伤藏,热物灼 肤,冷物痛齿。”?故饮食须冷暖适宜。《食诫篇》还指出饮食卫生要做到勿 食生冷不洁之物,谨和酸、咸、甘、苦、辛五味等,注意“饱食勿大语”、 “饱食勿沐发”、“酒后勿当风”等等饮食禁忌。

道教养生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养生以不伤为本”⑦,故道门对养生禁 忌十分重视。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卷13《极言》中就谈到伤身的十种行 为,如喜怒过差、汲汲所欲、寝息失时、久谈言笑等。陶弘景继承了这一养 生思想,认为之所以会伤生害体,主要是不知宜禁,过用而伤生。他在 《杂诫忌禳害祈善篇》中对日常生活起居养生禁忌作了较全面阐述,云:

① 《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I8册,第477页。

② 《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丨8册,第打7页。

③ 《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第478页。

④ 《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第478页。

⑤ 《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第478页。

⑥《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第478页。

⑦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4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凡远思强 健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怒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 人,戚戚所患伤人,寒热失节伤人,阴阳不交伤人……?

陶弘景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避众伤之事”,众伤之事包括大乐、大愁、多 视、多睡、贪美食、夫妇同沐、大汗忽脱衣、新沐当风、久忍小便、夜卧覆 头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对这些伤生害体之事的认知和规避,久而久之便形 成了日常养生禁忌。《养性延命录》中所总结的养生禁忌多是摄生、护生的 经验之谈,值得重视和借鉴。

第四,服气疗病的自然疗法思想。服气,也称食气、行气,是道教徒常 用的一种养生保健手段。在道教人体观看来,气对人体十分重要,“气者, 体之充也。”?气是生命之本,人体所内蕴的生命之道也与气密切相关。“道 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是贯通的, 如果能通过吐故纳新的呼吸锻炼,呼出体内浊气,吸纳天地自然之清气,便 可获得补益,健生益寿。《养性延命录》谓:“鼻纳气为生,口吐气为死。”? 所以“食生吐死可以长存”?,这就是道教之所以热衷“服气”锻炼的缘由。 道教在继承古代服气吐纳术的基础上,创制出许多内炼行气功法。道教认 为,行气功法不但在人体无病时可用于养生保健,而且在人体生病还可用于 攻治众病。这种服气疗病的思想首次在《养性延命录》中得到系统阐述。 陶弘景在《服气疗病篇》中认为,人体生命质量的高低不仅与体内元气是 否充沛有关,而且与体内气机是否调畅有直接关系。如果体内气机不畅, “气有结滞,不得空流,或致发疮”?,气机逆乱则会导致百脉闭,百脉闭则 气不行,“气不行则生病” ?。所以服气内炼中可以配合闭息运气来疏淤通 滞,调畅气机,达到愈病效果。《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云:

①《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第4?9页。

②《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招1页。

③《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1页。

④《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1页。

⑤《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1页。

⑥《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1页。

⑦《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I8册,第481页。

常闭气纳息,从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 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必 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藏、四肢至于发端,皆令所在觉其气云行体 中,起于鼻口,下达十指末,则澄和真神,不须针药灸刺。?

道教的服气疗病法不同于汤药针灸治病手段,完全依靠呼吸引导、闭息运气 来调动人体真气,不借助外来药物、针刺,是一种.然疗法。服气治病术在 实施过程中有一些要领:

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 之。从时(疑为气,笔者注)至时便自消矣。时气中冷可闭气以取汗, 汗出辄周身则解矣。?

行气治病的关键一点是“以意领气”,即专意注念人体病灶,行气攻之。道 教在长期的服气内炼实践活动中还总结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六字气治病 法,这一简易有效的治病功法首载于《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其 具体方法是:“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 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哂, 皆出气也。……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 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哂以解极……心藏病者,体有冷热,呼吹二 气出之;肺藏病者,胸背胀满,嘘气出之;脾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 痛闷,啼气出之;肝藏病者,眼痛愁忧不乐,呵气出之。”?六字气治病法主 要是采用默念六字字I1进行呼吸练习,用以调整内脏功能和通经活络。这一 养生治病方法为后世所重视,成为人们日常进行养生健体的一种有效手段。

道教徒在进行服气内炼过程中常常要配合以导引、按摩,故陶弘景在 《养性延命录》中又别立《导引按摩篇》。陶弘景肯定了导引按摩所具有的 自然医疗特色,云:“又有法。安坐,未食前自按摩。以两手相叉,伸臂股

① 《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1页。

② 《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1页。

③ 《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1?2

导引诸脉,胜如汤药。?陶弘景指出导引按摩能调节筋骨,流通营卫,宣 导气血,扶正祛邪,故可消未起之患,灭未病之疾。

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养性延命录》卷下首次完整记载了汉代方士 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导引功,并指出五禽戏可以“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 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养性延命录》所载五禽戏套路是目前社会上广 为流传的五禽戏养生功的最初蓝本,意义非同一般。

第五,“御女损益”的房中养生思想。性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 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道教从道法自然的角度,反对强行禁欲和过度纵 欲,主张通过适度的房事生活来养生。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 (篇》中就损益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房事与养生健体的关系,其中蕴涵了丰 富的道教性医学思想。

首先,陶弘景认为男女两性性生活符合天地阴阳和合之道,故不可强行禁 欲、绝欲。云:“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有 强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陶弘景指出强行 禁欲不仅违背自然之理,有悖人性,而且从医学和养生学角度来看,强行禁 欲会造成漏精尿浊,轻者伤身生疾,重者早夭病亡。

其次,陶弘景指出男女和合又不可放纵无度,要“节宣其道”,做到节 欲保精以养生。

凡养生要在于爱精,若能一月再施精,一岁二十四气施精,皆得寿 百二十岁。

奸淫所以使人不寿者,非是鬼神所为也。直由用意俗猥,精动欲 泄,务副彼心,竭力无厌,不以相生,反以相害,或惊狂消渴,或癫癡 恶疮,为失精之故。

这里反复论述养生要在于爱精,并说明奸淫的害处会造成伤身害体,使人不寿。

① 《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8册,第483页。

②《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4页。

③ 《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册,第你4页。

④《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胡4页。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用宗教医学惯长用的鬼神致病观来说明其原因,而 是特别指出其原因“非是鬼神所为也'道教养生家在房事养生方面的一个最基 本指导思想就是节欲保精。房事生活要有利于养生健体,贵在有“节'无节制 的纵欲会耗费人体内的元精即肾精,伤人元气,伐人年命。因为人之元精是生 命三大要素之一,“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凡精少则病, 精尽则死,不可不忍,不可不慎。”?所以陶弘景从保精养生的角度又主张房 事生活要有节制,这种节欲养生的思想符合现代医学理论。

复次,陶弘景明确提出房事养生的关键在于兴利除弊,故要注重性卫生. 之道,讲求房中禁忌和方法。陶弘景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 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死矣。”?健康的性生活,不但 为人类所必需,而且只要处理得当,还能有利于男女双方的身心健康。但如 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性卫生和性心理,不懂得房中宜忌,图一时之快,鲁莽行 事,往往会造成人为损伤。陶弘景在《御女损益篇》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 房中宜禁和方法,例如指出:“交接尤禁醉饱,大忌,损人百倍。”④“欲小 便忍之以交接,令人得淋病或小便难,茎中痛,小腹强。”? “大恚怒后交 接,令人发痈疽。”?书中还指出房事生活要避开大寒、大热、大风等气候 异常变化之日(天忌),不要在人的情绪沮丧、低落、恐慎之时进行(人 忌),要选择环境优雅的场所(地忌),并讲求一定的房中技巧。这些房事 养生思想与现代性医学、性卫生学的基本观点不谋而合?,值得认真研究整^ 理,以造福现代人类社会。

① 《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册,第站3页。

②《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8册,第站4页。

③《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485页。

④《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幼5页。

⑤《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册,第485页。

⑥《养性延命录》卷下,《道藏》第18册,第姑5页。

参见盖建民:《道教房中术的性医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