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缘缘”问题的解决是确立“唯识无境”的关键

 timtxu 2017-05-31


胡晓光


(三)“所缘缘”问题的解决是确立“唯识无境”的关键


所缘缘”的认识论意蕴略析



唯识学是佛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佛法是有别于一切世间法的出世法,它把主体证觉作为首务,要成办证觉就必须要有有效的方法,才可以如愿,所以认识与方法在佛法中是至极重要的。人们不了解人的认识能力、认识范围、认识过程、认识规律等问题就无资格判定存在的是与非。有鉴于此,唯识学首先把认识、方法问题作切入法性的窍要。唯识学的意义在于认识论,而不在于存在论。如果把唯识学理解成为一种精神主体存在论,那是对唯识学的最大误会。从存在论上永远推不出认识论来,这是因为存在是自在性的,认识是自为性的。在西方哲学中,古代哲学是存在论哲学,结果是无效的。到了近代,由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之认识论命题,从而使西方哲学找到了认识的起点,但是他们没有有效的方法论,至现代胡塞尔建立了现象学,才对自我意识认识论构造出方法论的端倪,然而,佛教的唯识学早就完成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唯识学在区别存在论的认知方式时,提出了“唯识无境”这个命题。唯识学认为人的认识对象是不能离开主体心识而独立存在的。识所缘境是识之相分,相分是在自识之内。所以立唯识无境,意思是说在唯识学中(或者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认识之境是认识之识的相分,并不是外在于识的境。


在存在意义上讲,唯识学承认有他心识和他心所变色存在,但这是被第八识心品所缘,而且是疏所缘缘。于认识意义上讲,第八识亲所缘缘应是自识所变境,自识所藏种之现行。所以于认识意义上讲“唯识无境”是依理成立的。第六识的认知关系则完全是依根本识而存在,立“唯识无境”义更是极成。


境是所缘缘,认识所缘缘就是对认识的对象性之认识。认识对象性存在不离认识指向性。所谓相见共依自证起故,一切法皆是所观境,一切法皆依识所变,而能变识有因缘变和分别变之别。因缘变是随因缘势力故变,第八识和前五识之境是。分别变是随分别势力所变,六七二识随自计度分别之势力而缘境是。“唯识无境”是在唯识学的“所缘缘”问题解决后而立的方法论命题。唯识学的认识论是以解决“所缘缘”问题为始,从而构成四分认知关系,再依因明立量方式而完成认识论体系。“唯识无境”是基于唯识学的认识论而立唯识学的方法论之开端。“唯识无境”是修证观心的要道,是瑜伽禅定的境界。任何一种信仰,任何一种道理,都必须要有理由为其根据,否则就是无效。佛法的信仰与道理,就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唯识学说就是大乘佛法理论圆满的说明。


图源:如琥


ID:foxueziliao

大象佛学读书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