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性是智慧固有的美德。
模糊性是智慧固有的美德 ——海德格尔 【智海踏浪】 西方哲学发展到现代,分为了两大阵营:一个阵营是以罗素、卡尔那普韦代表的科学主义思潮。这一哲学阵营认为,哲学问题的出现在于语言的误解,只要澄清逻辑和语言的运用,一切哲学问题都会消解。因此,他们排斥形而上学,认为一切不能还原为语言的问题都是假问题。另一阵营是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这一阵营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主张自由行动和责任承担。他们大多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语),人的本质完全在于自己的创造。因此,人生不能像白开水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两大阵营曾经有过针锋相对的交锋。科学主义阵营批评人本主义不讲逻辑,语义混乱,词不达意。为了回应科学主义的批评,海德格尔才有了上面那句名言——模糊性是智慧固有的美德。 语言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我们的思想必须通过它来表达,但是,一旦一个思想附上语言的外壳,也就僵死了。没有语言不行,有语言也不行,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来凑巧,海德格尔研究了一辈子哲学,到晚年开始对诗产生了兴趣。戏剧化的是,当他看到翻译成德文的《道德经》后,竟然对诗也没有兴趣了。他断言,真正的智慧在东方,在那些让西方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中国古代的只言片语里。他曾经无奈读慨叹:“我研究了一辈子哲学,到最后惊人地发现:我说的这点东西在5000千年前已经在中国被一个叫老子的人早就说过了,而且远远比我深邃!” 【知心小语】 真正的智慧是活生生的,肯定不是教条。在如何表达这个问题上,伟大的思想家都非常谨慎。纵观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家从来不下定论,也从来不建立什么体系,因为他们知道,绝对和僵死的东西,即使一时轰轰烈烈,到后来肯定会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枷锁。正因为此,他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老子写了模模糊糊、像诗一样的《道德经》,用心可谓良苦,正如孔子所说:“知其不可而为之”。 海德格尔德话没有错,真正的智慧确实要模糊地表达出来,否则就不能成其为智慧。比如,《论语》和《道德经》被读了五千年,今天我们还在读,为什么?就是因为里面是智慧,而不是知识。知识我们学习一下就可以了,根本不用整天在那里琢磨、体会。佛家讲“转识成智”,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人从来不会挖空心思在知识上面劳心费神,而是在苦苦追求在智慧上有所启迪。而智慧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去体会,一旦说出来,就是教条了。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不出来,但还要说,尽管“言不尽意”,但还要“强说之”,这正是思想家的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