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文姬未嫁匈奴左贤王,也没生下两个儿子?这和郭沫若有何关系?

 快乐老年435 2017-05-31

蔡文姬只是“左贤王部伍中”许许多多被掳来的侍妾之一,不可能是左贤王妃。曹操派去赎回蔡文姬的,是一位名不见史传的小官周近,并不是什么“大将军”。蔡文姬在胡中“生二子”,而郭沫若剧本《蔡文姬》据此安排了一子一女。这便是当年谭其骧与郭沫若争论的核心。现在看来,谭先生的说法是对的,郭沫若剧本《蔡文姬》不过是尊重了史实的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来读那样。而谭先生的说法更让我们接近历史真相。

蔡文姬未嫁匈奴左贤王,也没生下两个儿子?这和郭沫若有何关系?

文姬归汉


历史上文姬归汉的故事


陈居中是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2世纪。嘉泰时任画院待诏。擅人物、蕃马、走兽等,作品多描绘西北少数民族生活情态及鞍马,多表现社会混乱、民族矛盾给人们带来的离别痛楚。笔墨精致,色彩艳丽,形象准确,神情生动逼真。他的《文姬归汉图》便为我们记录了文姬归汉的美好传说。

文姬,指蔡文姬。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蔡文姬为陈留郡国人。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初嫁河东人卫仲道,夫亡后归居家中。时值天下动乱,四处交兵。董卓在长安被诛后,其父蔡邕曾因为董卓所迫,受官中郎将而获罪,为司徒王允所囚,并被处死狱中。

公元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封建军阀的混战,沿黄河而下,蔡文姬在这一时期被掳掠去匈奴的。此时,南匈奴已经占据黄河流域诸多郡县。蔡文姬流落至南匈奴左贤王部,在匈奴十二年,生有二子。

公元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曹操。曹操为了北方的稳定,先后将南匈奴分为五部每部择立贵族为帅,另选汉人为司马对其进行监督。同时,曹操还把并州的中下层匈奴人编入汉族。这样,南匈奴上下完全编入曹魏政权,中国北方完成了实际的统一。

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开始四处打探蔡文姬的下落。据说,当曹操得知,南匈奴左贤王的王妃是中原人,姓蔡!大为惊喜,立即派周近做为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前往南匈奴,把蔡文姬赎了回来。

能回到日夜思念的中原故土,蔡文姬十分高兴;但要离开两个天真无邪的儿子,她不仅悲从中来,泪如雨下。在汉朝使者的催促下,恍惚中登车离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她听到了儿子们撕心列肺的哭喊声,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

曹操是一个让蔡文姬赢得尊严的男人,后来为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整理了父亲的大量诗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这就是历史上所谓“文姬归汉”的故事。

蔡文姬未嫁匈奴左贤王,也没生下两个儿子?这和郭沫若有何关系?

蔡文姬


一段唱词引出“蔡文姬之争”


后来,这个故事又被编入小说、戏剧,被之管弦,得以广泛流传。诸如:元金志南的《蔡琰还汉》杂剧,明陈与郊的《文姬入塞》杂剧,清尤侗的《吊琵琶》杂剧,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程砚秋的《文姬归汉》京剧,以及郭沫若的《蔡文姬》五幕历史剧等,均曾取材于此。

在京剧《文姬归汉》第十五场中有一段蔡文姬归汉前祭奠王昭君的唱词:

蔡琰:“明妃啊!我与你境遇相同,这伤心一样。我今日到此,祭奠与你,不知你地下阴灵可能知晓否……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我文姬来奠酒诉说衷情:你本是误丹青毕生饮恨,我也曾被娥眉累苦此身。你输我及生前得归乡井,我输你保骨肉幸免飘零。问苍天何使我两人共命?听琵琶马上曲悲切笳声。看狼山闻陇水梦魂,犹警,可怜你留青冢独向黄昏……”随后启程,唱:“这叫做惜惺惺相怜同命,她那在九泉下应解伤心。我只得含悲泪兼程前进,还望她向天南月夜归魂。”

当时,南匈奴统治地区包括今甘肃庆阳、宁夏、山西、陕西、河北省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巴彦淖尔一带。唱词里的“狼山”指的就是今天巴彦淖尔境内的狼山,“明妃”则指王昭君(作者注:王昭君被称为明妃,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王昭君未辜负汉朝与匈奴君王的期望,确实为边地与中原带来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安宁与光明;其二是晋代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

这段词唱出了两位美女同命相连和悲性,而围绕该剧涉及的文姬归汉这一史实,谭其骧曾经与郭沫若有过“蔡文姬之争”。

蔡文姬未嫁匈奴左贤王,也没生下两个儿子?这和郭沫若有何关系?

《蔡文姬》图片

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龙 、笔名禾子,浙江嘉兴嘉善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1959年,郭沫若在为曹操翻案的同时,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以后又针对别人的意见又连续发表了一些文章,而在其编著的《蔡文姬》一书中,还收录了自己所作的剧本《蔡文姬》和有关文章。郭沫若研究蔡文姬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她来进一步肯定曹操。

谭其骧研究了有关论文,写成《蔡文姬的生平及其作品》一文,与郭沫若等人商榷。谭其骧就当时的历史事实,作者(蔡文姬)的生平经历和作品中所描叙的事物情景相互予以参证,从而对这整个问题中所包含着的各个问题,即作者生平的各个阶段和各篇作品的真伪,一一提出他的看法。

谭其骧指出,《胡笳十八拍》中所述完全不符合东汉末年的实际,反之,见之于《悲愤》二章中蔡文姬的亲身经历却只字未见。由此可见,这位作者不仅对文姬在匈奴时期的中原与边地的关系不清楚,连对文姬是在怎样的情况之下被掳匈奴也不清楚,岂会是蔡文姬自己?至于句中提到的“陇水”更与南庭相去甚远,有亲身经历的蔡文姬,无论如何不会乱用名词一至于此。

所以,谭先生不赞成郭沫若的意见,认为《胡笳十八拍》是出于去蔡文姬时代已远,不了解蔡文姬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的一位作者之手的一篇拟作(作者注:当时,也有一些学者对《后汉书·董祀传》所著录的两章《悲愤诗》表示怀疑,认为不是出于蔡文姬之手)。

蔡文姬未嫁匈奴左贤王,也没生下两个儿子?这和郭沫若有何关系?

曹操(影视)


历史事件是需要文学表达的


谭其骧在随后一些的论文中,逐一指出了郭沫若在剧本《蔡文姬》和《跋胡笳十八拍画卷》一文中的错误:蔡文姬只是“左贤王部伍中”许许多多被掳来的侍妾之一,不可能是左贤王妃。曹操派去赎回蔡文姬的,是一位名不见史传的小官周近,并不是什么“大将军”。蔡文姬在胡中“生二子”,剧本中据此安排了一子一女,实际上《蔡琰别传》中已说明是“二男”。

现在看来,谭先生的说法是对的,郭沫若剧本《蔡文姬》不过是尊重了史实的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来读那样。而谭先生的说法更让我们接近历史真相。

在这场争论里,谭先生虽称《胡笳十八拍》是拟作,但也没有否定,《胡笳十八拍》与《悲愤》是抒发中国人生死离别与乡情的好诗。蔡文姬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当曹派人接蔡文姬回内陆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

黑云压城遮星月,北风号呼响泠泠。

胡笳呜呜边马吵,孤雁声音更凄清。

乐人有兴弹琴筝,和声听来悲且清。

心中苦闷无处诉,想说又怕惊他人。

含看眼泪往肚吞。

家中来人接归宁,只得抛开小姣生。

儿哭母声母心摧,掩着耳朵不敢听。

孤身一人转回程,对镜已不似人形。

回想自己太绝情,心中忧愁死复生。

(今译:黑云会合啊遮蔽了月亮星辰,北风凄厉啊肃杀清冷。胡笳吹起啊边马嘶鸣,孤雁归去啊其声嘤嘤。乐工兴起啊奏响了琴筝,音声相和啊悲哀而又凄凉。心中思潮奔涌啊胸中积愤,想抒发情绪啊害怕惊动乐工,心含悲哀啊泪湿脖颈。家中已来迎接啊就要回归故乡,遥望漫长的道路啊丢下亲生骨肉。儿子呼喊母亲啊哭不出声,我掩住两耳啊不忍听见。儿追赶我啊孤单单地追赶,摔倒后爬起来啊形容憔悴。回头望见此景啊感情为之破碎,心中悲绝啊死去活来。)

按照法国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的说法,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有大草原,是“从中国东北边境到布达佩斯之间,沿着欧亚大陆中部的北方伸展的一个辽阔地带”。大草原很大一部分在中国境内,即内蒙古草原。草原上生长着游牧民族,结成牧民社会。南方农业区域生长着农业人口,结成农耕社会。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多是围绕着游牧民族与农耕社会的互动展开的。而《悲愤》、《胡笳十八拍》不过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在这种氛围之下,有争议是正常的。因为,融合的本身是艰难的,而融合的成果却是值得人们赞美的,当然是需要文学作品来表达的。(文/路生)

蔡文姬未嫁匈奴左贤王,也没生下两个儿子?这和郭沫若有何关系?

《胡笳十八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欢迎关注作者更多原创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