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能力——父母送给孩子的终身礼物

 愚然楼 2017-05-31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我就经常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到底哪些技能是能受用终身的呢?当然,不止一个。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阅读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大量的阅读是掌握一门语言的钥匙,无论中文还是外语。我知道有很多很聪明、天资甚高的学生,就是流传中的“不怎么学习做题,也能成绩出类拔萃”的学霸。如果再去仔细观察,会发现数理化尤其显著。而语文和英语这样的语言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必须长期积累才能达成。这两门功课要学得好(我们这里的好不是指狭义的考试成绩好,而是真正的听说读写都好),课外的功夫往往比课内的功夫下得还要多,而课外功夫大量的就是阅读。所以我们经常见到报道,某某省文科状元,阅读量多么惊人,读了多少多少名著。

 

我有一个前同事,北大毕业,即便刚接触,也会立刻发现她是“天资过人”的学霸。心理系专业,但是计算机技术相当精通,闲暇写个手机小游戏,还邀请我们测评。经常在开会讨论的时候,老板都忍不住感叹,她的脑子怎么转得跟计算机一样快。相处久了,我才知道她在高中时候得了抑郁症,这也是为什么她去学心理。前一阵,她写了篇文章,勇敢得分享自己战胜抑郁症的过程。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当时很难专注于学习,只能在数理化这样的课程上突击拿分(她化学在全国竞赛得大奖),而语文和英语这样需要慢功夫的就学得不好。

 

所以想想,语言的学习还真算公平,学习成果跟付出的努力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也会帮助踏踏实实、付出努力的孩子塑造信心。

 

其次,阅读能力是进行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我们获得信息也是通过听和读的方式,如果理解有障碍,会很影响信息的接收。所以,小学时期的数学应用题,有些孩子是因为不能理解题意而无法解答。当到了中学,大量用公式表达,就有很多受语言水平所限的孩子能取得进步。

 

到了大学,学习量很大,老师上课讲完,还需要自己课后大量的自学。这时候,阅读能力又会起到重要作用。阅读的速度、理解的准确性都会影响自学效果。中国大学指定课外阅读量已经算很小的了,基本上就是按照课本来。我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探望朋友,她的先生当时就读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正在准备期末考试。他给我看了考试要求的阅读书目,我真是吓坏了,那么厚的书十几本,都需要阅读才能进行考试。考试会考一天,午饭自带,等于现场写几篇论文,奋笔疾书,这对写作的速度和质量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写作和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好的写作必然建筑在大量阅读的基石上不读书却写得好的人,闻所未闻。道理很简单,没见过好的东西,就无法生产出好的东西。一个朋友创业,他们的产品的界面非常美观大气,我去问他从哪里找来的这样高水平的美工。他说就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但是他要求这个小姑娘每天必须研究全球顶级产品的界面设计,总结优秀的点。现在看到的界面已经是改了好几版了,比第一版已经是天上地下了。只有见识了优秀的,才能给自己树立更高的标准。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石。试想,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就停止了学习,而另一个人还保持继续学习,五年、十年下来,两个人的差距能有多大。即便第一个人在校时成绩也许更好,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人生是马拉松。

 

那么大学毕业后,学习的途径有哪些呢?

  • 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

  • 在实践中摸索总结

  • 参加培训课程

  • 读书

都行得通,但读书是最容易获取、成本最低的方式。几十元就能获得别人思考和实践的精华总结,真是太便利了。这时候,提出了一个挑战。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利用好书这个老师,就像以前在课堂上那样,让这个老师引导自己去学习?



 

每个父母都期望孩子能够积极向上,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才。父母盯得再紧,也就能盯到高三。想让孩子一直向前,持续进步,很重要的就是培养他对书籍的热爱,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求,对阅读能力的深入掌握

 

我最近读了两本书,都是美国顶级小学教师写的。一个叫MarvaCollins,一个叫RafeEsquith,两个人出身背景、学生群体、生活年代都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是,他们都把培养终身阅读能力放到了第一位。


下一篇我的写作主题,就是给大家分享这两本书的精华内容。感兴趣的读者,欢迎关注下一次公众号的推送。


 

如果你此时已经赞同了阅读能力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终身礼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如何培养终身阅读能力

 

家长能做什么?

阅读能力,跟所有育儿的问题一样,都会指向那个基本原则——身教胜于言传。如果父母是爱读书之人,孩子经常看到父母读书,耳濡目染,会对孩子培养阅读爱好有很大的帮助。这不是我说的,是把被学校开除的问题孩子教成读莎士比亚、狄更斯阅读高手的教师MarvaCollins回答家长问题时的答案。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指导,包括那些最优秀的孩子。这也不是我说的,是执教25年的RafeEsquith说的。那么在阅读这件事上,家长怎么引导孩子呢?

 

在孩子能进行自主阅读之前,家长需要不厌其烦得为孩子读书。对于孩子来说,喜欢的东西需要一遍遍重复。我给两个孩子讲故事经常要重复N遍,每一次我都尽量保持着热情和兴趣,不会让他们觉得我在应付差事。每一天,不管多忙,我都要抽出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即便孩子可以自主阅读了,我有时候还会给他讲个故事,这是一种亲子联结。

 

孩子看的书,家长最好能自己看一下。一是掌握一下内容是否适合孩子,第二,可以跟他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对主人公和情节的看法。这样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对书籍的理解,经常也是进行道德品质、价值观塑造的好时机。

 

对于自主阅读的孩子,每天最好能保证他有三十分钟时间阅读。有一些美国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每天三十分钟阅读。

 

为什么我要学习美国的方法来谈阅读?因为中国在数理化教学上对美国有一定优势,但是语言的学习确实跟美国有比较大的差距。美国对语言学习非常重视。除了课本,会有课外指定读物,写作也是单独的一门课,练习频度也超过中国。中国现在也开始有新课标课外读物,比起以往,也是很大的进步。除了读和写,美国学生也经常练习做演讲。所以,从我工作中接触的美国同事来说,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强,远远超过中国的大学生,这和他们从小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听说读写,在工作中,就代表着沟通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呈现能力。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些能力有多么重要。

 

读什么样的书?

一句话,读高质量的书。阅读这件事,质和量同样重要。如果只能选一个,质比量更重要。读了很多书,但质量都比较低,还不如不读。为什么?因为低质量的书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低水平的,思想水平也不能保证。还是那句话,见识了好的,才能树立高的标准。这就是现在很多成年人,让他用网络的非正式语言聊天都没问题,写个正式的报告就捉襟见肘,因为他所接触的大部分都是网络语言,已经对应用正规的书面语感到生疏了。天天吃快餐不会饿死,但是会营养失调。

 

我知道现在的图书市场,有多么良莠不齐。我家孩子喜欢动手做科学小实验,所以最近对这类书关注也比较多。同样一个小实验,在国外获奖图书中的呈现,和国内粗制滥造,就像是超市销售的书的呈现,差别太大了,对孩子知识的理解和审美水平都有天上地下的影响。尤其孩子小,没有分辨能力,对出版物都带着一种崇敬之情,这要求家长更得擦亮眼睛选书。

 

优秀教师给的建议,都是要读经典文学。故事是吸引孩子的最好形式。特别初级阶段,一个小故事绝对比干巴巴的词语、句子更吸引孩子。经典文学都是特别好的故事,而其中的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价值观都是值得学习的。在美国,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放在中学课本的,但是MarvaRafe都让孩子在小学读了莎士比亚,他们认为要给孩子更有挑战的难度,不要轻视孩子的理解能力。除了课本之外,什么都不读,只会走入死胡同。

 

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护孩子的兴趣,让他先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切入,爱上书,爱上阅读,日后他的领域会扩展的。比如我家孩子以前一直是亲子阅读,最近两个月开始大量的自主阅读,就是因为他喜欢科学实验,要读那些科学实验书。他在追寻自己的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阅读能力,为他以后读其它书籍打下基础。以前,向很多孩子一样,他喜欢看电视(我严格控制时间),没什么玩的时候,就希望看会儿电视。自打开始自主阅读后,放假七天都没提过看电视的事情,一有空就去看书了。那天自己说,喜欢上看书以后,就不总想着看电视了。

 

读书笔记要做吗?

我的观点是,读书笔记对深化理解大有裨益。但是要看孩子的年龄,以及如何做的形式。记得我们小时候非要总结中心思想,读后感,弄得大家兴趣索然吗?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可以问他一些问题,要符合孩子年龄。比如故事中的青蛙做了什么事情?如果你是青蛙,你会怎么做?但也要注意频率和孩子的接受程度,别搞成了读一本书就要问很多问题,影响孩子兴趣。

 

孩子大了之后,可以鼓励他勾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摘抄。我到现在还有摘抄的习惯,看到一句好的话,就会立刻放入印象笔记。这些素材,写作都用得上。非典时期,学校封闭,无法出门,我就在图书馆抄诗词,抄了一本,都是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读书的方式,不宜强求。永远记得,读书兴趣是最重要的,不可以因为功利破坏兴趣。即便不做读书笔记,看了一本书,也不会什么都没有留下。

 


 

就像学习任何技能,除了了解初级阶段,我们还要展望一下高级阶段。阅读是一个最容易被低估的事情。真的不是“识字就能阅读”。借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的内容,阐述一下阅读走到高级阶段是什么样的状态。

 

首先,阅读的目的有几类:娱乐、获取资讯、学习语言、提升理解力(提升心智)。读小说基本上是为了娱乐,读新闻是为了获取资讯,我们中小学语文课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语言,对提升理解力也有涉及。大学毕业后,如果想成为终身学习者,重点就是提升理解力,对新的领域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成长的理解。每天读网络小说的人,读了再多,对提升理解力也没什么太大帮助,换句话说新的知识、心智都不会太大提升。

 

其次,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有巨大差别。看电视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在其中很少发生主动思考。所以,对于喜欢思考的人来说,基本上都是喜欢阅读超过喜欢看电视。阅读严格说来,不可能完全被动,但是对于思考的卷入程度的差异,也能分出来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主动阅读的读者,去跟随作者,分析他的观点,再加入自己的思考,就像和作者在对话,主动吸收,也会抛出问题。主动阅读是一个相当耗费脑力的活动,但会充分消化吸收书中的内容,变为自己的思想。

 

再次,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基础阅读,小学毕业基本上达到这个水平。首先识字,其次能了解文字的意思,掌握初步阅读技巧,具有初步分析能力。如果不继续提升,很多人终身就会停留在这个水平。

第二层,检视阅读。即速读,在规定时间内快速掌握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不具备这个层次阅读能力的人,到了大学,特别是国外的大学,都会很难应对。

第三层,分析阅读。即咀嚼和消化一本书,是以追寻理解为目的的。只有具备了这个层次的阅读水平,才能把阅读能力转化为学习能力,看了一本书后,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或者提升了自我。

第四层,主题阅读。即比较阅读,读者对一个主题进行研究,用大量资料和书籍来完成。做研究工作的人,这是必须具备的技能。

 


 

从我自身的体验来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阅读,最多的一年看了五十几本书,基本上都是非虚构类(非小说),我收获了

  • 新的知识。了解了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比如心理学、教育学。

  • 新的技能。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就让我进一步提升了阅读技能,我开始更好得做读书笔记,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也更加深化。

  • 心智的提升。阅读那些优秀的书时,就是和思想卓著的人在对话。比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他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去体会并吸收这些养分,能帮助我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

  • 写作能力。我中小学阶段,作文很优秀,深得语文老师喜欢。大学和工作以后,主要都在于写论文或者邮件。开办公众号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为什么要写作?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培根说过:“阅读使人学问渊博,讨论使人反应敏捷,写作使人思考精确”。头脑里的思想飘忽不定,只有成文的过程才能让它成形。有句话说得很形象,“脑子里想的是气体,说出来是液体,写下来才是固体”。我把写作当成强化自己思维的方式。

 

杨绛曾说,很多人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思考是好事,但是需要有好的引导才能往正确方向成长,书就是这样一个引导。我看历史书,生活中工作中根本用不到,但是长期下来,宏观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书读过之后,大部分内容我也都忘记了。但是经年累月,我从书中吸取了养分,今天的我再也不是昨天的我了。这就是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