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兒童教育|古代幼兒教育

 海倫娜 2017-06-01
兒童教育|古代幼兒教育

《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教育》一文中講到,中國傳統教育的主要意義「並不專為傳授知識,更不專為訓練職業,亦不專為幼年、青年乃至中年以下人而設」,此項教育的主要對像「乃為全社會,亦可說為全人類。不論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論男女,不論任何職業,亦不論種族分別,都包括在此項教育精神與教育理想之內」。而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以治國平天下為其終極理想的儒家思想貫穿於蒙學至大學的教育。

在小編看來儒家教義,主要在教人如何為人。儒家的孝、弟、忠、恕、仁、義、禮、智,都是為人的條件,應為人人所服膺而遵守。古代的蒙學教育,即兒童初級階段的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古人認為「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長大後也難以發生改變,因此「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
在我們看來儒家教義,主要在教人如何為人。儒家的孝、弟、忠、恕、仁、義、禮、智,都是為人的條件,應為人人所服膺而遵守。古代的蒙學教育,即兒童初級階段的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古人認為「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長大後也難以發生改變,因此「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

先秦至魏晉時期,蒙學教育主要針對貴族和士大夫的子嗣。先秦時期的蒙學教材流傳下來的不多,有李斯的《倉頡》,胡母敬的《博學》等。漢魏六朝時期,蒙學教材的編寫和應用比較普遍,積累了不少的經驗,流傳後世比較有名的是周興嗣的《千字文》。從唐宋起,由於平民教育發達,蒙學教材的數量增加,教材種類增多。

古代蒙學教育主要包括識字、寫字、讀書、作對和習文等五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教學都融進了如何做人的思想。
古代幼童用於識字的《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現在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其中傳為南宋王應麟作的《三字經》不僅短小精悍、琅琅上口,而且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其後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以及朝代變革,最後部份強調只有努力學習並懂得如何做人,才能「上致君,下澤民」。是以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再如南朝武帝時期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不僅講述了天地萬物,講述了做人的標準和準則,如要孝順父母,要「知過必改」,講信用,保持純真本色,要忠誠等,還講述了恬淡的田園生活,對那些甘於寂寞、不為名利羈絆的人們予以了讚美,其內容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被稱為「小百科」。而且四言長文的《千字文》是句句押韻,朗朗上口,文筆優美,辭藻華麗,是其他蒙學讀物無法相比的。

而明確以德育教育為主的蒙學課本有孔子的《孝經》、《論語》,南宋朱熹的《小學》、呂祖謙的《少儀外傳》,明代呂得勝、呂坤父子編的《小兒語》、《續小兒語》,清李毓秀的《弟子規》等。

這些課本規範了幼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等方面應該恪守的行為規範。如《弟子規》開篇就是要遵從「聖人訓」,要「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了剩餘時間才學習文化知識。

顯然,同現代不教孩子如何做人重在傳授知識的小學「填鴨式」教育相比,古代的蒙學教育在教導孩童如何做人即修身方面是成功的,而正是在這樣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人才成為了世世代代傳承中華文明的火種。再和我校推崇的興趣培養教育結合,才能成為當今時代最好的教育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